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燕 《今传媒》2012,(5):48-49
网络上的偷拍照片和视频随处可见,露骨的标题不自觉地充斥着眼球,有人因被排偷拍成为网络红人,也有人因为要摆脱偷拍而丧失生命,偷拍"作品"在"娱人"之后也触及了"扰人"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网络伦理的问题,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担心成为被偷拍的对象而被讹诈或者侵犯隐私,本文将对此类网络偷拍现象从网络伦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
范艳芹 《青年记者》2008,(12):53-54
一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传播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其伦理问题也成为网络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一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传播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其伦理问题也成为网络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隐蔽拍摄也叫"偷拍",已经成为当今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偷拍"手段的运用,使得一些正常采访根本无法得到的镜头显现于荧屏——从江湖游医到黑心矿主、从制假造假到走私贩毒、从腐败官员到算命先生……在一些曝光类新闻节目中,  相似文献   

5.
手机电视媒体可能出现的媒介伦理问题 上传偷拍内容引发法制伦理问题。自2002年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剪辑、拍照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手机在市场上推广以来.由手机偷拍引起的法律纠纷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6.
胡宇杰 《新闻世界》2011,(8):104-105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不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产生,而是成为了一种反映某些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工具。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热词"被"进行个案分析,剖析了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符号建构过程和话语对抗体系,认为网民正在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7.
杜馨瑞 《东南传播》2012,(11):83-84
"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其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成为社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网络暴力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伦理缺失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归类并整理有关网络偷拍视频的定义和类型的基础上,深八分析了网民现看网络偷拍视频的一般心理和特殊心理.  相似文献   

9.
赵洁 《青年记者》2007,(6):72-73
道德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考察新闻伦理关系,就不能离开社会交往的实践。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正是这样,它是在人类迈人信息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的一种,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时,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新闻伦理问题。简单地说网络新闻伦理就是信息的传播与受传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进行社会交往与传播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是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传播中,依靠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进行的一种自我约束,是出于自律的要求而规定的成或不成的规范,它同样要求新闻传播处理好新闻与事实、传播与受众、新闻传播与社会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基于网络而构建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网络传播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趋势,因而也带来了一些新闻伦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一个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领域的老话题。卧底、暗访、偷拍,今天,当这些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媒体报道当中的同时,其中有些问题也一赢争议不断,批评与捍卫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从业人员对它所持的两种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1.
档案广角     
《湖北档案》2013,(12):1-1
●即将挥别的2013年,一大波网络流行语再次来袭:十八大后"舌尖上的浪费"逐渐减少;"光盘行动"带来了一股节俭风。这一年,有人"喜大普奔",有人"累觉不爱"遇见"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物时,"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觉得很厉害);开玩笑的时候"人艰不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惊讶的时候"我伙呆"(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忧伤的时候"累觉不爱"(很累,觉得不会再爱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网络热词显然更具"国际范儿":"土豪"(tu hao)登上了《纽约时报》,并且被BBC报道,而"大妈"(da ma)则有望与之"携手",共同在2014年被收录进入《牛津英语词典》。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传播的伦理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瑛 《现代传播》2001,(6):87-90
网络在技术上的特殊性使网络媒体面临新的网络伦理问题.本文在对网络性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伦理建设的具体措施,并分析了网络伦理建设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6):73-76
暗访偷拍,按照笔者的理解和分类,属于典型的媒体和传播伦理议题之一.一方面,它充满了争议性,符合伦理议题的特征,可能是功利主义伦理学最好的探讨对象.另一方面,总有论者因暗访偷拍某种程度上的欺骗性而根本否定其存在的道德基础,其最大的伦理学依据当然是康德的道义论.然而,为什么暗访偷拍如此遭受非议而坚强地存在着,并且为世界上的优秀新闻媒体所看重?我们通过当代中外知名电视媒体对暗访偷拍的使用、特定的社会语境和当事人的认知来做一番剖析,看看能否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4.
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被互联网全面激活.随着网民话语权的逐渐开放,因体育赛场冲突事件所引发的编造、传播和助长虚假信息的网络伦理失范情况频发.规范网络伦理已成为营造健康网络空间和修复和谐网络生态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网络伦理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分析2017年辽宁女排赛后球员"冲突"事件,思考总结了其中所体现出的网络伦理失范之处,以期提出一些有助于今后规范网络伦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在不被采访对象知悉采访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暗访、私访、偷拍或偷录。美国的水门事件被揭露,央视新闻调查等的成功均有赖于这种采访方式。不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网络伦理作为在网络信息活动领域产生的一种新型伦理,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社会秩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网络信息交流活动存在的伦理失范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信息活动失范的根源。提出了网络伦理修养是解决伦理失范现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网络文化呈现出的五大伦理特征,即伦理环境的网络化、伦理观念的大众化、伦理实践的商业化、伦理主体的虚拟化、伦理意识的双重性等;据此提出了解决网络文化伦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网络传播中存在着传播内容泛滥、信息侵权、网络霸权、数字鸿沟等伦理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网络传播自身特点的影响以及网络行为的失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到2011年,微博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最给力的新媒体之一。微博传播所引发的伦理讨论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心。笔者以手机微博直播"捉奸门"事件为例,分析其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从传播活动中的两大影响要素"人"和"环境"出发,对解决手机微博传播伦理失范现象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