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越是北宋中期声名显赫的书家,在苏、黄、米崛起之前,他驰骋书坛二十多年。周越一生的书法实践,以变革宋初的院体为目标,虽然因人品方面的原因最后为苏、黄、米所诋,但他的书法成就仍然获得了后世很高的评价。周越去世后数十年,孔武仲说了几句公道的话:"越书近世不甚贵重,然于众人中犹屹屹有立,庸可轻哉。"周越花毕生心血纂集的《古今法书苑》,是继张彦远《法  相似文献   

2.
林逋和他的山林隐逸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有两位诗人的名字是同杭州西湖分不开的。一位是苏武,他曾两度在杭州做官,有不少吟咏西湖的佳作,其中最著名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因其中的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使得西湖得了个西子湖的美名。另一位是早于苏武的宋初的林道。他是杭州人,隐居于西湖的孤山,终身不仕,以种梅养鹤为伴,人称“西湖处士”。他以一种疏淡的笔致,写了不少描写西湖山水的诗,其中尤以写西湖梅花的最为著名。他的文学成就当然不能和苏城相比,名气也没有苏武那么大,但他的梅花诗在当时和后世都非常有名,影响也不小。林…  相似文献   

3.
谈到苏武传神论的时候,他的(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鸟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过春?①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武认为,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  相似文献   

4.
唐诗与书法     
唐诗与书法是唐代艺苑中的两枝奇葩。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彪炳千秋,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也会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从诗的角度说来,鲁迅就曾说过好诗几乎为唐人作尽的话;闻一多在论及唐代诗歌成就之大时,也曾有过“与其说唐诗,毋宁说是诗唐”的宏论,在他看来,唐朝那个时代是属于诗的。从书法角度看,历来晋唐并称,意思是说,唐代的书法成就是在继晋代王右军父子为首形成的高峰之后的第二高峰。且不说  相似文献   

5.
沈周(1427—1509)是明代首屈一指的画家,在中国画坛上,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享有很高的声望,为时人所尊崇。他“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武、陆游,字仿黄庭坚”。(《明人传记资料索引》)为人耿介独立,隐居故里,终生不仕。 综观他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文化界对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度沉寂的文学家的发掘,人们对散文家梁遇春的名字已经不再陌生了。但是,他在书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却依然鲜为人知。梁遇春(1906-1932)虽然过早夭折,但他已经是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由于他的散文(大都收入散文集《春醪集》和《泪与笑》中)创作,而被胡适誉为“一个极有文学兴趣与天才的少年作家”,被郁达夫誉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英国散文家兰姆的笔名)。他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深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第二年返京,在北京…  相似文献   

7.
著名艺术家钱君先生以九十二岁高龄于最近逝世。他是“多美一体”的艺术家,在几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一生,大体说来,青年时期从事文学创作,著有诗集《水晶座》、诗和散文会集《素描》。他1907年2月生于浙江桐乡。他的两本集子分别出版于1929年和1931年,正是他二十二岁和二十四岁的青年时期。和许多青年诗人一样,他的两本集子主要歌颂了爱情。诗的形式是当年流行的泰戈尔式的小诗,常有二行诗三行诗构成的诗篇,最长的也不过十数行。两本集子有过一定影响,叶圣陶、赵景深、汪静之等名家曾为《水晶座》写序。但这两本书…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历史至今有五千年之久了,这一事实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为考古发掘得到的资料所确证。将书写汉字活动作为文人们的精神寄托,并认为书写成的作品是个人心灵的象征这样一种艺术活动,出现在中国文化之中也已经有两千年的时间了。人们时论书家,纵谈书艺,言必称魏晋“钟王”,盛唐“虞、欧、颜、柳”,宋元“苏、黄、米、蔡”及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时郑燮、石涛,对清末民初,或者说对生活在二十世纪的诸多杰出书家反而知之不多,遑论对他们的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感知了。那么,对二十世纪书法成就如何理解和感知并应该给予什么样的评价呢?  相似文献   

9.
清末著名藏书家丁日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日昌,字持静.号雨生,广东丰顺县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六十。为廪贡生。咸丰六年官琼州府学训导,咸丰九年升任知县,历任万安、庐陵等县知县。同治三年授苏松太道,不久又调任两淮盐运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任福建巡抚。丁日昌深通洋务,并因此知名于时,他在江苏、福建任上,曾经广招翻译人员,翻译出版了大量外文书籍。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里称颁丁日昌在江苏做官时,“精明慈惠”,“爱民如子”,能为吴地百姓办事,关心人民。丁日昌酷好藏书,有嗜书之癖,他为…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闻与散文的关系,新闻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以近代报业为依附的新闻文体,最早是随着西洋传教士漂洋过海而来的,与中国的古典散文无亲无故”(《评“新闻散文同族”论》,这种意见,我们可以简称为“新闻散文无亲无故”论。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有不同的表述,但可依上述第一种意见姑称为“新闻散文同族”论。现序列于下: 一、“散文并不等于新闻,但新闻都属于散文,真实的散文”(李学来《正确理解“新闻散文化”》。这种意见本于穆青同志的看法。1963年,穆青以寄晨的笔名在新华社《新闻业务》上发表《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其中说到:“我觉得,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二、“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  相似文献   

11.
北宋是个琴棋书画——所谓文人情趣成熟的时代,而苏武则是典型的具备各种文人修养的诗人。他不但精通书画,而且对音乐有很大的兴趣,遗留不少与琴有关的诗文。鉴于在以往的苏武研究中对于音乐方面的研究较少,所以我想在本文里对苏武在琴方面表现出的文人情趣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苏武琴诗的研究来证明他对琴具有深刻的理解,同时着眼于他寄托在琴上的精神,通过分析他的咏琴诗来说明他所寄托的诸种精神状态,并说明苏武拓展开的新的意义,证明琴在苏武文化修养里占着不可缺少的地位。苏武出生于爱好琴的家庭,他的父亲苏询以弹琴知名。从…  相似文献   

12.
提起《唐宋诗醇》,人们并不生疏,它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武、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其内容,《辞海》云:“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亦常有编者评语。”《唐诗大辞典》云:“诗后均有评语,多引前朝名贤评语,亦颇多本朝人评语。”都说得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该书不是每首诗后均有评语,也不只是编者评语。实际情况是: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等。人们迄今尚未发现《唐宋诗醇》有内府本(以及翻刻本)与四库全书本之不同。由于四库馆臣所撰的《唐宋诗醇》提要中避…  相似文献   

13.
李宇瑛 《大观周刊》2012,(29):36-37
李清照(1084—11557),号易安居土,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也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她自少便有诗名.她的诗、词、散文均有非常高的成就。要数在词方面造诣最高。据全宋词载录李清照词共47首.其中又以咏花词为最多.竟有35首写到花.而“花”“酒”又是李清照词的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14.
赵桂芬 《大观周刊》2011,(25):29-30
当代草圣林散之老人是中国著名的书法艺术家,自号“三痴生”,一生钟情于诗、书、画并取得了众人瞩目的成就。如果要给这三者排个顺序的话,林老认为诗是自己最擅长的,其次是画,再次是书法,本文仅就林老排第三但却成就了老人不朽圣誉的书法艺术略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认识赵庆安,是1996年从《散文·诗世界》杂志上拜读他的诗开始的。“小诗人”原来是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的一名战士报道员。第一次与赵庆安见面,是在某集团军组织的一次新闻报道人员集训会上。集训会上,集团军罗干事有些偏爱地说:“小赵是个初中毕业生,写些小诗、散文还行,但新闻报道才刚刚起步,希望大家多帮帮他。”那几天,赵庆安总是比别人晚睡两三小时,早上又提前起床。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买了一盏小台灯放在床头“挑灯夜战”,有时竟不知不觉干到了天亮。后来,他相继参加了《人民日报》新闻函授和《河北日报》业余新闻培训班…  相似文献   

16.
季维龙先生是大陆较早研究胡适的学之一,他有多种胡适研究论,其中重要的有两部,一部是《胡适译系统年目录与分类索引》(下称“索引”),另一部是与曹伯言合作编的《胡适年谱)(下称“年谱”,季维龙以其对胡适深入的研究,名闻于大陆学术界,对他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海外胡适研究会负责人,美国圣约翰大学李又宁教授的评价极恰当,好说,季“为人诚厚,治学勤谨”,季维龙对胡适研究的历程和成果,确是体现了“诚厚”,“勤谨”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17.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虽历来以文章著称于世,但他的词作数量亦颇丰,流存至今者尚有两百余首,小令与晏殊齐名,号称“晏欧”。他曾说过:“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六一诗话》)至于词,他虽在风格上受到花间、南唐尤其是冯延巳的影响,却也不乏疏隽深婉、沉着蕴藉的佳作,亦如罗泌所言:“盖尝致意于诗,为之本义,温柔宽厚,所得深矣。吟咏之余,溢为词章。”可以说,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欧阳修诞生之时(…  相似文献   

19.
“柳城姚公天上客,海内文章今第一。”这是元成宗时,翰林待制贡奎(号云林)写给翰林学士郭贯(字安道)的诗。诗中颂美的,却是另外一个人——姚燧。这位文章第一的姚燧,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所以有时也称柳城姚燧。生于蒙古窝阔台汗十年(1238),卒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正如贡奎诗中所言,他是元代最著名的文章家。  相似文献   

20.
吴昌硕是晚清最重要的艺术大师之一,素有诗、书、画、印四绝的美誉.尽管他四十岁左右才开始学习绘画,但在绘画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因此研究吴昌硕篆刻与绘画的联系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