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坤甫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2(4):28-29
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小人鱼是一个舍弃了安适的仙界生活和三百年的寿命,失掉了美妙的声音,忍受了鱼尾裂变的巨大痛苦,义无返顾地追求爱情的形象。这正是安徒生追求美、创造美、肯定和颂扬人类伟大灵魂的思想的体现,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中对小人鱼从海底生物到成为陆地上的人,到海底泡沫升上天空的三个形象的描述,体现出安徒生童话的崇高的爱,即可贵的人民性和童趣盎然的幻想,也揭示出安徒生自己的深深情感-为全人类撒播温暖和芬芳即纯洁的爱。 相似文献
3.
《海的女儿》的多种解读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苇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3):9-12
《海的女儿》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有着最强的代表性,文章所呈示的多种解读可能,说明其内涵的硕赡丰厚;不同的读者对其产生不同理解,证明其确具足够的文学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4.
安徒生是最著名的“童话大师”,他的童话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儿童文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海的女儿》是安徒生最著名的童话之一,也带有很强的自传性,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海的女儿》,分析安徒生童话创作的心理动机,认为他创‘作童话的动机是通过童话写作,重新经历自己在爱情中的遭遇,并且通过童话中获得的补偿来弥补自己未得到的和希望得到的安慰。 相似文献
5.
唐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8-30
文学艺术创作离不开作家的自我表现,文学作品是作家表达自我、建构自我身份的方式。该文通过对《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追求爱的历程的分析,结合安徒生的坎坷人生经历,研究安徒生童话中的自我形象表露,探讨安徒生爱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童话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中塑造了小人鱼鲜明的艺术形象,小人鱼已成了世界文学的典型.本文主要分析小人鱼为爱牺牲的深刻含义和小人鱼高尚的精神品质对儿童及成人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神话意象上考察,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形象渊源于斯拉夫神话的水仙女。这一神话意象后来流传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主要民族中并借助置换变形衍生出近现代欧洲艺作品鲁萨尔卡、温蒂娜等艺术形象,她们共同揭示了这一神话意象在经历人有意识的再创作之后成为一种通过对意象中包含的关键母题“下凡”和“归仙”的阐发,从而表达再创作基于自身生活经历追求心目中至美理想和永恒的情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8.
陈丹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9):59-62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海的女儿》,会发现安徒生实际上在讨论妇女如何寻找自身价值的问题。《海的女儿》体现了安徒生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但他无法摆脱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的制约,在同情女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作为男性,他也无法真正为女性指出一条明确的寻找自身价值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1):55-56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之作,在这篇童话故事中,以小人鱼的经历展现了极具特色的女性主义。通过简要分析安徒生童话的创作特点及《海的女儿》故事梗概,将《海的女儿》中女性的成长历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以及成熟阶段。基于女性主义诗学观对安徒生《海的女儿》进行研究,继而了解童话故事中女性自我救赎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11.
张春蕾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3):151-157
安徒生童话的诗意性特征已为研究者广泛关注,但其童话中另一个比较隐在的、不易被察觉的特征———戏剧性特征却一直未受到研究者重视。戏剧是安徒生切入文学之脉的最早样式之一,因而在其日后的童话创作中戏剧因素的渗透是顺理成章的事。安徒生童话在模式类型上几乎与西方传统戏剧的主要样式完全对应,在结构布局、技巧手法等方面对戏剧也多有借鉴,同时,安徒生童话还体现出强烈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12.
陈庆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5):80-82
由于时代精神以及文学理论旨趣上的契合,浪漫主义运动对童话倍加青睐,大力推动了童话的发展与繁荣。最著名的欧洲童话,包括格林童话和霍夫曼童话等德国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王尔德童话,几乎都是浪漫主义文学潮流浇灌而成的果实。 相似文献
13.
黄芬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2):10-12,21
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不仅对真、善、美加以讴歌,还营造了温暖人心的童真境界,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传达了健康的人生态度,守护了人类最本质的美丽天性,捍卫了美好的童年,滋养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以及精神境界,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乔联蓉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4):91-93
《安徒生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巨著。本文尝试从伦理学的角度,用伦理的眼光去分析它广为传播、历久弥新的原因,以探索它深刻的思想伦理底蕴。 相似文献
15.
王蕾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0(1):21-24
“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价值观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者首次将衡量儿童文学价值的标尺从先前的强国智民、救国图存以及教育儿童等功利价值转向了以儿童为本位、只要儿童快乐的非功利价值。周作人认为安徒生的作品《小伊达的花》比其经典作品《丑小鸭》更好,这并不是因为《小伊达的花》“讲花的跳舞会,灌输茫神的思想,实在只因他那非教训的无意思”。“无意思”并非无意义,儿童通过阅读大人看似“无意思”的作品,能够使儿童充满空灵的幻想与快活的嬉笑,让他们“愉快的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益”。在周作人看来,“无意思之意思”的作品算是儿童文学的最上乘。 相似文献
16.
孔凡飞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3):16-18,21
童话大师安徒生不仅是孤独的,而且是矛盾的。总体上看,这种矛盾体现在他的现实经历与他的梦想之间的对立;在童话的内在意蕴上看,这种矛盾体现在他作品中儿童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与成年思悟的深刻表达之间的对立;在创作手法上来看,这种矛盾体现在“决意”的民间书写与“诗意”的文学创作之间的对立。这三个方面虽然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在作家的本色童心之中。正是在这样的对立统一之中,安徒生的童话才如此的富丽而单纯、灵动而深刻 相似文献
17.
刘雅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6):119-124
作为一部英国三流历史学著作 ,《泰西新史揽要》却是晚清销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西方历史学译作。这部本来以改善教会在华处境为目的的译著 ,完成出版之时恰逢甲午战争的危局 ,不仅近代中国人把它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 ,而且李提摩太也不由自主转移了重点 ,更多参与到近代中国的变革论争之中。李提摩太的很多工作 ,诸如译书、文章著述、参加反缠足会、创办山西大学堂等等 ,都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玫瑰“是安徒生童话中常见的意象,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尽管西方文学中的玫瑰意象常表达出爱情的甜美,但在安徒生童话中,这种象征却较少出现。在许多作品中,玫瑰都被用来形容美丽的事物、美好的思想,表达出作者对美的阐释。此外,在更多的童话中,“玫瑰“象征着人与上帝之间的情感,具有浓郁的宗教意味。而这些都使安徒生童话在浅近平淡中呈现出一种悠远静穆的诗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