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建武 《传媒观察》2003,(11):38-39
报业发展的第二个落点是中等城市 中国报业市场主要的战场在区域性市场。但是目前我国的东部沿海、包括京广线以东地区,报纸的普及率都超过了40%,也就是说,40%的家庭都是订报的。从普及率上看,发达地区的报业市场已进入到中度饱和状态。但这也并不说明地方  相似文献   

2.
3.
4.
5.
改革开放后,报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二十多年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报业的产业属性不断显现并清晰起来。近年来随着报社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多数报社告别单一的一报模式,成长为多报刊、多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具有母子公司体制的报业集团。在集团扩张的过程中,许多传统的管理和运作办法被直接搬进了报业集团。在报业市场不断开放、报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这些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报业集团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6.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07,(18):25-25
中国报业的发展,是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的渐进式变革,首先试行,然后逐渐推而广之。报业内在的"心变",催生了种种振聋发聩的"新变"。由于种种复杂因素,一些创新之举会遭遇暂时的停滞,所以,每一项变革对报业来说都是艰辛的破冰之旅。最初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使报业获得了经济自给的能力,接着是多元化报业体系的构建,晚报都市报等各种鲜活的市场化媒体出炉,并在市场中成长为强大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报业结构调整和集团化发展浪潮,使报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而资本之路是目前走得最谨慎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报社转型为企业是报业体制的一大改革和创新,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报社不再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糊形态,除了公益性报社作为事业单位保留外,意识形态属性不强的报社都必须转制为企业。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我国报业中悄然兴起并展现出勃勃生机的都市报,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发展速度之快,社会影响之好,经济效益之高,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它透视出我国报业改革的一段重要历程,显示了我国报业改革所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入世前后中国报业 形势的变化 中国的入世是在2001年10月11日的多哈会议上通过的,前后只用了8分钟。为了这8分钟,中国等待了15年。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在15年前就在做入世的工作,就开始了入世的前期准备。中国报业考虑入世没有那么早,尽管它报道中国入世的历史不短,但真正考虑自己的入世问题还是在20世纪末期。更确切地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入世成为报业  相似文献   

10.
在湖北随州日报社会议室里,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政治家办报,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2)
以往对于中国报业发展史的理解是将报社视为一个经营实体,从其自主性出发,按报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对报业发展史进行划分。这种理解方式忽略了"政党-国家"的政权力量对于报业发展的影响。本文将政权力量视为一个变量,从这个视角出发,重新梳理中国报业改革进程,探讨其与市场力量如何共同作用,影响中国报业发展,并提出一个类型学分析框架,以此为中国报业发展史提出新解释。  相似文献   

12.
新媒介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带来传统媒介的恐慌。但经过一定时间的竞争与协调,最后往往会出现新旧媒体在融合中并存的局面。但进入21世纪,数字化媒介对于传统媒介的冲击,报业能否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继续生存和壮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疑问。相比于欧美报业的寒冬,中国报业仍处于初秋。面对大洋彼岸的哀鸿一片,中国报界应充分认识数字化的新媒体带给整个传媒生态的巨大改变,通过探索与创新,找出一条中国报业数字化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3.
林忠礼 《青年记者》2006,(13):53-57
一个组织要运转就会涉及组织文化和流程问题,摊子大了层级多了就要考虑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这些,是大大小小的媒体在发展中一直要面对的。文化、流程、管理等,是基础性的、结构性的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整体事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往往是慢性的,但如果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演变成连锁反应、爆炸效应——良性的影响会让事业跃上一个台阶,而恶性的影响则往往会导致致命的后果。所以,在媒体的竞争发展中,文化、流程、管理等“软实力”的培育一刻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14.
戴必莲 《新闻界》2005,(5):17-18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报业逐步与政府财政“断奶”,最终走上了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道路.伴随着报业走入市场,报业经营日益发展,报业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成为办报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报社一直属于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管理采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报社逐步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但其前提仍然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并未进行全面改革;20世纪90年代各大报业集团纷纷成立,人力资本的经营逐渐成为报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人员调配和行政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发  相似文献   

16.
赵丹 《传媒观察》2005,(4):21-22
在2004年12月21日至22日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表示:今后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对已成立的十余个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广电总局指出两条路:一是可以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但内部一定要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二是将集团改为总台,在总台内部进行事业、产业分开运营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王晓明 《视听界》2005,(2):96-96
先看一组数据: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事业单位130万个,事业编制人员3000万人,拥有国有资产3000亿元;中国70%以上的科研人员、95%以上的教师和医生集中在各类事业单位,总的经费支出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事业单位对中国GDP的贡献约在5—10%之间;六成人才,三成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18.
新闻出版总署在2005年7月发布的《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未来3~5年,是我国传统报业朝着面向未来的新型报业变革的过渡阶段,是中国报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  相似文献   

19.
报业管理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为民 《传媒》2001,(9):51-53
我国社会主义报业作为一种产业,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已经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提出,更是为社会主义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对事业单位如何实行企业化管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有的人提出,报社作为事业单位,根本无法实行企业化管理,也有人提出报社就是企业等等。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报业经历的两次涅檗之痛 到目前为止,报业经历的两次困境,无疑是时代背景转换之下受众需求与报业现状产生张力的结果,也正是这些困境,加速了报业在中国传媒发展的“快车道”上的速度,激发了报人和报业的潜能,从而获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