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渔父》: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决不可少的必要补充。《渔父》实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由于“渔父”的塑造,屈原的真才有所寄托,美善得以升华。而且,通过“渔父”的设置,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再一次地焕发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意象,是无数失意文人的梦想,是文人解除失意痛苦的内心渴望,这就是“渔父”。渔父是集智者、逍遥者、超脱者于一身的隐士化身,是中国身在儒家心在道家的文人之精神寄托。中国文学“渔父”这一意象经过了《诗经》、姜子牙、《庄子》《楚辞》这样一个由实到虚逐渐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古人常用“渔父”这个意象来表现自身的性情。许多学者在讨论东坡渔父词渊源的时候,只提到陶渊明、韦应物、张志和、白居易等人,笔者以为这还不够全面。文章从苏东坡渔父词的发展过程及其形态出发考察了它与船子德诚《拔棹歌》的继承影响关系,并发掘出了东坡渔父词之思想内涵和对词艺术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以隐选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庄子·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也许就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6.
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自《渔父》问世后,常为后人评说,但大多认为屈原和渔父处于对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纠正关于渔父论述的偏差,从屈原和渔父对现实的认识、两人的执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屈原和渔父实质上是一个本体的两面呈现,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不是对立相反的。  相似文献   

7.
《渔父》的作者 ,自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后一直就有争议。本文从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两个方面进行研讨 ,确认《渔父》与屈原其他作品相符 ,当是一脉相承的 ,应该把著作权璧还给屈原。  相似文献   

8.
《渔父》是苏教版必修五中的一篇课文,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探讨”。在授课时,我主要请同学讨论了这样两个主问题:①文章通过对话.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②屈原和渔父,你更欣赏谁?一个指向文本解读,一个指向鉴赏评价。  相似文献   

9.
关于《卜居》、《渔父》的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屈原自作,有人认为非屈原所作。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两文在感情倾向上对屈原有善意的调侃的成分,不类于屈原的其它作品。得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自作,而是战国末期荆楚一带熟悉屈原,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渔父”意象来抒写文人心曲的诗词很多。这些“渔父”都是诗人自我形象和人格的写照。诗人们通过放浪江湖、临渊垂钓的“渔父”,唱出了对高洁人格和自由人生理想的追求,创造出了一种闲适幽雅的审美人生意境,从而为中华文明保持了一份圣洁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崭新的角度,对屈原《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提出了再认识,再评价。传统观点认为,渔父黑白不分,随波逐波,保身全命,自求安乐,是个反面人物形象。而作者则认为,渔父是一个具有道德主体意识的典范,他的行为方式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2.
张志和的《渔歌子》约写于大历七年(772)秋(8月),时作者四十二岁,即写于张志和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交往期间。据清代张宗捕《词林纪事》引《乐府纪闻》所载:“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尝谒颜真卿于湖州,以舴艋敝,请更之,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雪间,作《渔歌子》词。清代胡风舟编辑《金华丛书》,在张志和著《元真子》卷上前,载有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其中记有“大历七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真卿以舴艋舟敝,请命更之。”另唐代沈汾《续仙传》有云“志和守真养气,天下游览,颜公真卿与之有善。颜为明州刺史,与客会饮,乃唱和《渔父词》。其词首唱即志和之词。”  相似文献   

13.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学家、爱国主义诗人,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学大家。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史书多有记载,但记述他放逐后实际生活的片段只有《卜居》和《渔父》两篇,它们是屈原生平轶事的奇妙佳作,作为屈原的作品被后人归入《楚辞》。它们究竟是否为屈原所作,在中国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莫衷一是,古人多认为它们的作就是屈原本人,今人多认为可能是熟悉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但《卜居》中所表现出的迷茫与精神上的痛苦,分明是屈原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的内心真实独自,《渔父》中那坚强的信念,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就是屈原一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从这些方面说,把这两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卜居》和《渔父》同为传世佳作,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教材(必修五)《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橙而去”一句,教材将“鼓桤”一词解释为“敲打船桨”(2008年版,77页,注释22)。将“鼓橙而去”解释为渔父敲打着船桨而离开,有违逻辑常理。因为按常规理解船桨是用来“划”的,而不是用来“敲打”的。即便敲打船桨,船不会向前行驶。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  相似文献   

16.
渔父词是中国历代文人隐遮思想的重要栽体。元代文人在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隐选避世的吟唱之声同前代相比显得异常高亢、嘹亮,彰显了元词鲜明的时代特色。究其因,既有中国隐选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传承之内在因素。又有元代独特社会现实催发之外在因素。同时,渔父词促进了元代以“渔父”为题材的散曲、绘画等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父的形象由隐者到探险者再到清贫、清高,不断完善和丰富起来,形成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8.
《卜居》、《渔父》两篇,因王逸解题称"屈原之所作也"且又为朱熹、洪兴祖肯定后,即被视为屈原的重要楚辞作品。但自明清以来,已多有学者怀疑并证伪。从其文体和文风来看,两篇当不是屈原的作品。据战国后期的楚国历史文化背景和战国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推断,两篇应作于楚考烈王时代、出自楚国具有道家思想的隐士之手。两篇的产生,反映出战国末年的楚人对屈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反映出屈原在战国末年乃至秦末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统篇目《渔父》看似简单,实则作为原典型文章,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同是渔夫,但中方的"渔父"形象蕴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家思维,而《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圣地亚哥却可以用儒家思维来理解,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儒道之别,分别汲取精神的养分。  相似文献   

20.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