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言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可以创新语言服务的模式,拓宽语言服务的外延,增强语言服务能力,丰富“国家语言服务”体系的构想。在资源整合、空间拓展、技术跨界融合等方面可以促进语言服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促进“互联网+语言服务”创新融通,是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实施的迫切需要,是把中国打造成融通世界的枢纽和桥梁,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日语教材中,中国文化要素严重缺失.高校日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要素是必要的.本文基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语言,从“价值观”、“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深入地探讨了日语教学中应导入的中国文化要素.  相似文献   

3.
冯小刚电影在中国众多电影中独具风貌,其中鲜明的语言特色和极具喜剧表演天赋的演员是他赖以取得票房成功的两大法宝,也是名扬四海的“冯氏贺岁片”魅力之所在。“冯氏贺岁片”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本文仅探讨语言在冯小刚贺岁档电影中的效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诗家语言追求“韵味”的审美传统是与佛家语言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化特有的现象.诗家语言向佛家语言的渗透,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诗偈与公案两个方面。而佛家“不在字、不离字”的语言观渗向诗歌,则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歌语言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传统。“韵味”等传统诗学理论可谓诗禅表达方式的共通点在理论上的凝结。代表着传统诗歌的语言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语言环境。结合相关的调查来分析中国城市语言环境的变化,同时以粤语事件为例来探讨在新语言环境下语言冲突发生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语言环境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语言环境逐渐向双语化过渡,二是城市中不同语码的使用空间和地位差异明显。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中国出现了像“捍卫粤语”这样的语言冲突事件。对广州事件的分析发现,开放的语言意识和较高的语言能力有助于避免语言冲突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两种手语观     
手语是否称得上“一门真正的语言”,在中国大陆一直未有定论。本文在梳理半个世纪以来对手语语言性质种种议论的基础上.将这些议论所反映的手语观归纳为“两类六型”。作者认同“手语是一门语言”的手语观。  相似文献   

7.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爷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型语言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型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重构型语观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的语言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日益高涨的今天,在大力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想成果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国本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宝贵遗产。文章拟对我国古代美学中的语言美学观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世界性和当代意义。从中国古代语言美学观的内在构成看,可以将这方面的诸多理论归纳为儒家、道家、禅宗、诗家四大派理论,即儒家的“文质彬彬”、道家的“言不尽意”、禅宗的“不立文字”、诗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9.
“死亡”的禁忌语在全世界具有普遍性。中国的大学生却把含的“死”的短语或句子当成流行语在使用,使用的范围仅限于亲密的朋友和同学之间。“死亡”禁忌语转化成流行语的原因是语言变体,文化和思维对语言的影响以及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差别,并说明这一变化印证了语言是活的、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双语教育的定位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详细阐述了“双语”、“双语教育”、“教育语言”、“语言教育”等几个双语教学中的基本概念,认真分析了我国双语教育的定位,并对目前中国的双语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母语习得与外语学得的差异,并由此得出启示,提出了借鉴母语习得的经验搞好外语教学的方法,即倡导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交际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二语习得的基础理论,包括习得与学得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得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将二语习得理论提炼加工成可供具体语言教学使用的方法,并运用于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习得环境,从而提高学习者学得外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者以二语习得理论研究儿童英语教学的有关问题。本文作者在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讨论中国儿童的英语学习,认为我国儿童在中国这样一个非英语的环境中只能是学习英语,而绝非习得英语,他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而面临着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4.
欧美手语语言学研究始于1960年代.本文梳理了以欧美主要国家为代表的手语研究的(主要)历史进程,从音位、形态、句法、手语习得以及神经语言学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手语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并分析了手语与有声语言的独特之处,以及手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第二语言习得是语言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否是由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决定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人先天具备的语言认知机制;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兴趣,性格,年龄,本族语,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探讨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可称为过程性错误。语言习得的心理学理论和“中继语”理论揭示出语言习得者的习得错误是习得者通向掌握正确语言的必经之路。正确对待这些错误,使习得者的认识过程不走偏差,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本文在对语言习得过程性错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以期找出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以及防范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情感过滤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指出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以便更好地指导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学语言之于第二语言习得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在其他学科中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它既作为学习者的目标语,同时又是教师教授语言的媒介。因而就要分析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归纳提出了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关注,更好的发挥教师话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天与后天之争形成了语言习得三派观点。生物语言学为语言习得理论提供了跨学科的全新论证角度。人类语言的生物学性主要表现大脑功能三个方面:语言的器官性、语言的模块性、语言的基因遗传性。大脑功能的这三个方面论证了生物语言学与三派语言习得理论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介绍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言水平发展的异同的相关研究,阐明了语言习得/学习过程是一个包含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重范畴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学习的特殊性(如年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社会环境等)决定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言水平的发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鉴于此,文章也深入探讨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言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