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鹏  李志忠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111-115,118
对伊犁河谷新垦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明显不同,都是未开垦荒地最大,杨树林地、树上干杏林地次之,油葵地(耕地)最小,撂荒地因弃耕比油葵地稍大;土壤全磷则是树上干杏林地最大,油葵地最小。新垦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随着深度变大含量都有所减小,表现出的表聚的特征,并且有机质与全氮含量随深度增加差异也逐渐减小。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含量相关性较好,尤其是有机质与全氮具有更高的相关度。为了防止土地肥力逐渐退化,研究区应提倡以林草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并且在耕作中适量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2.
滨州市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铜的累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滨州市果园、菜地、棉地、麦地、林地以及自然土壤6种土地利用类型共93个土壤样品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铜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滨州市农业土壤铜含量均值为22.31 mg/kg,显著高于区域土壤背景值,土壤铜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铜含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果园、菜地、棉地、麦地、林地.果园土壤中铜的累积问题最为突出,土壤铜平均含量达27.17 mg/kg,极显著高于自然土壤、林地土壤、麦地土壤和棉地土壤.菜地和棉地土壤铜含量极显著地高于自然土壤.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5种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中,果园和菜地土壤铜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2.17%和30.70%,表明这2种土地利用类型受到人为扰动较大.  相似文献   

3.
对内江市城郊的菜地、枇杷园、农田和油松林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为枇杷园>农田>油松林>菜地,全氮含量枇杷园>油松林>农田>菜地,铵态氮含量农田>枇杷园>菜地>油松林,全磷的含量枇杷园>菜地>农田>油松林,速效磷的含量菜地>枇杷园>农田>油松林,脲酶活性枇杷园>农田>菜地>油松林,蔗糖酶活性枇杷园>农田>菜地>油松林,蛋白酶活性枇杷园>油松林>农田>菜地,土壤总菌含量菜地>枇杷园>农田>油松林.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特征有明显影响.在四种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中,肥力状况由高到低依次为枇杷园、农田、菜地和油松林.  相似文献   

4.
商洛耕地和林地土壤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调查数据,对商洛耕地不同土类土壤质量进行比较,并对林地与耕地土壤质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农田水稻土和褐土肥力较高,紫色土和黄棕壤肥力较差,潮土和棕壤处于中等水平,总体上耕地土壤质量在不断提高;林地黄棕壤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水平高于各土类农田含量水平,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据此,提出商洛要积极利用水稻土、褐土、潮土和棕壤耕地,发展集约农业;在紫色土和黄棕壤分布区,因地制宜,退耕还林,发展特色林果、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及中药材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取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水稻种植地(水田)和玉米种植地(旱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以及不种植作物的荒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最低;旱地土壤的全氮含量最低;(2)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C/N、C/P、N/P均最高,且与荒地、旱地土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全磷随着有机碳和全氮的增加而降低;C/N随着全磷的增加而降低,N/P随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渭北旱原不同树龄果园的土壤养分特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在不同树龄果园中的分布特征,在渭北旱原王东沟试区。选取树龄为1、5、10、15、20a果园及农田为研究样地,分层采集0-10cm、10-20cm土壤样品,采用F10wSvs仪器测定,分析得出土壤中的全氮、全磷的含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苹果种植时间增加,土壤表层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含量随之降低,全磷含量随之增加。在垂直空间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下降。根据土壤中全氮全磷的变化特征,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及时定量调控土壤养分,进而提高果园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武夷山进行实地考察,选取了竹林(坳头),杉木林(桐木关西侧),茶园(挂墩)3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并通过室内理化分析实验,测定剖面土壤的有机质总量、全氮含量及其机械组成,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理化分析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竹林、杉木林和茶园的土壤机械组成以壤质土为主;(2)茶园、杉木林、竹林的土壤黏粒含量差别不大;(3)在A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茶园〉杉木林;而在B层中,土壤有机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杉木林〉茶园;(4)在A层中,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茶园〉杉木林;而在B层中,土壤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竹林〉杉木林〉茶园;(5)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含量,不同的土地利用对土壤养分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内江市大干园、塔山公园、大洲广场、人民公园0-20cm土层中的Cu、有机质和pH值进行研究,以农耕地为对照,结果表明:(1)土壤中Cu含量塔山公园显著低于人民公园,各公园绿地与农耕地差异不显著,各公园绿地土壤Cu为国家一级标准;(2)不同坡位Cu含量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3)各绿地土壤pH值为7.4~8.33,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4)公园绿地土壤中Cu含量与有机质、pH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内江师范学院校园绿地(林地、草地、灌丛)土壤作为研究材料,周边农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0.25mm干筛团聚体含量、土壤崩解速率、土壤抗蚀指数(S)、土壤水稳性指数(K)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校园绿地土壤的抗蚀性能.结果表明,校园不同绿地土壤的机械组成差异显著,物理性粘粒含量灌丛〉林地〉耕地〉草地,砂粒含量草地〉灌丛〉耕地〉林地;不同绿地土壤干筛团聚体组成差异极显著;土壤崩解速率总体上表现为灌丛〈林地〈草地〈耕地,且灌丛、林地、草地的静水崩解率在垂直方向上增大,而耕地相反;水稳性指数总体表现为灌丛〉林地〉草地〉耕地,垂直方向上,耕地K值减小,其它绿地K值均增加.因此认为,校园不同绿地土壤的抗蚀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灌丛〉林地〉草地〉耕地.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校园土壤的保护建议,为校园绿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毕节关门山流域,选取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荒地、果园及玉米地五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表层土壤含水量随坡长增加变化不大,且乔木林地高于灌木林地;2)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坡脚土壤含水量高于坡中,坡中高于坡顶;3)五种土地利用条件下0-80cm深度内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增;4)表土容重的变化次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果园地〉荒地〉玉米地。  相似文献   

11.
土壤有机磷组分动态变化和剖面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黄棕壤和水稻土的有机磷组分动态变化和剖面分布 ,结果表明 ,用Bow man—Cole法测定的土壤四种有机磷组分在旱地土壤剖面中随土层加深含量减少 ;土壤高活性、中活性和中稳性有机磷在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期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以福州地区软土作为研究对象,在测试与分析土样的基本物理性质、易溶盐含量、阳离子交换容量和有机质含量等基本参数的基础上,通过对4种外掺剂方案加固后土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值进行测试,研究了不同外掺剂方案下水泥加固软土的效果。研究表明:福州地区有机质土样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成分以富里酸为主,胡敏酸次之;为了达到更好的加固效果,应选取对富里酸和胡敏酸都有抑制作用的外掺剂,本次试验中选取的硫酸钙效果最好;对福州及沿海地区的高黏性、高有机质含量的软土,在采用水泥作为固化剂时,应结合其粒度成分、易溶盐、有机质总量和分量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外掺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桂西北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土壤生态恢复的现状,作者对广西宜州、环江、平果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从海拔高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吊丝竹、任豆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样地的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豆科植物混交的植被恢复模式,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相关的理化分析指标也较好,因此,可以将之作为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荒草地、农田、油松林及松栎混交林四种植被的养分效应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的效应不同,农田和松栎混交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均呈正效应,尤其松栎混交林的作用更显著,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1%、47.8%、35.9%,与之相反,油松林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效应基本上是负效应,分别为-9.6%、-21.7%、-28.8%。但是从对全磷和有效磷效应方面看,荒草地和油松林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能力,松栎混交林、农田都是耗磷型植被,不利于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艾比湖退化湿地不同恢复时期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艾比湖水域萎缩、湖区旱化、人类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艾比湖退化湿地不同恢复时期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对20052008年四个不同恢复时期的土壤有机质、盐分、pH、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等6个指标分析所得数据.结果表明:艾比湖退化湿地2005-2008年四个不同恢复年份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PH值均在8.0以上,呈碱性,较为接近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PH值;05年开始恢复的土壤全盐含量相对较高,而06、07、08年开始恢复的土壤全盐含量则相对较低,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四个不同恢复年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极低;而土壤有效磷的含量都较为平均;速效钾的含量为05年开始恢复的土壤为最高,而从06年恢复的土壤开始呈现出数值波动较大的现象,因而平均值相对偏小.此结论为研究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的土壤微生物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以及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测定,从不同植被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角度,对不同植被恢复调查样地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以及土壤呼吸在不同植被样地之间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大小排序为:乔灌混交林青檀任豆青冈侧柏阴香青檀+鞍叶羊蹄甲剑麻枫香湿地松吊丝竹湿地松+桉树桉树光板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也呈现缓慢增加,但土壤微生物量磷却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出现先升后降现象;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有机质、含氮量、脲酶活性等土壤肥力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以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植物为优势种的样地,其土壤微生物量明显大于外来物种湿地松和桉树为优势种的样地。因此,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首先考虑使用青檀、侧柏、阴香、任豆等乡土树种。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紫色土小流域土壤的可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壤可蚀性的影响,调查和测试了紫色土丘陵区3个典型小流域内林地、园地和旱耕地的表层土壤(0-20 cm)的理化性质,并利用EPIC公式计算了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样地表层土壤(0-20 cm)可蚀性K值大小顺序依次是:SP4〉SP7〉SP5〉SP2〉SP6〉SP3〉SP1;除全磷与K值相关性较小外,K值与其他影响因子达到了显著(极显著)相关;K值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有机碳〉砂粒〉粉粒=黏粒〉全氮〉全磷。因此,提高有机碳含量,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增加团聚度,是增加紫色土抗蚀性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钾肥对番茄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番茄土壤对照试验,研究不同类型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新型含钾中微量元素肥料——"碳酶钾"能够提高番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含量,降低土壤酸度、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含量;同时还能够显著地增强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