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去春来,夜市办得怎么样了?》4月26日,经济日报一版在这一制版标题下推出一组六篇报道,用较大的篇幅集中地反映北京、福州、济南、南昌、杭州、兰州等大城市开办夜市的近况。单从报道形式看,这组新闻有三个特征: ——是去年经济日报以商业改革为主题的《王府井亮起来》连续报道的进一步延伸,能通过其连贯性让读者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冬去春来,夜市办得怎么样了?》4月26日,经济日报一版在这一制版标题下推出一组六篇报道,用较大的篇幅集中地反映北京、福州、济南、南昌、杭州、兰州等大城市开办夜市的近况。单从报道形式看,这组新闻有三个特征:——是去年经济日报以商业改革为主题的《王府井亮起来》连续报道的进一步延伸,能  相似文献   

3.
4.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  相似文献   

5.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充分运用相关材料、背景材料,把评论写得扎扎实实,有血有肉。读了5月15日经济日报评论员杨尚德的《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人更看到评论“嫁接”大有好处。这是一篇论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评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写这个题目,可以强调强调第三产业如何如何重要、第三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报》今年的通讯员工作会议在兰州举行。这次会议,让与会的通讯员真正走到台前唱主角,演活了一出“好戏”。以往的通讯员会议,几乎每次都是一个模式,即分管“老总”莅临讲话——当地领导致辞欢迎——部门主任通报报道设想——各路“名记”介绍采写经验。通讯员只需带着耳朵就行,顶多再有几个人谈点体会、建议之类。今年的通讯员会议,大部分时间和活动都由通讯员自己支配,具体做法是:把与会的全体通讯员分为10个采访小组,分别派往事先联系好的10个部门和单位进行采访,要求通讯员在规定时间内捕捉现场新  相似文献   

7.
一次尝试     
去年12月下旬和今年年初,我们县委同黑龙江日报合编了一期大搞水利建设的专页,发表在1月11日省报的第一、二版上。用这两个版的篇幅,集中地报道了我县冬季水利施工以大搞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工效经验,报道了我县在冬季施工中的活动情况和成绩;介绍了在冬季施工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部分先进工具。这是我们直接参与省报的编辑工作,集体办报,组织报道,贯彻执行全党办报方针的一次大胆尝试。经过这次编报,使我们认识到编报之不易,认识到我们责任的重大,进一步体会到共同编报是多快好省地组织报道、传播经验、提高领导思想水平的好办法之一。这样作,我们认为是:“三好”、“两满意”、“三好”即:共同编报使专业记者和通讯员的关系更加融洽;共同编报增强了地方党委办报的责任心;共同编报是提高地方党委工作的领导水平、思想  相似文献   

8.
9.
为繁荣沧州地区文学创作,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我们和沧州地,市文化局、地区文联联合举办了《士路》同题小小说竞赛。从今年3月1日至4月30日,两个月的时间,共收到来稿500余篇。经本报评选组反复筛选、认真比较遴选出不同题材、不同表现手法和风格的优秀作品19篇,刊登在沧州日报副刊的文学作品版上。这次对参赛作品除按规定数字不超千字以外,均未做过多要求。我们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作者放开手脚,发挥各自的特点,更容易显示沧州文学的多样  相似文献   

10.
“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一次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报业经济的发展,上海报界于本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在经营体制上曾经出现过报业集团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中国最大两家报业资本的兼并和上海四家报社、通讯社的联营。1929年1月,《申报》业主史量才收购了美国人福开森手中占《新闻报》65%的股份,实际上掌握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家报社。在此前后,张竹平创立了“申时电讯社”、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虽然史量才掌  相似文献   

11.
严格管理为什么这样难?1988年6月18日至8月3日,经济日报以“‘三角六’引起的讨论”为栏题,先后15次在头版推出40篇约5万字的各种体裁稿件,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众多读者反映,“三角六”讨论触及了当前企业改革的热点和难点。由于倡导不同观点争论探讨,有400多位读者踊跃来稿。赵紫阳同志在会见企业家时特意提到了《一位厂长的心里话》一稿。铁道部向全路职工推荐学习《火车司机与铁路局长的通信》。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每篇讨论稿必看,讨论结束时又主动撰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初破》,认为讨论很有意义。本来很枯燥的严格管理问题却被读者感觉“生动、透明”,饶有兴趣,看来引起讨论的话题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这次讨论选择以“三角六”引发呢?说来也是无巧不成书——  相似文献   

12.
一次有益的尝试李伯村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许多新闻单位纷纷以更生动灵活、深入实际、贴近受众的文字、画面、声音去适应读者的需要。作为党和政府物价方针政策传播喉舌的价格报如何迎头赶上,改进宣传,更具体地服务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四川价格...  相似文献   

13.
业余时间“爬格子”至今有五年时间了。但在省内颇有名气的大报上稿,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1992年12月,我围绕农村怎样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稿科学种田、抓了两篇稿子,结果居然上了陕西报和陕西科技报。1992年12月初,兴平县电台杨希望老师给我提供了两个线索:一是我县南市乡陈良村近年来围绕效益种田,瞅着市场赚钱,在间作套种上大做文章。二是庄头乡马村这几年实行区域种植、专业化管理,从而使全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新格局。同时,他还给我  相似文献   

14.
在我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有这么一段经历,令我感触颇深,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5.
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自2002年12月开播以来,就一直采用新华社多路电视新闻稿件,每天以《新华纵横》栏目播出。这是新华社电视新闻首次正式在号称"电视湘军"的湖南省级电视媒体落地。今年二、三月间,美伊战争即将爆发,各地新闻单位对伊战的新闻稿件(包括电视新闻)的需求量也骤然上升。在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提出,要与新华社驻前线记者直接联系,办一档专门反映战争进程的连线节目,这是湖南电视人的创意,也是观众的需求。这样,策划联络的重任就落在分社头上。 2月初,在分社领导的安排下。负责供稿的杨晓明同志拨通了新华总社国际部的电话,部里从上到下都非常支持,最终由时任国际部副主任的张浩拍板同意。那些2003年2月12日下午4时,次日中午1时,(因时差,还值巴格达早上)杨晓明按国际部  相似文献   

16.
今天和大家一道观看省有线台的《中华影视名人寻访录》,如果要说对它的评价,就是我刚刚在本子上写的那句话:“这是一次成功的新的尝试”。我感到这不仅对有线台,而且对整个电视文艺节目来说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现在,电视有无线台、有线台,台已经不少了,我不希望办成一个样,要有区别,有特色,如果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一个样,那有什么看头?!我认为无线台是以宣传为主,主要是政治宣传,这是主要任务。有线台的任务也是宣传,但可以增加娱乐性,节目可以搞得更活一点,使大家都喜欢看。过去我们拍的一些自办节目,质量不太高,专…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次连续6小时的街头现场直播这是一次旨在弘扬“常州精神”高唱主旋律的集中宣传活动这次命名为《常州精神伴我前进》的大型展播是常州经济台的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1986,(4)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中秋佳节,本台《音乐爱好者》节目一开头,播出了这首亲切、朴实、深情的歌曲。这是应一位听众的要求播送的。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点工程的报道,始终是党报的一个中心任务。从建设武钢、长江大桥、二汽,到兴建葛洲坝、三峡工程,《湖北日报》关于重大工程的报道,有着良好的传统。为了报道好中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日报的编采人员转变思维方式、采访方式、写作方式,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行了一次成功尝试。从2003年11月3日至12月17日,从汉江源至颐和园,从湖北,经陕西、河南、河北到天津、北京,湖北日报“南水北调中线踏访”组,历时45天,行程5000多公里,先后采写、刊发了38篇报道,向读者介绍了南水北调中…  相似文献   

20.
连做梦也不曾想到,我这个女编辑,竟然在不惑之年当了一次“小倒爷”,而且是“国际倒爷”。今年7月下旬,我有幸随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部分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代表赴俄考察团,到俄罗斯远东城市赤塔考察采访。到那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去易货贸易市场,搞物物交换。我长期从事党报理论宣传工作,在别人眼里理论编辑古板、正统。其实不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断地宣传商品经济、市场观念,本人的商品意识日益增强。但是,拿着商品“下海”到市场上叫买,特别是在异国他乡交易市场当“国际倒爷”是我生平第一次,成了我编辑生活中思想解放的特殊难忘经历。出国前,团长让每个成员在国内采购一些商品,去和“洋人”交换。对这件事我既感到新鲜,又觉得有趣。当时我还自恃清高,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千万别让“洋人”把我当成了生意人,因此,在同行者的催促下,我才买了五件“阿迪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