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市县报要繁荣新闻评论,我认为关键的措施,就是总编辑要“扛大旗”。在笔者的案头,有两本地市报总编辑撰写出版的新闻评论集。一本书名《言路》,作者是鹤岗日报总编辑傅玺政(笔名于是乎);一本书名《梁溪杂谈》,作者是无锡日报副总编辑陈玉。拜读这数百篇的新闻评论,一种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他们不愧是地市报总编辑中勇“扛大旗”的佼佼者。不可否认,目前地市县报的新闻评论很不景气。在一些地市县报上,社论几乎绝迹,而本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2.
梁衡的思考     
《今传媒》1997,(1)
梁衡的新闻三部曲(即《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最近出齐了,这对新闻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三本书,我因为工作关系,都是先睹为快,有些篇章还向一些新闻界同行和新闻爱好者作过推荐。这三本书围绕新闻讲了三个问题:第一部《...  相似文献   

3.
地市县报要繁荣新闻评论,我认为关键的措施,就是总编辑要“扛大旗”。在笔者的案头,有两本地市报总编辑撰写出版的新闻评论集。一本书名《言路》,作者是鹤岗日报总编辑傅玺政(笔名于是乎);一本书名《梁溪杂谈》,作者是无锡日报副总编辑陈玉。拜读这数百篇的新闻评论,一种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他们不愧是地市报总编辑中勇“扛大旗”的佼佼者。不可否认,目前地市县报的新闻评论很不景气。在一些地市县报上,社论几乎绝迹,而本报编辑部、本报评论员、署名评论文章,也是“屈指可数”。而质量呢?据1988年度、1989年度江苏省两次好新闻评  相似文献   

4.
我面前摆着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趟过新闻那条河》。我奉劝年轻的新闻记者读一读这本书,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使老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界领导干部也不妨看一看这本书,知道我国基层新闻界隐藏着多么可敬可爱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周克冰,我以往并不相识。从什么时候起,我看到一张新闻业务小报《新闻桥》(四开四版半月刊)。这刊物上面每期都有一篇周克冰同志的两千来字的文章,首先是它清新活泼的文笔吸引了我,读起来如泉水般清澈。文章往往从一个小问题着手,从一个缺口插进去,引发出许多有趣的事实和议论,从小看大,作者从一个小问题阐发了一…  相似文献   

5.
王卫刚 《视听界》2009,(6):34-36
11年前,正式开始在新闻媒体的工作后,我买的第一本书是《目击世界六十年》,作者“沃尔特·克朗凯特”。买这本书是因为一位领导的推荐,他说,做新闻,应该知道克朗凯特。中国人纪念克朗凯特,是有些不同寻常的。一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闻主持人,能被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中国新闻人尊敬和纪念,已经可以说明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看到一本香港以前出版的《编辑学》。它是广东国民大学新闻学系丛书之一,作者为李次民,自由出版社于1949年4月出版。翻开这本书,首先  相似文献   

8.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9.
搞了十多年的新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要要学会发现新闻。要提高投稿命中率,就要首先在发现新闻上下功夫。 发现新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的同志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新闻的写法上,而忽视发现新闻能力的培养,这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能抓住有价值的新闻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而写作手法的高低,却是第二位的。如果你抓的问题很有价值,写作手法差一些,文字粗糙一些,经过编辑加工仍可采用。但如果问题抓得不好,没什么价值,文章写得再好,哪怕一字不用改,也无法采用。当然,如果问题好,文字也好,那就算完美了。 从认识和工作过程看,发现新闻是写新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正多年前,在家里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打来电话的那位没寒暄几句,就问我是否看过《夹边沟记事》这本书。我说还没有。他告诉我,这本书很值得读;接着说起书里一个"上海女人"远赴夹边沟寻找饿死的丈夫的故事,我听得出他讲这故事时有点动情。最后他问我,要不要帮你搞一本书来,我说,不用,我会有办法的。打电话来的人名叫解思忠,时任"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是国家副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主办了“新闻采写一得,征文竞赛活动,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惜,鉴于主客观的原因,我错过了一次参加竞赛练笔、争取“榜上有名”的机会。前些日,在与同行们聊起这个话题时,有位同志问我:“你说‘采写一得’这类文章到底属于什么体裁?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这可一下把我问住了,因为这里既涉及到了写作上的理论问题,又回避不了新闻采访的实践活动。可在我的印象中,在我所涉猎到的新闻理论书籍和文章中,还没有一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失实能“杜绝”吗?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应当弄清楚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新闻能不能失实,二是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否包含事实的真实这一层含义。在此,我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杜绝”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也就没有新闻,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十分看重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里很重要的一门学问。1985年,我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讲过22小时的新闻评论,根据录音整理成一本书《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我对新闻评论的一些观点,都在这里面。今天不展开来谈,只讲一讲党报新闻评论应该具有的风格,或者叫性格,也就是说,对党报的新闻评论应该有些什么基本要求,写好评论应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北京读者晓彭来信说:我是北京一家报纸的年轻记者,我们单位正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我觉得很有必要。我在读大学时,学的不是新闻学专业,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不多,很想借这个机会,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请问,我应该阅读哪些重要书目? 主持人答:晓彭读者,你意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这很好。据了解,上海市从去年开始在新闻工作者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选编了一本书,叫《新闻工作者必读》。这本书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论述”,精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  相似文献   

15.
宋歆 《军事记者》2005,(6):49-50
新闻传播学研究“无学”亦或是“有学”,一直是个深深困扰我的问题。“新闻无学”简单地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应用层面上,理论与现实脱节,甚至是完全滞后,对现实问题没有指导意义;二是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自身的逻辑结构。所谓的理论不过是对现实现象的解释。后来,我在新闻实践中与许多同行接触,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新闻传播学也是持这一看法的。有学干脆将当前的新闻传播学称之为“黑板新闻学”。这就使得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心怀困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我写过一本《新闻采访方法论》。那本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研究新闻采访学的尝试,一个很重要的写作冲动是,一定要把采访学从经验性学问提高到学术性体系,以打破“新闻无学”的说法。我的这种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成功的标志,不仅是那本书连续印刷了几次都很快销售一空,并且到今畅销不衰;更主要的是在它出版以后的第七年,即1988年秋天,获得了我国社会科学作品的最高奖——吴玉章奖金的优秀奖。有人甚至认为这本书可以作为“新闻哲学”来读。  相似文献   

17.
吴金 《新闻三昧》2005,(8):27-27
读报中很喜欢读问题新闻,这些新闻虽然是提出问题,由于问题抓得准、提得及时,促使人去思考、去解决,所以其实用性、实效性也彳艮强,足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注意。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是新闻学里很重要的一门学问。1985年,我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讲过22小时的新闻评论,根据录音整理成一本书《新闻评论写作漫谈》。我对新闻评论的一些观点,都在这里面。今天不展开来谈,只讲一讲党报新闻评论应该具有的风格,或者叫性格,也就是说,对党报的新闻评论应该有些什么基本要求,写好评论应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大家对新闻评论有很多称呼,“报纸的眼睛”,  相似文献   

19.
我在《公共化或社会化:后新闻业时代新闻道德的一种走向》一文中提出①,在后新闻业时代②,新闻道德的演变很可能是两个方向:一是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的公共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初踏新闻的新生。很幸运和《新闻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我是今年九月份认识了《新闻爱好者》,初次相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每次打开她,便浑身有力,兴奋充满每个细胞。在全天紧张的学习之余,拿起她,全天的紧张、高强度的训练、烦人的琐事便随之消失,从而使我的生活慢慢充实起来。 拿到《新闻爱好者》这本书就如拿到一把金钥匙,打开这本书就如打开知识的宝库。名家名记者的坎坷经历和绝妙的手笔,使我的思想一次一次的升华、洗礼。就像婴儿吮吸乳汁。通讯员园地尽现来者的酸甜苦辣和心得所悟。 有的新闻人说,学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