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清代玉牒     
正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文两种。该档案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该文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尊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文献形成年代: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1921年文献数量:2600余册文献保存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相似文献   

2.
韩秋  赵彦昌 《兰台世界》2006,(18):57-59
谱牒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清代玉牒,是清代皇族的族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褚若千 《历史档案》2021,(3):127-135
皇室谱牒始于唐宋,但现存较为完整的仅有清代玉牒.清代玉牒系统收录了皇族中人的生卒、婚嫁、父母、儿女、继嗣、封爵、授职等信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学界对清代玉牒的研究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着力讨论玉牒版式与纂修制度,①其二侧重阐述其史料价值及利用,②而对其装帧形制的关注则相对较少.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称一史馆)馆藏玉牒...  相似文献   

4.
李宇 《历史档案》2021,(4):121-129
玉,自古即为皇权的象征物之一;"枼"指记载家世的薄木片."牒"字本身便有谱牒的涵义,"玉牒"即是皇族家谱的雅称.皇家修玉牒始自唐代,宋代定制每十年一修,主要意图为辨昭穆,序爵禄,体现皇族内部的长幼亲疏、远近之别.此制沿及明清.纂修"玉牒"成为维护皇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本人有幸参加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  相似文献   

5.
明清档案龙柜是清代皇家用来贮放玉牒的档案装具,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清朝每次纂修玉牒,工部都会制造精美的龙柜。龙柜以杉木或松木为材料,外经披麻、挂灰、髹漆,并雕戗流云、龙纹及海水江崖纹等中国传统纹样而成。根据用途和颜色,有黄、红两种,黄龙柜用于贮放宗室玉牒,红龙柜用于贮放觉罗玉牒,柜体中间立柱上分别用满、汉文字书写“大清宗室谱牒”和“大清宗族谱牒”字样,虽仅一字之差,却标明了柜内所存玉牒内人员身份的差别。清代玉牒龙柜制作精美、工艺复杂、雍容华贵,凸显着皇家气派。  相似文献   

6.
玉牒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4,(2):F003-F003
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族谱,也是中国现存的系统的皇族家谱。顺治十二年(1655年),专门掌管爱新觉罗家族事务的宗人府会同内国史院、礼部开始纂修玉牒。十三年,开设玉牒馆,并规定,每十年开馆一次,玉牒修成后闭馆。每届开馆之  相似文献   

7.
《湖北档案》2006,(5):F0002-F0002
该献形成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1921年,共2600余册,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献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分满、汉两种。该档案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史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该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皮)的珍藏本。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代皇室宗谱,清玉牒得到了清统治者极大的尊崇和重视.玉牒修成后,要举行恭呈御览的仪式,请皇帝御太和殿受庆贺礼,仪式隆重繁琐.根据《清实录》记载,玉牒修成仪式要先由钦天监择良辰吉日,礼部在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迎送玉牒时,由侍卫前引后护,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至...  相似文献   

9.
杨茉 《档案学研究》2022,36(5):89-93
依托于融媒体发展的历史档案文化传播是实现传统文化记忆延伸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某篇清代玉牒相关的热门微博为研究对象,对其评论文本的主题与内涵进行数据分析,从深化历史档案内容内涵与拓展传播渠道两个方面提出在融媒体视域下历史档案文化传播的路径建议,探索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档案文化传播新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玉牒专指中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家族谱书,文献记载自古即有,但由于战乱及朝代更替均未流传于世,唯有清代皇室爱新觉罗的家族谱《清玉牒》完整保存于世至今。它记载翔实,装帧华丽。书体巨大,装订绝妙,卷帙浩繁,并有满汉两种文本,为谱牒中的极品。清循古制,每10年左右适时开设临时机构玉牒馆,撰修玉牒一次,仅精写二部,书成馆散。顺治十七年(1660)始修,共修28次。每次按帝系、宗室、觉罗三个系统22个名目撰修,满、汉两种文本,共形成44册。帝系,由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记起,下到撰修时的当朝皇帝,只记录皇帝本人及其皇子。满、汉2册,黄绫册衣。宗室,努尔哈赤  相似文献   

11.
金路 《历史档案》2023,(2):128-131
<正>清代皇室对玉牒的纂修和贮藏极为重视,纂修完成后均以隆重的礼仪进呈皇帝御览,始能尊藏收贮。大玉牒正本初纂修三份,一藏于皇史宬,一藏于礼部(后藏于盛京敬典阁),一藏于宗人府(后停修)。关于皇史宬所藏之玉牒,(光绪)《钦定大清会典》载玉牒在“皇史宬行(礼恭)奉尊藏”((1)),而(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2))中又有玉牒“移贮”寿皇殿之东、西室的记载。对此,研究者认为,“原藏皇史宬之清代玉牒,嘉庆十二年移存景山寿皇殿”((3)),在考证玉牒存址时亦提及嘉庆十二年(1807)玉牒移存景山寿皇殿耳殿衍庆殿和绵禧殿((4))。本文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清代档案、故宫博物院藏古籍及官修文献为依据,梳理皇史宬所藏玉牒移贮寿皇殿始末。  相似文献   

12.
奏折也称"奏贴"、"折子"、"小折"等.最初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陈事务的一种机密文书.奏折一词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上谕,但作为臣僚上奏的机密文书,则使用于康熙年间.当时,拥有这种密奏特权的只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例如江宁巡抚宋荦在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所有密奏只能通过品秩比他低得多的李煦转奏.  相似文献   

13.
清代地契     
《云南档案》2014,(1):15-15
<正>此件为曾泽生1952年向人民政府所捐旧宅系列地契中最早的一份,为清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十八日所立。契文中曰云南永北镇标右营镇游府李,今将原买省城住宅一所共计瓦房二十四间,望落东门,出卖与元江营赵老爷名下为业,实  相似文献   

14.
清代金榜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直是民间百姓津津乐道的人生两大喜事。所谓“金榜”,即明清两代皇家张榜公布科举进士名单的布告。说是“金”榜,其实也还是纸做的,不过重重地染成了金黄色,宣示着朝廷对开科取士网罗人才的重视及彰显着有幸中榜的进士们身份的高贵。金榜有大小之分,大金榜是公开张挂,给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和老百姓们看的,文进士的文榜悬于天安门外长安横街的长安左门(即东门)之外,武进士的武榜则放在长安右门(即西门)之外。小金榜与大金榜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尺寸要小得多,是由宫里的奏事处专门呈送给皇帝看的。明清两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5.
清代辛者库     
辛者库是关系到清代包衣奴仆成份及其来源的一个重要问题,亦是我们研究清代吏治及刑法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对于辛者库的记载,清代官修书籍很不系统,私人著述也很少提及,迄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因工作关系,笔者在接触清代档案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有关材料,经过整理,草成此文,试图从辛者库释义、辛者库的身份地位及其来源等方面做初步探索。由于笔者学识水平不高,接触史料有限,缺点错误一定很多,深望史学界老前辈及同志们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最有名的私人藏书有四大家。瞿绍基(公元1772—1830年),字厚培,常熟人,书楼名铁琴铜剑楼。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瞿家几代人的努力。瞿没有做大官,但酷爱读书,多收藏宋元善本。在南塘(常熟)建起恬裕书室,历经十年,藏书十多万卷,他死后,其子镛与父亲一样,极力收集购买古籍,藏  相似文献   

17.
清代军机处,是清王朝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设立的一个中枢机构。初设时名“军机房”,雍正十年,颁“办理军机”银印,改名“办理军机事务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点。 但是,在较长的时期内,一些官私著述不承认它是国家的正式机构(直至嘉庆朝修《会典》时,才将军机处叙入)。笔者参加过军机处遗存档案的整理,拟对这一机构的设立、职掌、性质以及它在清王朝国家机构中的地位诸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代救荒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又尚待开垦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研究清代顺治元年(1644)至道光十九年(1839)的荒政(文中所称"清代"均指上述时期)。一、清代灾荒概述 (一)清代灾荒的发生数量、分布及发展趋势清代是历史上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关于灾荒数量,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论述清代贴黄制度的种类、具体形式以及发展改革过程,并且通过与唐、宋、明三个朝代贴黄制度的对比,更加深入地揭示清代贴黄制度的特征,以求对清代贴黄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张赋 《山东档案》2011,(4):60-62
清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在清朝前期,政治、经济不仅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催生了百家艺术文化的繁荣昌盛。诗歌、小说、绘画在清朝都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尤其是清代的戏曲作品,种类繁多,使得清代的戏剧文化一步步迈向了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