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董俊 《今传媒》2012,(8):130-131
这几年的影视界浮动着这样的趋势,例如,"穿越风","狗血风"所带来的高收视,引导了影视剧的生产,这些作品到底是在娱乐观众,还是在愚弄观众?有些作品甚至不惜以题材的边缘性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以非主流道德观念来迎合"主流观众"的眼球习俗,为了票房和收视率,哪怕牺牲我们的社会道德观,宣扬边缘的题材、道德、观念、利益价值,这将会使我们的社会逐步丧失主流的价值观,因此本文就制片人所制作的影视作品理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一次为切入点,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主流价值作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加注重观众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尽力使主流价值作品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口味。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传统的社会道德和准则日渐失去原有的约束力,一些原来值得人敬畏和认真的东西竟也被拿来戏谑。2015年6月27日,贾玲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木兰从军》小品中恶搞花木兰,引起众多网友和观众不满。近年来,在一系列的恶炒和恶搞中,一些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正逐渐弱化。社会进步始终离不开正能量的引导和主流价值的支撑,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更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覃进 《新闻前哨》2011,(2):47-49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的同时,世界也进入了信息时代。面对全新的传播格局,传统的新闻宣传方法不改革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认真研究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特点及化解矛盾的对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主流舆论的疏导功能,掌握新闻传播的话语权,努力成为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减震器"、"链接桥"、"安全阀"和"方向标"。  相似文献   

4.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火爆”,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大最典型的人和事,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是因为观众对这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有着浓厚的精神诉求和心理诉求,这些电视剧关注当下、直面社会的热点、难点,这就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观众内心的一种情感寄托和慰藉。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4)
研究表明,社会的"媒介化"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一个现象级的主流趋势,它意味着整个社会开始用传播的机制、法则和模式来进行自身业态和架构的重建。因此,传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激活者、设计者、整合者和推动者的作用,促使其在整合与匹配中形成功能、形成价值,构造出新的关系结构和利益分配的模式,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未来媒体发展的巨大机遇。把内容作为社会"媒介化"的载体去激活关系、组织圈层,这是未来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社会现象。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产生了农民工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认同危机。"农民工"进入电影,进而成为主人公,有着一条较为清晰的外在线索可寻,但是"农民工"被影像化的内在过程和方式却较为复杂:先锋的策略、主流意识形态的政策需求,甚至是商业利润的考虑都渗入其中,这使得电影中的"农民工"形象发生了有意思的流变,并且在诸如创作者和农民工的关系、作品中人与人相处而呈现出来的底层社会的道德问题、底层影像与观众及真实社会底层受众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陷入某种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7.
陈前 《新闻前哨》2012,(4):40-42
近些年来,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激烈。严酷的市场环境,使少数媒体为了寻求发展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楚天交通广播在十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抱元守一,始终坚守社会责任,并创造性地服务社会管理和彰显社会公义,逐渐赢得社会各界和市场的认可,完成从"边缘媒体"、"专业媒体"到"主流媒体"的蜕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他们的实践证明:坚守社会责任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十年来,作为记录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媒介文本的纪录片,紧紧围绕“国之大者”,越来越彰显其“时代影像志”的独特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本文以2019年至2021年这一时段为例,综合分析纪录片在面对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时,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光荣与梦想中,中国纪录片发展紧扣时代脉搏,集中反映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精品频出,题材类型不断丰富,作品形态更加多元,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的现象。十年来,纪录片在艺术表达上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方式,以满足观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让中国故事、中国精神更好地走向世界,一批国际合拍片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普遍加大了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以提高和增强媒体自身的价值,吸引更多的读者、观众和听众。不少社会新闻作品既发挥了道德规范功能作用,又体现了指导性原则,在主体上很好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主流,充分发挥了表达舆论、传播思想和观点,达到统一思想和行动,社会效果明显。穆青同志认为,社会新闻必须体现道德规范功能,这是社会新闻最重要的社会功能,要把道德规范功能摆在“以德治国”的高度来对待。道德力量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社会功能,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新闻种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对社会新闻来…  相似文献   

10.
史军 《新闻世界》2014,(2):22-23
"寻找民生新闻的另类和谐表达方式,用平和心态、艺术方式为民请命"。笔者觉得这句话意义深远。民生新闻是以区域为语境和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生为中心。民生新闻不能只停留于琐碎和表面,应该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再就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找到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1.
张亮 《新闻实践》2011,(2):35-37
"围观改变中国",成了当下的流行语。它说明了网络热点对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力。新的传播态势,让主流媒体面临着选择,似乎不参与到"围观"中,就会与社会热点脱节,而仅仅是参与"围观",又会被网络舆论所左右,丧失话语权和存在的独特价值。主流媒体要引导网络热点,  相似文献   

12.
在纪录片多元发展的格局中,主流价值与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共同构成纪录片未来发展的路向.同时,主流价值与纪录片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力相关联.因此,应探求以主流价值为主要诉求的表述方式,以适应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石慧 《传媒》2019,(9):45-47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市场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等,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收视成绩,收获了人民群众的深切认可。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视剧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局限,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掀起追剧热潮,甚至吸引了不少“90后”“00后”的年轻观众。这些作品的成功,或能为电视剧如何有效传播主流价值和文化提供可借鉴的路径,而在媒体生态剧变的今天,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和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时代困局。  相似文献   

14.
甘琛  张亚利 《新闻前哨》2011,(11):19-20
"周末义工队"是在《楚天金报》的全程参与和推动下,由各个爱心单位及个人组建而成的。它是以为社区居民送去免费的、贴心的服务为目的的队伍。"周末义工队"这一品牌的创办,是《楚天金报》作为主流媒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良好风尚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如何,既涉及到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观众的接受度和收视率,也关系到舆论导向,还决定着能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市井琐事和负面报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记者编辑要从三个维度去面对报道题材,即:根据新闻价值选择题材、按照舆论导向把握题材、顺应传播规律处理题材,以保持电视民生新闻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来努力传递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媒体扫描     
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胡智锋、孔令顺在《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一文中指出,作为主流媒体,如果只顾一味地娱乐搞笑,只重一时的经济利益,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公信力的缺乏和权威感的丧失,甚至从话语的主流走向边缘,相信这是任何一个有着更高追求且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电视台所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每一级的电视台在塑造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利益、政治诉求、思想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使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文章基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现实状况,以社会分层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的社会责任为论点,就信息服务如何适应社会这一发展需求,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三农"题材是党报的一个重要报道领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走向深入,该题材报道的对象和报道内容,以及受众的阅读价值取向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三农"报道,使之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是摆在采编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王更新 《视听》2016,(12):49-51
近两年泰国电视剧在题材类型、叙事技巧和制作技术上的进步,使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日益扩大。经典爱情剧突破传统悲情路线,增加轻松幽默的喜剧成分,改变了观众的欣赏趣味;以青春伤痕故事为主题的校园剧,及翻拍自韩国、日本经典的偶像剧均反响不俗,受到年轻观众群体的持续追捧。泰剧创新虽然任重道远,但偶尔刮来的清新之风却也能让观众心情舒爽。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兴趣密切相关的、有一定报道价值的事实报道。因为社会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所以,它拥有广泛的读者、听众、观众。正因为如此,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