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党史上,包惠僧常常成为史学家们关注的对象,因为他的一大代表资格颇受争议,而其后的经历也令人嗟叹。但在新闻出版界,却从未而且至今也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事实上,包惠僧曾经是一名记者,也因为工作的需要当过编辑,办过刊物,而有关的新闻出版辞典却没有包惠僧的辞条,大约包惠僧  相似文献   

2.
俞岚 《浙江档案》2006,(5):51-51
家书是在外游子对家的一份牵挂,是父母对远方儿女的关爱.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展厅,陈列着这样一封普通的家书:用当时“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笺用”书纸,以直行书写,共分六页.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字里行间却体现了一个青年革命--麻植烈士崇高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3.
冉然 《传媒》2012,(10):12-14
正2011年9月,由大连《新商报》发起的"城市家书——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大型民意民智征集活动引发广泛关注,时隔一年,"城市家书"作为一种现象仍然热度不减。2012年8月18日,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记者协会主办,新商报社承办的"城市家书——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媒体使命研讨会"在大连举行,多名  相似文献   

4.
2001年,交通大学档案馆从已故交大老校长黎照寰的亲戚手中,征集到一批宋庆龄写给黎照寰及夫人蔡慕莲的亲笔书信,一共26封,基本用英文书写,仅有一些人名或专有名词是中文.这些信件大都只署有日期,没有年代,有的甚至连日期也付诸阙如,只有7封信有完整的年、月、日.但从信件的内容和收信人黎照寰的生卒年等来看,这批信大约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5.
《传媒》2012,(10):9
正"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古时,一封封家书承载着远行游子最深沉的情感。但在现代社会,这个萦绕着乡愁的表达方式被使用的频率却越来越低,城市快速的发展,正在淹没居民最朴素的期待。2011年9月,大连《新商报》发起"城市家书——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大型民意民智征集活动,只要心系大连,就可以用一封温情的家书说出自己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意见和诉求。2148封家书,是2148个故事,更是2148个城市建设中的民心民意。《新商报》的"家书"创意连接了普通市民与政府部门,媒体的责任、担当与公信力也在对一封封家书的刊登中得到了重塑。因此,"城市家书"引起了本刊的关注,它是不是徒有一  相似文献   

6.
2011年9月,由大连新商报策划的"城市家书"大讨论活动,引起了国内权威媒体的广泛关注。10月26日,新华社以《2148封城市家书成大连干群沟通平台》为题,盛赞大连在畅达民意、汇聚民智民情方面的创新举措;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刊发了《大连"城市家书"彰显城市文化》的消息,也对"城市家书"给予高度评价:一封封直言不讳、批评建议的家书,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凝聚了未来发展共识,彰显出厚重的城市文化和市民文明。10月3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也在早7时的黄金时段予以摘要报道。大连的"城市家书"究竟是怎样的缘起?《写给大连的一封信》活动,在城市读者中引起了怎样的激荡?该活动为何能获得如此之大的宣传效应?对城市媒体有着怎样的借鉴?本期《品牌策划》栏目予以"全景式"解读。  相似文献   

7.
我手头有一封1984年11月18日胡乔木同志写给萧乾和我的信。这是复印件,原件已捐给清华文库永久保存。说来,胡乔木还是我的清华学长呢。  相似文献   

8.
本文迻录献唐先生于1956—1959年写给四子文华的家书,通过这些家书向世人展现献唐先生作为父亲对儿子既慈爱又严厉的一面,从而对献唐先生有感性的认识和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9.
2011年,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在筹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展览时,发现了一册八封辛亥革命时期康梁党人致康有为梁启超的信札,一封写给康有为,七封写给梁启超。其中有一封为武昌首义后不久林献堂致梁启超的信。林献堂(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名朝琛,字献堂,号灌园,  相似文献   

10.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从1919年5月4日起,历时56天。湖北在“五四”运动中与全国相呼应,产生了刘仁静、闻一多、包惠僧、恽代英、林育南、董必武、陈潭秋、施洋等一批革命先驱,代表着湖北人民的觉醒和崛起。  相似文献   

11.
1993年5月,受91岁高龄的顾毓琇委托,程君复教授从美国带回一批珍藏了六七十年的珍贵书信,捐赠给顾先生的母校清华大学。其中有三封是闻一多先生写给顾毓琇先生的亲笔信:一封信写于1922年,另外两封皆为1938年所作。信纸质地为竹木草纸,颜色微微发黄。信笺十六开,三封共六页。文字为小楷毛笔书写,自右向左,竖行排列。  相似文献   

12.
档宣 《陕西档案》2002,(5):4-8,11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十二人: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李达、李汉俊、刘仁静、张国焘、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参加大会的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  相似文献   

13.
周平海 《湖北档案》2022,(10):13-14
<正>周吉可,我党早期的革命者,受组织委派,从上海来到阳新,积极组建十五军,后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干部,转战于鄂、豫、陕、川。为了免除家人的担忧,他向母亲写下了一封“绝情”的家书,直到50多年以后,这封家书背后的故事和他隐秘的革命生涯才得以真相大白。1906年,周吉可出生在重庆合川一个富裕家庭,受“五四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央档案馆馆藏珍品中现存有两封1921年周恩来写给严修的信,这两封周恩来早期书信的内容虽已公开发表, 但关于信的来历和意义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地方. 这两封信是1955年11月17日天津市的私营商业店员马俊起捐赠的.他在写给周总理的信中说:"一天我在故物摊上,偶然看见一束信札,原来是严范孙老先生家里的,便把它买了下来,在...  相似文献   

15.
书信留真情     
我的家庭档案里弥足珍贵的就是那79封书信。每一封书信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年代久远的一封信,是1986年12月12日表姐写给我的只有1页的平常家书。那时表姐刚上初中一年级,我还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众多表兄姐  相似文献   

16.
《傅雷家书》是一本奇书。一百多封处处是真善美的书信,写成于五、六十年代,既是教子篇,又是谈艺录。是父爱的歌,又是追求真理的心灵的诗。1981年一出版,就引起轰动,后不断再版,直到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又专题介绍推荐此书。但要把这些家书变成可听的广播节目却是一个困难的任务。不过,有价值的事终有有心人做。1994年,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31辑主持人专题节目《伟大的父爱  相似文献   

17.
胡剑 《中国档案》2007,(8):26-27
家书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书面表达方式。写家书既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展示给他人,因此家书中的语言没有假大空,它除了浓浓的亲情流露,还蕴涵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在四川南充市仪陇县朱德纪念馆,收藏着朱德写给前妻陈玉珍的3封家书。这几封家书的字里行间,生动折射出一位世纪伟人舍  相似文献   

18.
李白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和通讯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于1910年生于湖南浏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党派他从延安到上海,担负中共中央驻沪电台与延安党中央电台的秘密通报工作。他生前曾三次被敌人逮捕,1949年5月7日被国民党杀害。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翁李侠的光辉形象,就是以李白等人的光辉事迹为素材而创作的。 李白生前为了能在艰险的环境中更隐蔽地进行党的秘密通讯工作,曾用李华初、李朴、李静安等化名,与在家乡的父亲和弟弟们通信。李白烈士留下的亲笔遗书,在解放后由他的爱人裘慧英捐献给国家有关部门保藏。这些遗书共18封,大部分是用毛笔写的,也有用钢笔写的,字迹均清秀、挺拔,弥足珍贵。遗书很大一部分是写给他父亲、弟弟等家属的,现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存并精装成册,便于阅览。另有一封书信,是他1949年在狱中写给裘慧英的最后一封遗书,一直由裘慧英保存,文革动乱期间,裘慧英被抄家,这封遗书随即丢失,至今仍无着落,幸好以前曾拍摄照片,总算保存下来。 在敌特猖獗的反动统治区,李白要与家乡父亲等通信,是极不容易的,他的大部分信件都要由别人转送,而且信内也只能写一般的生活琐事。这些信件所写的内容看来虽极平常,但仔细品味,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9封孙中山于1909-1912年间写给王鸿猷的信函。这些信函是研究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王鸿猷短暂革命生涯的主要文献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孙中山欧美筹款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孙中山在欧美筹款期间写给王鸿猷的私信共有6封,均为亲笔,主要谈论与此次筹款之旅相关的情况,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王鸿猷在孙中山的邀请下回国出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次长。这一时期孙中山写给他的3封信件,主要是安排与财政相关的事宜。  相似文献   

20.
2003年6月25日《人民日报》披露了1936年7月17日鲁迅写给杨之华的信。这无疑是一件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此信是当时鲁迅(在上海)与杨之华(在莫斯科)“两地书”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