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这些信息无疑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学生从家庭接受信息比学校来得及时,更强烈。如果仅靠学校教育,显然会滞后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将学生的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十分必要,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明白,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家长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有直接联系;而失足青少年与家长的娇生惯养、作风不正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家庭教育“起于母胎,终于坟墓”,既是各种教育的起点,又是各种教育的归宿,谁忽视家庭教育,或者想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替代,从而达到培养优秀儿女的目的,都是天真的幻想,丢了家庭教育,若干年后,可能会在孩子身上欠下一笔难以偿还的“父母债”。作为家长应具备了解孩子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指点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据分析,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划分四大类:情感温暖型、过分干涉保护型、矛盾型、放任型。在四种父母教育方式类型中,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学习问题最多,违纪和攻击性行为方面问题最多,在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方面放任型和过度干涉的父母的孩子问题多。  相似文献   

2.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而近年来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不禁让人担忧。许多调查都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相似文献   

3.
编前语:“家校沟通”是我们这期继续讨论的内容。北京光明小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了孩子的父母与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配合的重要性。他们采取了种种措施,用一些很好的方法,使家庭与学校形成了合力,为孩子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我们选发了三位老师在“家校沟通”方面的好的想法和做法。同时我们还欢迎读者继续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有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孩子上学了就可以万事大吉,就全交给老师管了。我想说,学生父母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为了孩子,家庭和学校要产生“共振”,也就是协同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一致,首先是教育标准的统一。如果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教育的标准不统一,老师教一套,学生的父母说另一套,就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混乱,从而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父母与老师协同一致,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其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其次是教育方法的一致。这就要求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统一,基本做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小学生升入初中的工作又开始了。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一些父母不愿孩子到分配指派的学校就读,而是为孩子择校。对于择校,父母一定要慎重,既要和孩子商量,又不能全听孩子的。近两年,初中生择校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学生中出现一些择校攀比现象。孩子终究是孩子,考虑问题比较片面,此时父母一定要在认真、仔细、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慎重做出是否择校的决定。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农村的劳动力迅速迁移,许多年轻的父母都到外地打工,留下孩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或者亲戚,又或将孩子留在托管培训班。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城区学校寄宿制学生越来越多,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如孩子直接监护人的变化带来的不利、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父母和孩子两个特殊的群体、父母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过分依赖于学校,重智轻德,重身轻心等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以“好学生”徐力杀母一事为引子,分析父母作为家庭中孩子的教育者,在其素质方面的缺陷,以及由此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提出明确父母职责,了解儿童特点,加强角色学习等提高父母教育素质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7.
说话与写话     
孩子的学习是做父母的极为关心的问题,如何学习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有经验的老师的良好学习方法,如果被孩子运用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刊今年开设了新的栏目“特级教师谈学习”,希望我们选编的稿件可以给孩子和父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家长的苦恼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基本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有时父母即使主动与孩子交流,也难以打动他们,回应更多的是冷漠。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反映与父母在一起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很反感与父母在一起,一听他们说话就感到不耐烦。怎样更好地与学生交流,这不仅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问题,也是摆在老师面前的难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  相似文献   

9.
《人生十六七》2011,(9):31-31
现代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苦恼孩子的成绩,为孩子创造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条件,但是却少有父母关心孩子一辈子的“理财教育”。多数父母会认为,等孩子年纪再大一些,再来和孩子谈谈理财问题,认为让孩子太早接触金钱不是件好事。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提起关于钱的问题,父母往往会斥责:“问钱的事情干什么?”甚至有的父母向别人炫耀:...  相似文献   

10.
张若熙  李梅 《考试周刊》2012,(1):180-182
为了初步了解苏州地区高中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作者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采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亲子关系诊断测验表,对苏州地区一所高中的部分学生实施了与父母沟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苏州地区家长与孩子沟通状况并不是很好;(2)父母与孩子在沟通情况上有显著差异;(3)大部分父母还没有与孩子沟通的习惯;(4)父母没有好好跟孩子沟通的意识和技巧;(5)苏州地区家长对孩子拒绝程度高。为此,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高中生与父母沟通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干预,保证和改善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状况。  相似文献   

11.
家长的苦恼 作为班主任,经常与一些学生家长交流关于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和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反映孩子进入中学后,基本不与父母交流自己在学校的事情以及兴趣爱好,逐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无形中与父母之间出现了一堵墙,有时父母即使主动与孩子交流,也难以打动他们,更多的回应是冷漠。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反映与父母在一起感到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很反感与父母在一起,一听他们说话就感到不耐烦。  相似文献   

12.
1问题学生的成因1.1家庭因素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失去家庭温暖,生活上无人问津,思想上无人教育,严重影响学习。有些父母因忙于生意,很少关心子女在校内外情况。家庭教育不协调是产生问题学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一项有关孩子教育问题的调查中了解到:高达43.94%的父母对孩子胆小忧心忡忡;只有2.95%的父母满意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只有1.34%的父母满意孩子表现大方。我在思考:是孩子生来就胆小吗?是孩子的表达能力差吗?是孩子不愿大方吗?肯定不是。这些都与父母对孩子表现欲望的培养密切相关。于是,我采访了非常善于表现自己的女孩丁丁和她的妈妈季苹博士。丁丁原名于丁宁,是北京府学小学五(2)班学生,季苹博士是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14.
中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关键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学生的一生。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却很少。孩子对父母都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老师和社会呢?笔者当班主任时间较长,明显感受到很多学生缺乏对人对事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和道  相似文献   

15.
留守学生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教育环境下的特有产物,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无心也无力关爱孩子,这些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教育。留守学生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担任着孩子父母和教师双重角色,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教导,使他们厌学的心理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16.
父母的家庭学习参与行为主要有安排、督促和辅导孩子学习,与孩子沟通学习问题等。“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督促和辅导孩子学习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学界关注到父母学习参与越来越普遍,且参与程度普遍加深,但效果参差不齐。为全面了解该概念与学生学业的关系,梳理了相关文献,发现父母学习参与对学生的学业投入产生有比较大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17.
父母在考虑给孩子转学的问题时,一定要认清问题解决的目的和手段是否一致。卢:王老师,您好。目前,无论是在中学、小学都普遍流行着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父母就给孩子转学的风气。甚至有的孩子不止转过一次学。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王:父母希望给孩子换一个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希望之星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名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结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爱唠叨呢? 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缔造者,从孩子出生到进入小学、中学,乃至长大成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父母常常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衣食住行与学习生活进行关照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普遍心理,“高学历、好工作”是每一个父母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由于父母们对于孩子期望值较高,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发生: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家长希望他们能够考进外国语学校、重点中学;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孩子家长也希望他们能够把成绩提高,从而考入较好的中学;还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具备专长,所谓“艺多不压身”。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下,父母们就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知识提高成绩和培养技能。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一次"是否尊重父母"的问卷调查中,笔者惊人地发现,所调查的70名学生中,竟有40%的学生对"尊重父母"持否定态度,有20%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此让人震撼的数字,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问其原因,大多数学生谈到"父母不理解"的话题。仔细思考,的确有类似的问题,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追求孩子的"高分",为了得到所谓的尊严,一味地让孩子拼命学习,而忽视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年龄特征,导致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