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世纪俄罗斯学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得益于俄罗斯作家们具有了审丑意识,并且与西方相比,俄罗斯作家的审丑意识呈现出自己的审丑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审丑的自然性、审丑的意识形态性和审丑的宗教性。这种审丑特性不但促进了俄罗斯学的繁荣,而且也由此形成了俄罗斯学自己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
残雪把“审丑”带入中国当代文坛。她的作品既是现代的又是违反常规叙述模式的。她的作品是存在的、难懂的、危险而有距离的。她以她的魅力把人带入幻觉世界而颠覆传统。  相似文献   

3.
苏童的《米》是作者建构审丑艺术的一个典型。《米》是对人及人的命运黑暗一面的认真思索,是对人性丑恶的拷问。在拷问的同时折射出尖锐的批判与否定的锋芒。通过对各种丑陋的透视,最终追寻的是一个充满阳光与月光的精神世界。苏童在作品的审丑过程中揭露了美的极致,在“审丑”的文学长廊中,他标榜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存在。  相似文献   

4.
张洁和余华的创作审美走向不同,张洁是从青春和美的审美性写作走向红颜衰退的审丑性书写;作为男性作家的余华却恰是相反,他从暴力、血腥的审丑的迷恋描绘到抒写卑微者活着的伟大.这种审美走向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由于年龄的变化引起的人性的、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西方艺术发展到现代,审丑的趋向异峰突起,成为艺术表现的核心。然而面对现代艺术的审丑,人们往往把其归因于西方资产阶级化教育腐朽堕落与趣味低下。这种过于简化的认识未能深刻地揭示审丑现象。事实上,现代艺术性走向审丑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只有真正了解其成因,才能客观辩证地审丑。概括地说,西方现代艺术审丑有三重成因,即明异化的显影,哲学转向的熏染和艺术内求的裂变。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审丑思潮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理论上阐明审丑教育命题的合理性及它的形成基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20世纪哲学思潮的转向促进了人文精神的高扬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彰显,使得人的感性生命极大解放,从而为"丑"进入现代审美领域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现实世界本身美丑交错杂成的现状,以及新时期以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不同层面上进入了审丑狂欢的时代,这为审丑教育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迫切的现实基础;再次,教育学与美学的跨学科研究,为审丑教育问题提供了学科基础,审丑进入教育学领域,既体现出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和宗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化情境中,审丑文化正在取代审美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现象。具体说来,中国当代审丑文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古代士人审丑文化的影响;二、中国近代平民审丑文化的影响;三、西方现代主义及当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四、对传统审美中心主义的反驳。  相似文献   

8.
斯妤论     
斯妤论李正西说斯妤是纯美主义散文家,是说她的散文体现出来的美学风格。这种美学风格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或者只是与人生脱离的唯美主义。斯妤说,她和许多作者一样,经历了从审美到审丑的转折。虽然是在理论上可以把“审美”和“审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区分开,但在...  相似文献   

9.
审美与审丑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既是统一整体又各不替代。审丑侧重于对假丑恶的批判,审美则侧重于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学语文课堂对审美教育关注较多,而对审丑方面则用意太少;要么大而化之粗作分析,要么脸谱化流于表面,造成学生对审丑不甚了解,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笔者试图从丑恶形象的审美作用切入,来赏析一下中学语文课文中诸多丑恶的典型形象,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与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虹 《语文知识》2008,(4):18-20
作为中国现代左翼青年作家的代表,张天翼曾为文坛贡献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之作;但其小说创作尤其是三十年代初期的创作也存在着自然主义的印痕。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审丑意识、冷静客观的笔法及对于某些龌龊事象的精细描绘等。  相似文献   

11.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之丑主要是从形貌之丑和性格之丑来塑造的,他的形象之丑通过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化丑为喜、化丑为悲四个途径而转换成了一种艺术美。猪八戒形象之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他的形象之丑是一种否定性的美学评价,表现的是人的感性生命的解放,同时又拓展了审美表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莫言是一位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当代作家,对传统的反叛使他走上了不断求新求奇的创作道路。在他的写作实践中,生活中各种丑的事物纷纷涌入他的笔下,丑成为其直接描写的对象。他用狂欢化的语言叙述丑的对象,对丑的描写超出了读者生理和心理的接受期待,打破了读者一直以来的审美追求,留下的震撼也是空前的。他对丑的表现是很值得重视的,而他的审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审丑对象的超界域;二是个性化的审丑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3.
“幽默大师”老舍的幽默里始终流露出较为浓重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于他对苦难民众和民族的悲悯情怀、对丑恶人物和现象的批判精神、对人生困境与矛盾的悲观情绪,这又形成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朱熹继承士大夫审美文化传统,以人生境界为其“美学思想”的指归,针对现实知识分子的丑陋人格,基于“理”本体论,以“诚”论真,以“仁义”论善,是其论人格美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白先勇堪称当代中国作家之翘楚,他的作品流淌着悲天悯人的情愫。他的小说打破了文学语言的传统信条,看到了"丑"的语言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他用独特的话语形式,通过自己的审丑体验和审美情趣,勾勒出人类内心深处的痛楚、荒谬和虚无,强化了对现实人生的否定态度,批判了人性的灰暗和邪恶。审丑语言,既表现了白先勇对历史流变下人类命运的感悟和思索,又满足了语言陌生化的审美需求。"丑"的语言使白先勇的小说产生了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16.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如果要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为张天翼标识出一个准确的坐标位置,张天翼儿童文学的审丑艺术,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颇有意义的重要论题。本文认为,张天翼儿童文学的审丑艺术,主要体现在通过艺术批判审丑、通过漫画手法审丑和通过喜剧手法审丑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宝嘉(1867—1906)是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对中国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其代表作《官场现形记》中,作者主要从三个层面揭露了晚清官场权力追逐的丑态。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去分析小说中描写的官场丑态,探讨晚清官员腐败堕落的社会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先生在其《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一文中,表述了他对自然美与自然丑的意义、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认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及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第一卷中也表述了他对自然美的种种观点及态度。本文就中西方两位美学大师在自然美观这一问题试做浅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韩愈以其奇险的诗风成为唐代诗坛第二次新变的代表之一."奇"语和"丑"语的大量运用,一方面形成了韩诗奇崛瑰怪的诗风,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新路;另一方面,过于追求奇险,流于文字游戏,又降低了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