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教育将个人生命看成是身、心、灵的和谐整体.健康而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是在身、心、灵的层面都健康和谐,同时身、心、灵彼此还要和谐而获得提升.对于经受严重灾害创伤的学生来说,实际上,其生命的身、心、灵三个层面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而,对他们的救助也应该是生活上的物质帮助、心理上的慰藉安抚以及精神上的超拔提升等综合救助.  相似文献   

2.
道教哲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从最普遍意义上的爱生、贵生的宗旨出发来构想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把人与天和、人与人和、身与心和作为理想社会的基本准则,体现出一种雍容恢弘的生命关怀意识.这一套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人生、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确保人类社会和个体生命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将个人生命看成是身、心、灵的和谐整体。健康而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是在身、心、灵的层面都健康和谐,同时身、心、灵彼此还要和谐而获得提升。对于经受严重灾害创伤的学生来说,实际上,其生命的身、心、灵蔓个层面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而,对他们的救助也应该是生活上的物质帮助、心理上的慰藉安抚以及精神上的超拔提升等综合救助。本文以我校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连续两个学期近一年的一系列实际操作为依据,从生命教育的视野出发,探讨如何对经历地震灾难的学生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救助。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它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式,实现了人的身与心的健康和谐.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是太极拳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的理论依据;现代理论可以证明,太极拳可以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载体;操作性强是太极拳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的重要保证.所以,太极拳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论生命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柳琴 《高教探索》2007,(2):126-128
首先分析了生命的意义。凡能助使人去发挥人类本质中具有的正面的建设能力的训练,并藉此提升人的素质,使他变成有文化修养的文明人的教育便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加强人际关系,进而珍惜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并关怀别人。生命教育的内涵丰富,要培养学生天、人、物、我的和谐生命观,对他们进行身、心、灵的培育,进行知情意行的整合教育。展望生命教育的发展,它将出现哲学与心理学、生理健康、职业生涯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死教育五个发展取向,它是一种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6.
以"人智学"为基础的华德福教育模式,注重"身、心、灵"的和谐发展,重视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教育的艺术。这些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生命教育有共通之处。文章通过对华德福幼儿教育的思考和分析,梳理出其对于幼儿生命教育理念、原则和实施途径方面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解读生命——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奠定文明社会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解读生命, 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人类幸福的根本。正确解读生命必须闯过“六关”。一是格物致和关;二是实践意识与“纯粹意识”区别关;三是“和而不同”的生命“具体”关;四是真实生命践行关;五是生命代际和谐关; 六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人人知良知行良行的“现实关”。过此六关,才能认同个人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与心和谐的真生命, 及认知、践行和传达真生命的良知良能与和谐话语。正确解读生命的过程是与真实生命“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老子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全面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与心三大和谐。对老子关于人的身与心的和谐问题,论者较少。本文仅从"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三个维度,进行初步探讨,弘场老子有关这方面的智慧,以帮助我们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为构建身心和谐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教育观念有三大转变 (1)教育观的转变——不再把学生作为储存知识的仓库,也不再把升学作为中学教育的唯一目标,而把教育视为对人的塑造过程,素质的培养过程,是创造。 (2)成熟观的转变——成熟=生长发育×学习,学习即需教育,两个因素缺一则成熟度为零,因此成熟是身、心的和谐发展。 (3)健康观的转变——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健康,心理健康,精神世界的和谐与愉悦,潜能的开发是健康的更高层次。 2、中学德育工作有三大板块  相似文献   

10.
正确解读生命,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人类幸福的根本。正确解读生命必须闯过“六关”。一是格物致和关;二是初中意识与“纯粹意识”区别关;三是“和而不同”的生命“具体”关;四是真实生命践行关;五是生命代际和谐关;六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人人知良知行良行的“现实关”。过此六关,才能认同个人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与心和谐的真生命,及认知,践行和传达真生命的良知良能与和谐话语,正确解读生命的过程是与真实生命“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生态经济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和谐”,实施生态经济,能促进生态学、经济学、伦理学的和谐,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促进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13.
宋延高 《文教资料》2011,(31):97-98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个层次:身与心的和谐;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的和谐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传世经典《道德经》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和谐理念,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数学教育也要培养身与心、才智与德识、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的人,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以及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吴展玉 《贵州教育》2013,(21):48-4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健康必须包括“身”与“心”两个方面的健康,躯体健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能促进躯体健康。因此,现在人们对于心理上的健康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16.
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入世精神。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的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层次,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命、真智慧。对它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儒家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这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作为根本性的哲学观念,渗透在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与诗歌创作中。天人和谐,人人和谐,身心和谐与心理和谐是诗人由外及内,由身到心的提升过程,表现为能超越任何一种生命存在的境遇作自己的主宰,从而修炼一个完善完美的心灵。在诗歌的创作中,则表现为由内及外,由心到身的外显过程。诗人在物我情意融通,寓意于物,以物比德的创作过程中与自然客体达成情意的圆融合一。  相似文献   

18.
刘家俊 《考试周刊》2013,(94):131-131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现代体育教学要走向多元化,但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学校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身体改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广义健康发展与狭义健康的发展。新的历史对学校体育教学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更注重体育精神的内涵,更注重身与心的统一,体现欢喜与愉悦性;身心和谐性;心理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儿童概念划分标准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儿童生命教育涵义理解的不同,但总的来说人们对儿童“生命教育”概念的核心的理解是相差无几的,正如《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对生命教育涵义的陈述中所认为的那样,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孔孟思想中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个体身与心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孔孟“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健全个体的身心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