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最重大发现,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就使一些学者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范畴,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有没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有何异同,以及现阶段面临诸多挑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创造最大劳动剩余价值的途径有哪些,作者主要从以上方面简要地论述的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王文臣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发表了《剩余价值仍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范畴》(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他论证的逻辑可以简单概括如下: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商品经济共有的概念;→剩余价值本身、“剩余价值一般”并没有剥削;→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范畴的存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剩余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范畴。(参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对王文所持论据和结论,未敢苟同,谈谈个人看法以商榷。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机器人被广泛使用。特别是一种可再编程序的多功能的机器人在生产部门应用后,出现了所谓“无人车间”,使企业获得了高额利润。这就使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机器人是不是也能创造剩余价值? 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商品,资本家雇佣工人是由于劳动力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在生产过程中能为资本家创造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它体现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工业机器人是  相似文献   

4.
资本和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通用的经济范畴宋涛早在80年代,有的同志在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存在着剩余价值的生产,近来有的同志认为资本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通用的两个经济范畴。我不同意把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两个经济范畴搬...  相似文献   

5.
一、单项选择 1.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阶级的出现B.国家的产生 C.文字的出现D.体脑分工的出现 2.马克思指出:“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绝不罢休。”这表明() A.资本主义社会是最惨无人道的社会 B.资本家总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D.资本主义国家比封建专制国家具有进步性 3.1883年的戊戌变法和19n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两次最大的政治变革。但这两次变革都不能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使之走向繁荣富强。这说明(…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号称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国家。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之一,甚至有人视之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长出的“社会主义因素”。但实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重视建立社会保障并不是从当代开始的,早在19世纪晚期德意志帝国就已经开始尝试建立社会立法了。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进行社会改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7.
大卫·哈维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继承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深刻而具有启发意义的。哈维的资本批判理论,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面临的各种危机,以及解决危机的具体方式。对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危机方式不良后果的深入探讨,揭露了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帝国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转移危机的虚伪本质。哈维资本批判理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剩余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奥秘。中师经济常识课本清晰明确地讲道:“超过必要劳动的界限而延长了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如“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剩余劳动和资本主义剩余劳动有何不同?”等问题。为此,本文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两种剩余劳动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一、资本主义剩余劳动与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一致性分析和比较两种剩余劳动,有一个理论上的…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资本表现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表现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借贷利息,分别被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所瓜分。此外,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土地所有者还以地租形式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因此,为要全面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深入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我们就不能仅限于广泛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一般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表面上所呈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讲授“剩余价值的分配”就是要研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所表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剩余价值采取怎样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信箱     
中学生信箱广东萧萧同学问:随着科技发展,在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采用了机器人进行生产,有些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因此,剩余价值是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不必剥削工人也可以发财致富。这种说法对吗?萧萧问学:你提的问题很重要,看得出你是个爱动...  相似文献   

11.
100多年前,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论证了“两个必然”,极大地启发教育了工人阶级的阶级自觉性并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现状对“两个必然”结论形成挑战。对此应该如何认识和作出什么样的回应,事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事业的成败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许多经济规律,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规律,这就是基本经济规律,它反映着经济中最本质的联系。这个规律说明社会为社会生产定什么样的目的,使社会生产服从于什么样的任务,并说明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手段。社会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这个有机统一体,就是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马克思首先发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马克思在其不朽的巨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详细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规律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史。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揭示了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而使价值得到增殖的秘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110页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目里这样写道:“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发展非常快,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的发展相对缓慢。”在这一段里,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出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两个概念。这里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是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德国和日本就属这一类;而老牌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剩余价值一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剩余价值范畴一直是我国经济理论界的传统观点。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建立,我们多数同志感觉到社会主义也存在剩余价值,但都不敢冲破禁区,使用这一概念,而用“共有价值”、“剩余产品价值”、“价值剩余”、“净余价值”等概念来代替“剩余价值”。有些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经济时也不自然地使用了剩余价值概念。但至今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有关剩余价值的一系列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自发与自觉是人类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这一对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得到典型的体现。“垄断调节”、“国家调节”和“国际调节”是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三个阶段。人类通过这三个阶段从自发走向自觉。资本的自发本性与人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社会化生存组织所要求的自觉性在根本上是对立的,分裂的资本所有权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质也是在根本上对立的,资本仅仅从量上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与生态环境在质上的整体相关性也是根本对立的。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历史辩证过程,要求新型的自觉主体。这个新型的自觉主体,只可能是共产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人类整体  相似文献   

16.
一、市场经济效益原则的内涵。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转所围绕的轴心,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①;资本(其人格化是资本所有者)所关心的就是剩余价值同资本价值的比较即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这里提出了资本效益原则:资本追求剩余价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过去长时期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教条式的形而上学的理解和受“左”的思想影响,资本和剩余价值被看作资本主义经济特有范畴,社会主义经济中决无它们存在的余地,资本效益原则当然也就只作用于资…  相似文献   

17.
1987年12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广州举行《资本论》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机器人”与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核子、激光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兴起和运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自动化装置即“机器人”,建立了“无人车间”、“无人工厂”。使用“机器人”的工厂,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大大减少;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是减少,而是急剧增加。于是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8.
剩余价值规律是在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基础上产生。它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剩余价值规律相应出现许多特点,体现在生产过程、流通领域、对外经济关系、经济危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生产要素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所证实的真理。工业经济时期,以资本短缺为特征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关系,决定了资本所有以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式独占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知识经济时期,除了土地、劳动力、物质生产资料外,技术、管理、知识也成为不可短缺的生产要素,以致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工人也直接参与了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使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出现了崭新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一分配关系对我国的企业制度、人才流向与分配关系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第三篇的结构和方法马克思在第二篇的末尾告诉我们,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之后,进入生产场所,“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199页)。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从第三篇到第七篇就是要揭示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以及资本自身怎样不断扩大,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手段,阐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及结果。一、结构本篇由五章(第五章—第九章)构成。分成两个大层次:第一层次(第五章—第七章)阐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作为剩余价值的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