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中流露出深沉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来自于辛弃疾多重身份造成的他深沉浩茫的忧患意识。来自于受到排挤和打击后无所依傍的境况。这种孤独意识反映了他的故土情结和那种怀抱利器而不得用,英雄报国而无门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2.
彭敏 《文教资料》2010,(30):8-9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流露出深沉的孤独意识。辛弃疾在词作中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世无知音的寂寞,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慨,使其词满含沉痛的英雄泪.显示出一种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安攀 《文教资料》2010,(29):5-6
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隐士,虽然看上去清高耿介、洒脱无虑,其实心中隐含着深深的孤独,面对无人理解和污浊的官场,他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本文旨在透过其诗歌剖析其思想中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4.
自诩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他一直有实现"人的重造"的浪漫主义的人文理想。从他自己定位为一个"乡下人"这一论断就能够看出他与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环境的格格不入,异样的身份当然会造就他的孤独。《边城》是他的孩子,它承载的是沈先生的人文理想,"边城"是处于边缘的一块孤独的乡土,一个被建构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孤独,孤独的边城世界,最终指向作者所理解的人生的苦闷。"也许"的结局,寓指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的孤独。  相似文献   

5.
陈染和鲁迅,一个是中国当代充满创作活力的女性文学作家代表,一个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泰斗,都有着强烈的孤独意识。考察、分析他们孤独意识的内涵以及形成、发展和形态的异同,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他们意识的构成和把握其思想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孤独一直是陈染着意表达的主题之一,但她笔下的孤独主题不是心绪的直白宣泄或纯粹形而下的阐发,而是她内在想象和形而上思考的结合。陈染在创作中深刻地感受孤独,品尝忧伤,并将孤独提升至人生哲学的层面,把忧伤升华为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6,(6):70-73
"出走意识"是萧红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的精神基因,对其文学创作的内容选择和审美风格形成影响深远。萧红以"出走意识"为基点,融合其一生漂泊的悲怆、苦难与辛酸经历,在作品中热切关注社会最底层妇女的命运;她把自己的不幸与苦难、不堪忍受与希望写进作品,通过描画愚昧麻木、软弱忍耐的女性形象,以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倾诉女性的悲哀。"出走意识"还呈现为萧红作品的漂泊感、抒情风格和语言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浪漫主义作家们秉承着西方哲学的影响,执意对“诗意生存”的生命境界作形而上的追思,他们因思想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而表现为“精神漂泊者”常有的孤独特征,并且这种孤独体验呈现出一种从内心世界的封闭走向生命敞开的“爱的交往”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在陶渊明的生命体验中,孤独意识是最为强烈的。孤独是对现实生活和庸凡生命的否定与抛离,代表着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孤独不等于孤单。孤独是深层的精神状态;孤单则是浅层的情感体验,有时可能作为孤独的一种表现方式。孤独是个体生命与群体的隔离状态,是高迈的精神追求无所寄托的虚空境界,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便是面对宇宙时空和社会的“茫然与无家可归之感。”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对辛弃疾的影响是多面深刻的,从个性思想到精神品格,从作品风格到兴趣爱好,从生活情趣到心理倾向,辛弃疾无不打上了陶渊明的烙印。但辛弃疾在接受陶渊明的同时又用自己的个性心灵丰富和发展了陶渊明。而陶渊明之所以能影响辛弃疚,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们的个人遭遇是极其相似的。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的诗歌中表现出浓郁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更是对人生智性思考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美学价值。诗人认为时间上难以留住美好事物和碌碌无为是造成人类孤独的主观原因,空间上的相对隔绝使人们互不理解是使人类孤独的外在因素。而诗人逃避感情的抒写原则是其诗歌充满孤独意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孤独是人类生活中独特的精神现象。鲁迅再现了浅层次的孤独,揭示出旧中国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展示与解剖了高层次的思想和人格孤独,表现了救赎自我与拯救社会的孤独与苦闷。鲁迅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知识分子情结对当代学创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卢俊 《高教论坛》2012,(5):76-77,81
忧患意识对于国家兴亡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管理实际,论述了增强忧惠意识在高职院校管理、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创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如何增强忧患意识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具有鲜明作者电影特质的导演,索科洛夫的诸多影片都弥散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情绪。这些情绪作为艺术家心理的外化至少包含如下两个层面:内在心理的孤独和外在的物理表现。孤独意识成就了索科洛夫沉郁隐忍的诗性电影风格,其背后隐含的则是他与当下俄罗斯主流价值的隔膜疏离以及对当下俄罗斯精神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家新的出现是诗坛的一个亮点。他以真实的诗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进行诗歌的创作,将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度。王家新在诗歌中用创造出来的苦难和孤独意识对抗着商业化社会大环境对于诗歌的侵蚀。诗人诗歌中弥漫的这种苦难与孤独,在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最终给诗歌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独特的体验,孤独意识存在于每个主体的内心之中,并且它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出现在每个人身上,作为少数民族诗人的萨都剌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并将孤独感注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以他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的结合,他用诗歌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在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知音难觅的寂寞也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叹.  相似文献   

17.
孤独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许多天才人物常常因其思想不被人们所理解而陷入孤独之中。王绩正是这种不被时局所重视的“局外人”。王绩的思想、诗文,甚至在接受上都呈现出一种孤独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孤独意识是石评梅孤独敏感的天性与个人生活感情遭遇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相对立、相冲突的必然结果,更是她的自我认识觉醒后的一种必然心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石评梅的生存状态上。  相似文献   

19.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凯特·肖班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浓郁的孤独意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经历是其孤独意识的起源,被禁锢在家庭樊笼中是她们恒常的生存境遇,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使她们毅然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自由。然而,她们的行为得不到父权制社会的认可,被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进行着最艰苦的斗争。孤独带给她们痛苦和疏离感,但同时也是她们建构女性主体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吴宓在本世纪初年,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深谙西方现代学术思想、极力推崇中西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代学人代表。吴宓的主张在当时就难免孤独,但他的忧患意识多贯穿着希望祖国自立、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探索人生道路的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