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姓在台湾     
施宣圆 《寻根》2007,(3):125-129
施姓在中华《百家姓》中排在第23位,在台湾姓氏中排在第27位。据说台湾的施姓有30万人之众,还涌现出了一些显赫的人物,如“红衫军”倒扁运动总指挥、原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宏基”电脑创始人、台湾电脑大王施振荣,原司法部门负责人施启扬等。台湾施姓“根”在大陆,尤其是在福建的泉州地区晋江市,这是海峡两岸施姓宗亲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巴勃罗·聂鲁达,(1904-1891),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971年,由于“诗歌以大自然的伟力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且“与人类和大地和谐”,“讴歌奋斗”,“为维护理想和未来呐喊”,“有益于全人类”,“具有世界意义”,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再加上他多次访问前苏联和中国,积极参与智利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3.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0,(10):90-96
蔡武率团赴台访问 应台湾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邀请,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率中华文化联谊会交流访问团于9月2日至8日赴台湾进行交流访问,代表团成员包括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会长单霁翔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同行的还有《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等30位大陆文化界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访问团。  相似文献   

4.
刘国松常用的一方青田石印上,以白文镌刻着“一个东西南北人”的字句。这个印文具体而微地反映了在其艺术创作的漫长历程中,他所面对有关“东方”与“西方”、“大陆”与“台湾”,以及“传统”与“现代”等文化课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好酒待舅公     
10多年了,台湾省台中市的老舅公年年说“明年有转”,却年年“转”。家中除了那两个还要大人送学堂的侄子侄女,大家心照不宣:他说的“明年有转”,总以为那个“后年”台湾与大陆可以直航。那么,不识字的舅公要回家就便利多了。识字的我们还可以带他的老姐去台中看他,到台湾旅游哩。这是他今生此世梦寐以求的啊。  相似文献   

6.
人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对于海峡两岸的电影文化交流来说,1993年的6月恰似喜结硕果的金秋。在经过长期酝酿筹备之后,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台湾海峡两岸影艺协会和中华文化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首届电影展”先后于台北和北京隆重开幕,宣告两岸电影交流与合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大陆电影代表团随团记者,笔者在台湾那片美丽的土地上,度过了十几个充满同胞亲情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7.
台湾明郑政权与“开台妈祖”蒋维锬台湾民间妈祖信仰是伴随大陆移民渡海开发宝岛而发现的,故俗称早期的妈祖庙为“开台妈祖”。但“开台妈祖”源于何时?学术界对台湾妈祖信仰起源的时间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从民间传说和移民史的角度分析,认为“在明郑之前,随著闽南...  相似文献   

8.
黄修己 《东方文化》2001,(1):111-113
中国大陆是否已进入网络时代,未见有人来宣布。依我的感觉是尚未;但电脑已较普及,上网日增,发展速度很快。可否称为处于“准网络时代”呢?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香港孔教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经学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10日至13日在四川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台湾、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应邀赴会。大会收到论文78篇,80多万字,  相似文献   

10.
从民间文化看文化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维明教授在他最近论文化中国的论文中认为所谓“文化中国”(CulturalChina)可以看成是三个象徵世界(symbolicuniverse)在交互作用,这三个象徵世界分别是以华人为居民主体的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四地所构成的“第一实体”;以海外各地侨居的华人为“第二实体”;以及  相似文献   

11.
林兆华印象     
常来大陆的台湾演出商林恺私下里说:林兆华导的戏我一概不邀请(到台湾演出)。圈里人都知道,林恺说的是气话(气林兆华从来不配合商业演出的宣传炒作)。林兆华执导的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林恺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笔者作为《宰》剧的制作人之一,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海大剧院就多次看到林恺南来北往、不离不弃地光顾“刘罗锅”的身影。直到2000年8月林恺终于痴心不改地将“刘罗锅”邀请到台湾演出,当然林兆华也在被热诚邀请之列。圈里人都知道,在时下大兴“爆炒”自己的年代里,林兆华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怪癖”——拒绝记者采访。无论是商演运作需要他配合宣传,还是在其就职的“人艺”常规导戏,他都多年如此:雾锁庐山,独标风骨。199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排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媒体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而林兆华一门心思扎在剧组里,早已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前来探听虚实的记者们大多无功而返。等到新版的《茶馆》立在舞台上时,18张桌子的铺排、沈处长与小刘麻子开着吉普车出现在观众视野里等崭新的舞台调度,使人们看到了演出背后的林兆华和他默默无声但颇富才华的付出。而林兆华执导的话剧《风月无边》则一改人艺以往不事张扬的传统,演出海报深入地铁站、大型商...  相似文献   

12.
如今在电影圈,特别是在北京,“罗异”这个名字叫得很响。他的另一个名字“彼特”知道的人更多。而最为人所瞩目的是他作为制片人接连两年推出的三部影片《爱情麻辣烫》、《美丽新世界》和《洗澡》。这一股中国影坛的清风是打哪儿吹来的?罗异来自美国,他的英文名字叫PeterLoehr。中文名字是一个台湾朋友起的,翻译得贴切而地道。三年前我们见面是他来西安考察。之前他来过电话,特别的语速,让我感觉他是个外国人。见面后才知道他的中文讲得非常好。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在他的中国话里,“好玩儿”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那年他28岁…  相似文献   

13.
1994年5月,笔者随清华大学考察团去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名志尽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等4所高等学校访问,对于日本高校的校园文化的许多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德”是教育最重要的问题东京大学号称日本的“第一高等学府”,名古屋大学也是7所“帝国大学”之一,东  相似文献   

14.
我最初接触故宫古物,已是56年前的事了。1937年冬天,我正在四川宜宾一个中学念书,一个晚间,校方突然把我们的校舍让出一部分,说是为了一批珍宝古物的存放保护。但为时不久,又转移到了乐山。1940年,我考入从北平迁来的中国营造学社后,才知道那些古物是故宫博物院的珍宝。1949年,这批珍贵文物,又被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了台湾。今年5月,应台湾“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的邀请,我有机会随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访问团访问了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一些旧友重逢,放物重睹,真有说不完的离情,看不尽的旧物。一些当年2…  相似文献   

15.
华人在欧美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在东南亚小得多,分散得多。华文作家犹如散兵游勇,很难组织起来,更难落地生根,插足当地文坛,因而影响不大。西方华文作家所面临的母体文化与居住国家客体文化的差异,比东方华文作家要大得多。西方华文文学迟至用年代萌芽,后又中断多年,至60年代才发展起来。其主体是留学生文学。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社会上崇洋风气的影响对台湾政治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和对大陆的疑俱,大批台湾学生漂洋过海留学欧美(主要是美国)。这股“留学狂潮”造成了本世纪最大的一次知识分子“移民”。他们学成后便“留”而…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27日至6月5日,由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主办的吉隆坡首届“国际华文书展”在吉隆坡举行。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旅游部副部长陈广才主持了开幕式。他说:“我认为华社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社会。”马来西亚公众对前来参展的中国大陆图书,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父母陪子女选书的情景随处可见,有的读者驱车数百公里来书展买书。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有关教育辅导读物,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退休华语学校教师麦先生说:“中国大陆编写的图书,质量好,而且是简体字,我们爱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新…  相似文献   

17.
1949年前后,有一小批原在大陆成名的作家,或从事化交流来台,或随兵败大陆的蒋介石去台,或从海外辗转赴台。这些作家有的其实是政客,只不过是从政后仍不忘写作,或因主管台湾艺工作的需要写了一些艺方面的讲话和章。还有一小部分不在政界而在学  相似文献   

18.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西化研究所主办,国际利氏学社,成都恩威集团电子商务部中国传统化网,四川省社科院中华儒学、道学、佛学化研究中心协办的2000年成都“发展与环保:西部大开发中四川的走向”学术研讨会于7月3日至5日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召开。来自法国、韩国、美国和中国大陆与台湾  相似文献   

19.
台湾词坛泰斗庄奴第一次到福建,便发现福建与台湾的许多相似之处:气候、语言、饮食兼之朴实的民风,均令其备感亲切。谈到两岸化交流时,他说:“这是非常自然且无法阻挡的事,归结起来无非一个‘情’字,是亲情、友情、乡情、赤子情,把相隔两岸的中国人的心连接在一起。尤其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更是日甚一日。当初我写《芒花》时,全是见景生情,感觉在外数十年白了头的自己。就是芒花。”他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又见芒花白了头,才知季节又伤深秋,漂泊的日子无岁月,流浪的生活只有愁……”在厦门时,庄老望着与厦门一水相隔的金门,触景生情,挥笔写就《两个门儿门对门》:  相似文献   

20.
<正>一、序:美国对华“芯片战”——管窥“逆全球化”缩影北京时间2022年8月2日至3日,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高调窜访我国台湾地区,引发了一次重大的国际外交事故。相较于纷繁的媒体猜测,笔者认为佩洛西窜访台湾的真实战略目标只有一个——台积电。具体而言:一是阻断台积电与中国大陆的高端芯片合作,二是强迫台积电赴美国设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