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一定要建立在对作品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小学生的朗读要有感情,必须要有过渡,要有铺垫,教师要设法架设朗读与有感情朗读之间的桥梁。文章从问题、情感、情境、想象、激励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对"有感情朗读"作了特别的说明,在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提倡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分明是针对朗读教学中"重技巧,轻感悟""感情夸大,矫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运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更加受到重视。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是小学教师需要关注的话题。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本文对感情朗读训练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同仁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正朗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同时要求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长期以来,不少老师误解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指导朗读时,喜欢起伏很大的语调,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5.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不难看出"有感情"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和追求。就某一篇文章而言,其本原自然要溯及文章创作者倾注与表达的情感,但作为读者是很难感悟到与作者完全吻合的情感的。因此,朗读的感情大部分有赖于读者的感悟。通过创设相类似的情境,唤起学生相关的情感经验,也就应该读出感情来了。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胡平 《成才之路》2012,(2):73-73
正朗读是一种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情的读书方法,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新课程标准》中也对朗读做了明确的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朗读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引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要巧拨孩子心弦,激发其对文本感情的共鸣,使其情不自禁地爱上朗读。一、巧拨语感之弦,为有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可是"有感情"地朗读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教师范读,营造文本"感情"的氛围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  相似文献   

11.
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实验稿课标有较多的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课改十年的反思,是对以往模糊认识的厘清,是对一些错误做法的矫正。拿"有感情朗读"来说,新课标主要是一"增"一"改",增的是:"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  相似文献   

12.
徐强 《教师》2014,(27):61-6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朗读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并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相似文献   

13.
郭欣 《成才之路》2014,(5):48-49
正所谓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朗读是语文阅读的起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且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一切语文活动的基石,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不仅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失败。而在课后朗读要求中,我们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应该说,"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朗读要求已经获得了语文教师的认同,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本文将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朗读教学有如下表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书声琅琅”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好课观之一。可见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等。这一切都需要以品读为核心,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的激荡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的好方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阶段课程目标的第二项要求——“阅读”,首先就是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要求,基本的内容是: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么,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发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8.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没有感情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而我要说:"没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相似文献   

20.
<正>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阅读评价中,对朗读的评价也做了改动,把"也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改为"‘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这样的改动,将朗读教学放至了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