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拚搏报》3月8日报道说:“最近,阿根廷足坛又出现一颗新星,这就是著名球星迭戈·马拉多纳的弟弟——乌戈·马拉多纳。目前,小马拉多纳已入选阿根廷少年队,这个队是为参加将在中国举行的第一届柯达杯而组建的。”《安徽体育报》3月16日在一则报道中说:“据行家预测,世界上最有可能突破二米四一大关的将是朱建华、默根堡……其次才是帕克林……”这两篇报道如果登在去年8月以前的报刊上,想必会引起大家的兴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出现在今年的报纸上,而且是专业体育报纸。  相似文献   

2.
画中有话     
“我现在已经不踢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个球。” 马拉多纳来到中国时这么说。阿根廷媒体说他胖得都爬不动长城了。他的一名随从也说,“马拉多纳是足坛的卢西亚诺·帕瓦罗蒂,我指的不是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地位,而是指他们不可遏制的肥胖,连走路都没形了。”  相似文献   

3.
在宣传报道中,涉及台湾、香港、澳门的用语正确使用问题几年来虽多次强调,但至今仍不时出现不确切用法,值得再次提示。 8月21日劳动午报第9版《韦唯将赴莫斯科为华人放歌》消息中说:“韦唯这次参加的‘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得到中国两岸四地……的支持。”8月26日某报第21版《华语榜今年冷热不均》报道中说:“第三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无疑又将是两岸三地大牌歌星云集的华语歌坛盛会。”这些报道中“两岸四地”、“两岸三地”用语  相似文献   

4.
拥有广泛陕西读者群的《陕西日报》和《三秦晚报》,同为陕西日报社主办。然而,常常同天出版的这两份报纸,虽一“日”一“晚”可对同一件事的报道却不尽相同,有时这样不同的报道竟出于同一人之手。不由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报纸怎么了? 3月8日《陕西日报》和《三秦晚报》同时在一版发表有署名为《本报记者祝光》写的《目中无人横冲直撞——西安5名出租车司机被拘留》,前者赫然写道:“12月下旬至2月中旬52天时间内,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160多起”;可后者却写道:“12月底至2月15日52天时间内……” 手边还有一例,均出于3月17日两报上。《陕西日报》云:“本报北京3月16日电……为了抑制物价,我们去年底已经采取了  相似文献   

5.
请先看几个例子: 一、“……说大约值七、八百元……”(《中国青年报》1991年7月7日二版《绝无仅有的“和谐”》) 二、“……每篇都在四、五百字左右……”(见江苏《新闻通讯》1991年第6期《多用“小号针”打好“连珠炮”》) 三、“……也可存活四、五十天上下……”(见《广西科技报》1991年3月7日四版《人断食后能活多久? 》) 以上三例中的“大约”、“左右”、“上下”均系蛇足之笔,应删去.因为“七、八百”、“四、五百”、“四、五十”都是大概的“约  相似文献   

6.
2002年1月11日《经济日 报》2版“部长发言”栏题为《实施减税政策?目前还不急!(主题)金人庆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今年不会调整,出台燃油税在找最好时机(副题)》。报道说:“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表示,由于目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800元水平是高是低还有争议,因此今年不会考虑对此调整……” 这里使用“起征点”一词并  相似文献   

7.
记者安珂勇斗歹徒殉难,全国许多报刊都有报道,但安珂究竟是退伍、复员还是转业,各报说法不一,略举几例: 新华社广州3月26日电讯稿(见3月2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说法是:安珂“1981年复员到省电台工作”;解放军报在同日转载这则电讯时改为“1981年退伍到省电台工作”。中国青年报3月29日第一版,在《青年记者安珂勇斗歹徒殉难,广东省委授予模范党员称号》的报道中说:“1981年12月,他退伍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去工  相似文献   

8.
“逆势新闻”的概念及意义什么是“逆势新闻”?先看一则报道。4月2日的《报刊文摘》引《新华每日电讯》3月27日报道《河北村干部频遭暴力伤害》,文章说河北“许多地方频发暴力伤害村干部事件”,并列举了三起有代表性的案件,呼吁“要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这则报道引人思考。这思考不是来自新闻报道的内容,而是报道本身。原因是:一、长期的媒体相关报道,对村干部已形成一个“负面”媒介拟态环境。现在突现一则为村干部说话的“正面报道”,让人一时扭不过弯。正如报道中也说:“目前农村工作中最大的问题,除了基层干部素质、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是村干部缺少有效手段。”看来它也  相似文献   

9.
新疆日报3月1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罗曼·罗兰的叹息……》的文章,它引述了“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这句话,并且说这句话出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这是不对的。据我所知,这句话不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的名言,而是1793年被雅各  相似文献   

10.
国际新闻界     
《纽约时报》7月1日报道,美国软件巨头微软公司正在考虑投标得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拥有者西屋公司否认了这种说法,说《纽约时报》的报道“失实”。该公司说:“我们的意图是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建成最杰出的媒介公司,而不是卖掉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3 ·11”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核电爆炸导致核泄漏事件为例,选取了沪杭两地最受读者欢迎的两份都市类日报——杭州《都市快报》(以下简称杭报)及上海《新闻晨报》(以下简称沪报)①在“盐荒”前后(3月12日-3月22日)②对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件的所有相关新闻报道为样本,重点考察了两报对地震灾难中核风险报道所采用的信息源分布情况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源进行报道的方式,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尝试回答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谁”(信息源)在环境风险报道中说话有利于提高受众信任度?2.媒介在风险报道中使用信息源的方式,即“怎么”说,才最有利于受众形成正确的风险认知,不会轻易被谣言左右.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31日,北京某报以引题为《疯狂歌迷昨回老家 准备签证再赴香港 心理专家为其担忧--》,主题为《杨丽娟最需去见心理医生》刊出报道,反映了兰州市民杨丽娟渴望去香港见到刘德华的情况.报道在楷体提要中还写道:“在电话中她告诉记者:现在首要的是拿到签证……”把一名中国内地居民要到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去说成需办“签证”手续,这是个政治性错误.  相似文献   

13.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14.
去年9月27日—11月22日,《河南日报·经济信息周刊》以“本报特别报道”形式,在一版显要位置连续推出了9篇报道。其中8篇的题目分别是:《零点:我们在郑州火车站“打的”》、《晚七时三十分:在郑州10大商场》、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总有一些东西喜欢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流行,比如我们惟恐避之不及的某种“流感”。翻翻上周的《燕赵都市报》会发现,“禁令”这道“工具”似乎也在这个春天开始流行。 3月19日的《燕赵都市报》报道了邯郸广平县出台“教师三禁”:禁止教师抽烟、喝酒、赌博。3月21日该报再以《检察官又添“警戒线”》为题,报道河北省检察院  相似文献   

16.
2月28日(星期天)晚,本报贺宛男打来电话:“你昨天那篇关于小提琴家俞丽拿陷入事业困境,向企业界求助,准备成立艺术基金的报道有回音了!‘申华’今天来电表示,愿作第一个企业家知音,资助俞丽拿。” 3月1日晨,在电话里,上海电台左安龙对我说:“贝黎红,你的那篇报道我读了很感慨,我打算明天在990《市民与社会》专栏开展讨论,请你和俞教授一起来电台当嘉宾,参加直播。”他们指的“那篇”报道,刊登在1993年2月27日《新闻报》“文化经济”专版的头条。报道说:三十四年来,迷人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盛演不衰,当年十九华年的俞丽拿今天已过天命之年,但伴随她的  相似文献   

17.
近翻旧报,发现文摘中也有讹误,估计是娘胎带的,属“先天性”。如: 1983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社出版的《文摘报》第103期7版《张作霖逃离北京的独家新闻》,内称,顾执中说:“1928年6月2日深夜,我在北京又发了一个电报给上海《新闻报》馆。电文是:二弟拟于本日晚偕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6月3日的《新闻报》上就用大字标题报道了一条独家新闻:“张作霖偕眷属逃离北京。”文中称:“当时正是北伐战争紧张时期……”(该文摘自《新闻战线》第9期)  相似文献   

18.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八月十六日《南京日报》报道:“《深圳青年报》周末版读完之后,可把报纸当煎饼吃”。“印刷报纸的食用油墨和糯米新闻纸营养丰富,有八种滋味,采用薄膜密封包装,可满足不同口味的读者,又清洁卫生。”而今年八月十七日《扬子晚报》却报道说:“《深圳青年报》周末版可当煎饼吃,误传!”文章说“《羊城晚报》八月十四日消  相似文献   

20.
《文汇报》3月27日第1版“观察与思考”栏《规模生产离不开规模销售》一文说:“上海有些产品曾达到相当的规模,‘辉煌’一时,而今不少成了昨日黄花。”其实,汉语中并不存在“昨日黄花”这一词语,有的只是“明日黄花”这条成语。黄花是菊花(秋菊)的另一种称谓。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意是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过,黄花即将枯萎,也就提不起人们观赏的兴趣了。后用以比喻过时事物。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