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小学品德课堂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小学品德课应以"真实"为课堂追求,给学生一个真目标.让学生体验真过程,使学生流露真感情,让学生做出真选择,对学生做出真评价,课堂教学追求真实效.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2.
论课堂生活的重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走进当今中小学课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幅司空见惯的图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我”,眉头紧锁而答不出满堂问题的“你”,被空洞的说教训练成能够高喊政治口号的“他”。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戴着面具的表演,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课堂生活充斥着单调、枯燥、乏味甚至无聊的刺激,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生活的激情,缺乏整体性、现实性和理想性。课堂教学所体现的是单一的生活模式和图景。这种图景似乎只能作如下注解: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我国所处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社会转型以及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伟大时代,关注学生的课  相似文献   

3.
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这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努力做到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本文将对此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4.
一、以教师的爱为前提教师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搜集、挖掘、选取适合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现象、场景以及真实的案例,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走进时代、走进生活,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以此构建丰富多彩的思品课程资源,而这些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教育的生命,也是德育的追求。失去了真实,品德课堂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品德课堂教学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鼓励学生说真话。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激发孩子吐真情。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唤醒学生真实的体验,引领孩子做真人。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虽改变了原来"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的花朵绽放在生活的土壤之上,就成了我们这些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小学品德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回归生活是极富力量的抉择,它真实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对教育的理解。然而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来,回归生活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没有激发小学品德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从小学品德课教师的三种职业状态出发,厘清"生活"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小学品德课教师获得更多的专业自信。小学品德课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所使用的生活经验应当是经过反思和价值澄清的;强调感性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整体上降低了对教学的专业性要求;教师应设法在生活中增强专业执行力。  相似文献   

8.
1前言一个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  相似文献   

9.
司明 《考试周刊》2012,(88):100-100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课堂充满情趣。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数学和生活在课堂上真实相遇的过程,如果没有相遇,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从本质上看等于没有发生。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数学和生活在课堂上真实相遇,让数学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呢?一、关注数学概念的生活现实学习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根基和意义之源,同时也是学生的经验的重要源头,小学数学教学要返回"生活世界"和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课程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在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应精心构筑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开放性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小学的品德课教学的真源于何处呢?品德教学的课堂要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鲜活的世界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建构。这需要有个开放的空间,给学生以心灵自由。师生共同回归生活,寻找真实生活的体验。“真”就是说实话办实事。只有回归生活,师生共同营造开放的课堂.学生才能敢于在课堂上说真话,尤其是在达成培养学生诚信品质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更需要师生敞开心扉,真诚对话,达成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这段时间,我迷上了读学生的日记。我总觉得在学生的日记里更容易看到他们青春的影子,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我总对学生们说:“作文,要努力追求一个目标——真,生活的真与情感的真!”目前,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太多,让人很难读出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其实,学生们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而是我们对学生作文立意上的要求束缚了他们的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刘宝军 《考试周刊》2013,(45):65-66
只有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让学生在做中"悟"。  相似文献   

1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在品德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控制着学生心灵大门的启合,教师只要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能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真情的流淌,享受充满和谐美  相似文献   

17.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8.
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明显感觉到学生课堂上的"说"与课后的"做"似乎完全是两码事。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品德课堂的正确引导没有得到"内化"和"强化"。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生活是德育的出发地,也是德育的回归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入课堂,只能设计一些类似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打破思品课堂中以单纯的灌输为主,远离儿童生活的"纯道德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即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生活经验中走入课堂,唤醒真实的体验,教育价值就以生活经验的形式沉淀在儿童的思想意识里,这正是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强调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中,把真实的生活素材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掌握教材的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回归生活的世界,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