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作品之一。 《西厢记》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绩,我认为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剧中写景、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语言清丽优雅、华美悦目、准确鲜明、生动后泼。读着它,你不能不为那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所感动,不能不为琅琅上口富有音韵节奏美的曲文所画出的景物所陶醉。《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色在《长亭送别》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脱化前人诗词 妙用典故传说 在《长亭送别》中 作者五处脱化前人古典诗  相似文献   

2.
李莉 《阅读与鉴赏》2007,(12):79-79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精彩一折,历来作为经典篇目选人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对《长亭送别》中莺莺、红娘来到长亭拜见老夫人的舞台提示内容“做到见夫人科”做了如下注释:做到做表示达到的动作。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被公认为是古典戏曲中情景交辉的典范。它的《长亭送别》一折,更以优美的曲词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传唱的名篇。其中[端正好]一曲尤为人称颂。  相似文献   

4.
万磊 《双语学习》2007,(10M):194-19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剧目。“长亭送别”一折通过途中送别、长亭饯别、临别嘱托、惜别目送四幅场景,表现幽深绵长的惜别之情,泌人心脾、动人情肠,体现出高超的抒情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悲欣交集李叔同许阳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杭州虎跑的李叔同纪念馆里,一曲《送别》,清新优雅,余音袅袅。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  相似文献   

6.
方华 《现代语文》2014,(4):38-39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发展至《长亭送别》一折时,高潮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残阳余晖,就全篇而言,是一个低谷。因为该折写的是张生即将赴京赶考,崔家相送于长亭。此时,作者表现的不再是崔莺莺、张生为争取爱情所进行的勇敢抗争,不再是红娘为玉成良缘而与老夫人的口枪舌战,而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精心刻画。因此,分析《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重在分析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7.
《长亭送别》一折戏,刻画了一位非常重感情的女性——崔莺莺。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令人惊叹。在她眼里,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天真地认为,“但  相似文献   

8.
卞建国 《课外阅读》2011,(11):312-312
笔者于近日聆听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师把《长亭送别》的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在课堂上分别表演了经过改编的现代版《长亭送别》和古代版《长亭送别》。应该说,这堂课是一堂成功的现代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课,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然而这堂课却在结尾留下了不足。教师在学生表演完之后作了简单的分析。最后布置了一项作业:课后自己查工具书疏通文字,并且背诵课文的若干语段。  相似文献   

9.
<正>王实甫的杂剧《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在作品中,将对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艺术触角伸展到"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点上的人物心灵深处,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崔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说"长亭送别"这一折展示了人物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主要体现在崔莺莺送别张生时所展现出来的三个层面之上:其一,对张生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将息的忧虑;其二,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  相似文献   

10.
三径 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的句子 ,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剑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长亭 驿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 ,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 ,后揭竿起义于大…  相似文献   

11.
急急忙忙地讲课、做练习、讲练习.课时压缩得很紧,两节课后再赶另一篇课文。以某教师上《长亭送别》为例.知识整理40分钟,做练习30分钟.只有一节多点的课是真正来学这篇文章的。为什么不能把三堂课完完整整交给《长亭送别》.看看戏曲.听听京剧、昆曲、黄梅戏的不同唱腔,补充点梅兰芳.余秋雨,马兰、甚至李玉刚7而赏读完《长亭送别》之后,”西厢”之旅才刚刚开始啊!金圣叹的点评、林语堂的赞叹、李存葆对《西厢记》的现代解读……一切的一切多么美好.多么深沉。可是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了许多文学作品.记得的很少.熟悉的很少,更遑论热爱了。  相似文献   

12.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长亭送别》的意象美,美则如斯:1.经典性。当代社会推崇时尚,酷爱流行,但流行时尚的东西易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传统经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寻味,永开不败。美丽多情的崔莺莺不得不屈从于顽固的老母亲,于郊外长亭送别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14.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最精彩的华章,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它的美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感美《长亭送别》主要写莺莺送别张生赴京赶考的情景。围绕"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目送"几个情节,描绘了莺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家闺秀美丽而忧伤的情感。莺莺的情感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乘车赴长亭的路上,每一个打着深秋烙印的景物:碧云,黄花,西风,枫林,寒烟,衰草……都是勾起这位多情少女离愁别恨的触发点。她的心就像大地被清冷的季节笼罩着一般,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到了长亭,要饮酒饯别,千般缠绵依恋,万种无可奈何,满桌酒菜都被离别湮没了味道,这也许是天  相似文献   

15.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厢记》里《长亭送别》这折戏。其实《长亭送别》这折戏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崔莺莺一家在长亭与进京赶考的张生饯别,没多少要讨论的,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集中精力赏析这折戏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唱词。大家知道,书页上凡是字稍大一些、前面有方括号括着曲牌名的都是崔莺莺唱的曲词。  相似文献   

16.
王喜 《学语文》2014,(4):24-25
很多年前初读《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心中并无悲意,反倒有几分可喜的地方。碧云高空挂,黄花满地金。步履在缤纷的落英之上,崔莺莺送张珙去赶考,而此番进京是为拿一张极易得的婚姻许可证,送走张珙不就意味着崔张二人距婚姻殿堂更近一步!就此而言,长亭送别不应是悲苦之事,而应有喜乐之情才算合理。后来重读再读三读,才不由地悲从中来。  相似文献   

17.
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所传诵。其中的《长亭送别》更是各种集子都要选录的精彩片断.由朱东润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先生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等影响很大、使用范围极广的高校教科书,就都选有这一折。《长亭送别》中崔莺莺有一段唱词: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是元代富有才气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不但有极强的戏剧性,而且有优美的曲词,情文并茂,美在其中,让人百读不厌。下面笔者以《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为例,谈谈《西厢记》中的美。  相似文献   

19.
实行新课改以来.以一个什么样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是个一直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学科不同,方式各异,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目标明确、师生互动、环节相扣最为关键。例如,在讲授《长亭送别》这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作者王实甫及《西厢记》文学知识;  相似文献   

20.
张广银 《语文天地》2011,(13):37-38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传统的解说为:该文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