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面桃花故事经由历代的广泛传播已形成固定的叙事模式。张爱玲散文《爱》对传统"人面桃花"故事因素的吸取和改造,使人面桃花叙事模式既具有现代的内涵又不失传统的韵致。张氏创作经验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面桃花     
《广西教育》2007,(5C):29-29
人面桃花,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3.
2004年出版的《人面桃花》这部小说保持了格非一贯的神秘感、思想性,体现在“人面桃花”在小说中的独特涵义、浓重的心理描写、对于革命旗帜下理想与欲望的揭示以及梦醒后的醒悟诸方面。  相似文献   

4.
《人面桃花》是格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文学转向较为成功的一部作品,展现了他在新世纪历史文化语境下对革命、性、乌托邦的新思考。本研讨在表达关于《人面桃花》独特审美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格非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与继承,分析了《人面桃花》悬疑解疑的结构方式、错位的爱情叙述和乌托邦理念,阐述了格非对人类内在精神的可贵追寻以及追寻所具有的精神高度、困惑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6.
文章梳理了新时期文学中“人面桃花”模式的爱情作品,剖析其质素构成、发展脉络、内蕴本质及走向。这一类型的作品处于文学进行世俗观照与终极关怀的联结点,言说了千百年来灵与肉之间的游离。“人面桃花”恋情模式是生命剥离了世俗假面和规则桎梏后的本性呈现,呈现出对人本性的认同性寻求。但伦理的困境与约定俗成的压力却使得原初的爱情阐述搁浅于失语的海域,且由于作家无法解决这个模式伊始的不合规定性,在世俗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徘徊不已,这一切都使得“人面桃花”恋情模式最终走向了游戏的迷途。  相似文献   

7.
读诗说故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8.
过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2003年春3月21日  相似文献   

9.
美人如花,令人赏心悦目,形容女子面容美丽的词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面若桃花”等。有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把人面比喻成桃花,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年轻美丽的女子,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美艳动人。  相似文献   

10.
“亲”说     
冬青 《新读写》2013,(12):53-53
亲左爱右在汉字的国度里夫唱妇随多么亲爱才子把佳人惹得人面桃花一群淘宝的人淘走了亲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育人的摇篮,孩子们从小就在作文中雕塑自己的心灵。作文理应是人文工具比翼飞,人面桃花相映红。  相似文献   

12.
郑荣 《文教资料》2008,(28):177-178
格非是一个具有个人写作特点的小说家,其小说<人面桃花>中故事情节的有意空缺、重复叙述构成了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3.
胡冰 《老年教育》2010,(6):38-38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即《人面桃花》)一诗,可谓家喻户晓,流传千古。关于这首诗的产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似文献   

14.
格非的《人面桃花》出现了“沉默的世界”“一本日记”“花间蚂蚁”三种人生境遇。文本中的人物命运与“金蝉”“忘忧釜”“阁楼”三种器物息息相关。三种人生境遇与三种器物营造了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在如梦的人生中,各色人物通过对空间距离“远游”和时间距离“乌托邦”的实践,进行着对梦想的追求。在《人面桃花》的故事里梦中追梦不是疯狂的举动,而是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15.
《美人何处》是—本散文集,书名来自崔护那首著名的《题都城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似文献   

16.
李桂英 《宁夏教育》2013,(7):144-144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朝诗人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今天,整理旧照片时,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这首诗。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白面,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的《三友图》,成绝世佳品。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白面,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的<三友图>,成绝世佳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分析《人面桃花》中历史的断裂,革命与爱欲的错位,以及秀米禁语对真实历史的嘲弄。这也可以说是格非对整个历史与人性叙述中豁达而淳厚的到达。  相似文献   

20.
格非,先锋派作家。1964年生于江苏省丹徒。主要著作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人面桃花》等。有英、法、日、意等语种的单行本在国外出版。[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