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沈春雷 《今传媒》2012,(12):108-110
电报语言的编码是第一类撰写的机器人工语言,是符号传播的新阶段,是现代传媒技术变革的重要成果之一。电报编码框架并非一蹴而就,它是随着电报机设计从探索期到创立期的近100年中逐渐完善并形成。电报编码初期阶段经历了从自然信息码、三进制编码以及二进制编码的转变,它的形成过程是熵编码技术的萌芽期。  相似文献   

2.
沈春雷 《今传媒》2013,(2):112-114
电报技术在通讯社中的应用,改变了早期新闻业务围绕以报纸为核心的存在状况。通过电报线缆,通讯社利用消息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的行为织成新的紧密的上下游依存关系,进而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条,产生了巨大的资本效应。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电报技术的应用范围并推动了标准化的形成,使之延伸到了所有力所能及的地方。这样的信息网络,增强了产业竞争过程中通讯社信息、技术和资本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可能没有人还会想起曾经有一个媒介对我们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它确是存在的,它叫电报。它的问世对于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迅速取代了古老的通讯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它的问世与其近缘媒体的关系密不可分,对其做出重要贡献。其中包括人类以电报技术为基础,实现了广播电台的大发展;电报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世界通讯事业的发展;电报被广泛应用于报业,大大促进了报纸的发展。作为通讯手段的电报,它对人们日常生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此,立足上述三方面,着重对作为媒体的电报进行探析研究,以提高人们对电报的认识,以及凸显它在我们媒介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苗 《新闻世界》2011,(9):171-172
自鸦片战争成为英国殖民地以后,香港由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报业的中心,繁荣程度可想而知。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报业从港中心向沪中心转移,上海成为中国报业的中心,香港次之。笔者认为,报业发展中心的转移主要是由于当时上海有比香港更优越的媒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在催生数亿网民的同时,也孕育了一批新潮的网络论坛语言。作为一种媒介语言.网络论坛语言形成于网络论坛并应用于网络社交.具备草根性、互动性和裂变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扩大了网络论坛中人际交往的范围,增强了网民间交流的主动性.提高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新闻媒介在不断变迁,新闻语言也随之动态地发展.本文对比研究了传统媒介环境中新闻语言的发展特征和新媒介环境中新闻语言的发展特征,指出了新闻语言变化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之下,新闻语言势必会面临诸多新的环境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8.
范红 《新闻爱好者》2012,(24):11-13
媒介语言是媒体向受众呈现社会现象与传达社会文化意义的载体,是媒介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探讨媒介语言的建构,以及不同建构方式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媒介语言的建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语言学中的语义学、符号学,以及编码和解码,是媒介语言建构的重要方式。由于媒介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新闻媒介工作者应该学习和掌握媒介语言建构等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更为有效地向受众展现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9.
媒介变迁促动下的新闻语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总伴随有不同的特征,从总体发展态势而言,变化可称为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新闻语言的发展亦是如此。新闻语言从语言中衍生出来之时就已具备很强的独特性,在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体阶段之后,不同表现形态的新闻语言之间各司其职、并行不悖,虽偶有竞争却也无伤大雅。随着新媒介环境的到来,新闻语言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变化,然而作为新闻语言发展的根本特征,变化的出现也是具备一定原因的,如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新的语言发展态势等。  相似文献   

10.
段兵  刘志 《新闻知识》2008,(1):36-38
莫尔斯发明电报后,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拍发了电报:"上帝创造了什么?"于是,一场可以和印刷革命相比较的电子媒介革命于1848年开始了。美国传播学家约书亚·梅罗维茨有一个著名的假定,假如现实中用于分隔房间、地域的物质障碍都被移走,用于化妆的"后台"与用于表演的"前台"不再区隔,那么,电子媒介孕育出了新的信息系统,在这种新的信息系统中,人们的行为模式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回顾媒介环境学发展历程,总结其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门派如何获得合法性、建立正规建制化学科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继承并超越麦克卢汉研究是当下媒介环境学完善理论体系,争取生存发展空间的基本方向。同时,结合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最新发展所带来的媒介革命的基本状况及影响,为媒介环境学的未来发展提出研究命题,即诠释正在发生的媒介革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拟以传播媒介技术与文化内涵的思考为基点,通过电报如何体现古典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区别、现代科学的发展如何借助于电报等力量推动媒介技术的作用脱颖而出,以及电报的发生发展如何预设了当代信息革命的基本问题,又如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播内涵等角度,来揭示电报的传播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技术发展带来媒介突变.美国学者德弗勒认为,从进化论范例角度看,最有助于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将发展成为新媒介系统.[1]我国新闻通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肇始自晚清电报技术的传入,其加速了新闻信息的传递速度,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同时对于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有着极大作用,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和崩溃.电报的传入与应用,使中国的新闻事业向现代新闻业方向走去.文章以介绍电报传入我国的历程为宏观背景,着眼点在于电报的传入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采用史料分析、对比等方法,进行归纳并总结.  相似文献   

14.
15.
戴峥峥 《新闻界》2013,(5):23-26
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新闻媒介在不断变迁,新闻语言也随之动态地发展。本文对比研究了传统媒介环境中新闻语言的发展特征和新媒介环境中新闻语言的发展特征,指出了新闻语言变化的深层原因。作者认为,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之下,新闻语言势必会面临诸多新的环境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亚欧博览会是中国与亚欧国家(地区)开展首脑外交的重要平台、推动新疆与亚欧国家合作的重要渠道和树立新疆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强烈关注。作为新疆本土大报,《新疆经济报》为了打好这场宣传报道"战役"全力以赴,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预热,发动全体采编人员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不断完善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报道的具体方案。尤其是对本届亚欧博览会的新亮点——首届中国—出版博览会,给予全情投入,无论是会前预热报道,会中全景式密集报道,还是闭幕时的展望式报道,均带有浓厚的策划痕迹,有步骤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时代,网络媒体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强势的新闻媒体之一.网络新闻语言不仅是媒体和用户交流互动的纽带,而且反映和记录了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变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分析网络新闻语言特点,审视其中出现的语言失范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升网络新闻的传播效率,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从语言媒介发展到文字媒介,再到现在的电子媒介,人类从只依靠人体自身作为传播媒介,发展成依靠人以外的体外信息系统。语言媒介的诞生自始至终贯穿人类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不论何种新型媒介都无法忽视语言媒介对人类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媒介的不断发展变化,新闻语言也在不断与之相适应和更迭。现代新媒体环境的到来,新闻语言正面临又一次重大更新,本文研究了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下新闻语言的发展变化,指出了新闻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希望对新闻语言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中从理念到实践的广泛应用,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结果,呈现于当前的媒介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媒介形式。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格局与更加多样的舆论环境,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媒介认知属性上,作为传播历史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历史的艺术形式,以及在媒介融合视阈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成为受众认同历史的影像传播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