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写起作文来由畏而生厌,这个问题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中很难医治之“症”。对此,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灵丹妙药”,那就是处理好讲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讲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而作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因此,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湖北教育》2000年第12期的《要冲出“研究语文”的误区——从〈记金华双龙洞〉教学片断说起》(以下简称为〈要冲出〉文)一文:现今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冲出“研究语文”的误区,使小学语文教学回到“学习语文”的轨道上来。这是无可争议的。但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我认为还有深入谈下去的必要。如“在我们的教学中,忽略让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而以老师的思维结果代替学生的感悟过程,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  相似文献   

3.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社会生活内容,不仅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还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和育人作用,而传统教学往往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语文教学蜕变成了机械的应试工具.失去了语文的审美功能和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5.
课改已入纵深,但我们对语文教学重点的认识却还要么不到位,要么不现实,要么不合理.但语文课堂需要教学重点.如果将语文教学重点理解为一段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师生更加投入精力地互动,对达成教学目标、培养语感至关重要的过程,可消除上述尴尬.语文教学重点“过程论”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并以皮亚杰、杜威、马克思、恩格斯和怀特海等人的哲学理论为依据.语文教学重点“过程论”更符合语文科的教学宗旨,可使教学设计行程更合理,实际教学过程更符合认知规律,也使教学设计操作过程更严整.教学重点作为“重点过程”,在文本解读、拟定教学目标等基础上应涵盖“过程元素”进行完整表述,以“倒逼”设计者反思前期工作,并促其对后期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当然,语文教学重点“过程论”也需更加正视教学目标的决定作用、师生关系、进入时机及其“普适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左琴 《湖南教育》2008,(9):41-41
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原理和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策划过程。它能促成语文教学的系统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搞好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教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所以新课标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并设置了“情感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使之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维一体。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她有语文‘独有的魅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也是每个幼小心灵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标理念下,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划一被打破,代之以多元解读,使文本视界与读者视界走向融合。但在融合的进程中,主要还是借助于直觉来完成的,还是属于“意义教学”范畴。语文教学要借助于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培养起学生语文的能力和素养。在“意义教学”的基础上延伸到“意味教学”,在两者的融合中使语文更有惠于学生。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中的多重对话关系,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方兴未艾。在教学实践中就语文对话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过程、文本鉴赏的“一元性”与“多元性”以及语文对话教学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进一步完善语文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一、现代语文教学片面追求精确的弊端语文教学追求精确性确实是其走向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标志。“目标模式”的引入与研究 ,尤其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学信息量化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的确使语文教学向精确境界跨近了一步。然而 ,由于语文教学精确性诸理论的自身缺陷 ,以及教育者的片面追求精确性 ,语文教学中精确性带来的弊端也就日益暴露。1 教学目标明确化中的隐性缺席明确化是一种平衡态 ,是静止的、稳定的 ,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事实上 ,认知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动态过程。对于学生而言 ,信息接受过程和知…  相似文献   

11.
“深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矛盾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度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旨在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肤浅”与“表面化”,呼吁语文教学回归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上。目前,“深度语文”教学理念还仅仅在部分重点中学被少部分语文教师付诸实践。这主要源于“深度语文”所预期的课堂要素水平与实际存在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与矛盾。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一定能使“深度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2.
吴波 《黑河教育》2012,(11):16-16
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堂,还应融人更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形象,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兴趣盎然,使对话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如果教师能使“教”与“学”的各个环节配合得适当、协调,达到和谐优美的妙境,则会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种应用兼思维型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升学指导的弊端,不强调学生对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应用,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习题的操练与语法知识的掌握。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不断创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创新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语文教学应试指导的“强”与“弱”,只有在认识应试指导的“强”与“弱”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创新教学。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验语文情趣,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点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作法,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三维目标的落实当中,搞好“情感”引导教学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要如何才能恰当地体现和落实“情感”因素呢?  相似文献   

18.
“语文要素”是统编版语文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的一个“亮点”,还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使用的“指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围绕“语文要素”整体设计教学方案,以单元整合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简要分析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肖爱招 《文教资料》2010,(26):71-73
《庖丁解牛》中关于“技”与“道”关系的思想内核使我们得到启发:语文教师应努力练就高超的教学技巧,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使语文教学由“技”而“道”,从“有法”到“无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而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语文教师素养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