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邵雍位于“北宋五子”之列,为宋代象数说《易》之大宗。其学以自得为主,但也有深厚的学术渊源。首先,邵氏家学崇儒重道,对邵雍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易学、声音文字学上,表现突出。其次,邵雍学术多得于陈抟一系图书派的学术传承,在内容上有物理、义理、性命之学,而尤以易学、《春秋》学为重。此外,邵雍精通《太玄》,著有《太玄准易图》、《正玄》两书,其学术在易图、易数等方面深受《太玄》等先贤遗学的影响。邵雍游历各地,交游甚广,也成为其《春秋》史学、性命之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孔门整理孔子遗说而编纂《论语》,主要是基于学派建设的考虑。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此目的,孔门充分利用传统资源以加强其权威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史官语类文献及简册载录的神圣传统,使孔子话语在"书"这样的形态下生成为经典文献;二是沿承"王若曰"、"君子曰"以来的立言传统,借此赋予孔子话语以神圣性;三是继承大夫"家语"传统,这些方面构成《论语》编纂的先在文体来源。孔门正是在这些文体资源之基础上建构《论语》这部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它同时也奠定了诸子"家语"文献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隐喻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指出英汉习语中的隐喻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从审美观念、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历程四个方面探讨了英汉习语中隐喻差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西域,汉代史籍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一大片狭长地带。自张骞“凿空”以来,不但政治上开始汉族与西域诸国的交往,遏制匈奴势力,稳定了边关,且西域诸国物产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同时,西域诸国绮丽多姿的音乐舞蹈也给汉族以强烈震撼。  相似文献   

5.
杨红梅 《寻根》2010,(2):64-69
<正>贴门神是我国春节的一个传统习俗。门神信仰习俗形成年代久远,流传地域广阔,至今仍被人们所传承。每当辞旧迎新之际,家家户户贴门神祛灾祈福,执鞭握剑的武门神、朝服捧笏的文门神与丰富多彩的戏曲门神一起,装点着初春大地,烘托出节日的喜庆与热闹。它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源自其惹人喜爱的独特造型和喜气洋洋的浓艳色彩,还源自其古老的历史寓含和千年的艺术积淀。  相似文献   

6.
扬学的渊源     
周游 《寻根》2014,(5):27-29
我不赞同扬州学派源于吴学(惠栋)、徽学(戴震)的这一说法。检阅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扬州学派源远流长,至少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早在隋唐之际,扬州曹宪精通诸家文字之书,尤深谙文字学。隋时,曹宪为秘书学士,奉隋炀帝之命参与编撰《桂苑珠丛)),又注《广雅》,还撰((古今字图杂录))一卷,这些都属文字训诂之学。到了唐代,《文选》成为学子必读的文学范本。但要精熟((文选》之理,亦非易事,为之作注,以利学人,就显得迫切而紧要。据《旧唐书·曹宪传》记载:“(曹宪)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  相似文献   

7.
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氏蜀学是由三苏父子创立的儒学派别,它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是以儒为宗、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诸子以入儒.它的最大的学术特点是驳杂.  相似文献   

8.
李积庆 《寻根》2010,(2):15-19
<正>清末著名诗人、梅州人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己亥杂诗》中写道:"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以其客家人的身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客家人南迁辗转逾千年,依然保留中原语韵、固守古朴礼俗的事实。行走在赣闽粤客家地区间,所见所闻时常让人不禁发出"礼失求诸野"的感慨。而当我们细数留在客家礼俗  相似文献   

9.
苏敏 《寻根》2012,(4):57-61
佛像艺术的产生 众所周知,早期的佛教艺术都是用象征手法表现佛的,如用白象表示摩耶夫人受孕,用足迹表示佛诞生,用白马表示越城出家,用菩提树表示顿悟成道,用鹿和法轮表示初次说法,用窜堵坡表示涅檠,等等。正是这种象征手法的存在,所以早期的佛教艺术中没有佛造像。  相似文献   

10.
路新生 《中国文化》2014,(1):143-149
2013年年底,我赴台湾中研院文哲所、近代史所开会并访学,有机会再次与张寿安教授晤面,承她送我两部周昌龙先生的着作:《新思潮与传统--五四思想史论集》、《超越西潮:胡适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鄂尔多斯青铜器便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浓郁的草原风格著称于世,对其渊源的探索成为国内外学者数十年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从《卢芹斋收藏的中国——西伯利亚艺术品》、《动物纹中狩猎巫术的含义》、《鄂尔多斯青铜器选集》等甲期著  相似文献   

12.
高城 《寻根》2011,(6):78-85
世代聚居和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是个有着独特民族文化形态和心理的民族,那里处处可见人和事物的神秘。玛尼石是这个民族独有的一种精神物证,形态奇异,内涵深远,有着超凡脱俗的浓厚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3.
石小生 《寻根》2013,(1):36-41
“花朝”,即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纪念百花生日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花神节”。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花朝”又寓意“开枝散叶”、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花朝”起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区,后随中原移民的不断外迁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以及台湾地区。据史料记载:“二月十五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  相似文献   

14.
黄林 《寻根》2013,(4):73-78
休闲,不仅是现代人崇尚的时风,也是各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就我国藏区而言,各地也不乏多种风格和形态的休闲传统风俗。每当此时,藏族同胞们就会在平时的忙碌中停歇下来,到大自然中去享受阳光、河流、清新的空气和山川美景带来的惬意。  相似文献   

15.
周紫芝以诗寿秦桧父子生日,并非出自其本意,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作为诗人,周紫芝既宗唐又宗宋,并以杜甫、张籍、王建、张耒等唐宋诗人为主要师法对象。斥"贼去方烧县,兵来复打城",悲"乱离隔中原"中的死者,贺官军"屡捷淮寇",并于送别友人时嘱托其"折冲自可销戈兵,寸地尺天归圣明"等,这是周紫芝诗歌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6.
从内容题材的取舍与艺术表现两方面对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的表现与形成进行微观解读与宏观审视,可以看出,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朴拙、雅致清朗、重厚、苦涩、中庸、通达、有别择等.审美趣味的形成跟他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唐金培 《寻根》2012,(2):37-41
历史上入台的汉族移民绝大部分是祖籍河洛地区的闽粤籍移民后裔。无论是迫于生计前往台湾垦殖开发,还是因为政权更迭或其他原因前往避难寻求生计,他们都不是以离开家乡为目的,而是以重返家园为旨归。加上岛内居民冲突频繁,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五四”时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两个方面。他对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开拓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  相似文献   

19.
范毓周 《寻根》2009,(2):4-8
魏晋风度亦称魏晋风流,是魏晋之际自竹林七贤开始形成的名士风范。究其要素,不过是服药、饮酒、清谈和雅量,但其本质却是追求理想化的人生,因而影响了其后千余年的士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向往不已的人格典范。  相似文献   

20.
陈方正 《中国文化》2009,(2):92-106
自二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开始,以迄十七世纪为止,人类社会的结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大文明的传统宗教所陶铸,但自十八世纪开始形成的现代社会,则深受现代科学所陆续发现的自然规律以及由是衍生的崭新技术所塑造,人类生活与观念,因而出现翻天覆地钜变。表面上,无论从实质内涵抑或人生取向看来,宗教与科学都好像是南辕北辙,漠不相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