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精神世界具有人格和神格的双重性,屈原现象是中国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折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神格和人格双重追求的幻灭是屈原悲剧性作品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屈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屈原人格模式不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迈向自我完善的人格目标,同时,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又因时代变化、自身处境及理想追求对其人格内涵不断加以修复与完善,以适应"治国安邦"和"修身"、"立命"的需要.五四时期,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在"拿来"西方自由、民主、科学之火,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质疑与颠覆的同时,对屈原人格模式进行了一次空前的解构与重组,由是,屈原人格模式开始了现代意义的放逐与回归.  相似文献   

3.
4.
王振栋 《文教资料》2008,(28):59-61
处于"历史轴心期"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战乱纷争,促成了"士"阶层的产生.中国士人理性精神的觉醒,以国事为己任,直言劝谏,充当"帝王师"的角色.屈原作为士中最杰出的一位,拥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但社会的黑暗,以及自身的各种因素导致了屈原崇高的悲剧,以死殉道,彰显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5.
对“人格”概念的厘定和“人格”概念系统的建构,不仅是我们讨论屈原人格的前提,而且是对日益勃兴的文化人格研究领域中相关学理的澄清。“人格”是一个复合概念,是统合着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的语义子系统的有机构成,其核心是人格的主体性。当我们面对屈原这样一个史料记载少而又个性卓异、人格复杂的历史人物时,从心理学角度描述和解释其自然个性以及内心冲突,以文本为内证,参之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语境,是从他与自然、社会以及他自身的关系中来考察的,而这应该是一条亟待强化的学术思路。  相似文献   

6.
比干是一位忠君爱国的“仁者”,后世被中国人塑造成“官神”和“财神”,由“仁者”变成了人格化的神;再由人格化的神变成了“仁者”。比干的人格与神格的转换,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屈原与但丁作为中西方各自推崇的知识分子的楷模,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格核心;求诚与求真。这一区别也导致中西方知识分子在人生、社会理想追求上明显不同。其原因在于:中西方地理环境与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制度、知识分子的产生方式上有所差异,从而影响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化性格与精神,并形成其不同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第二册《汨罗行》课后思考和练习二第1题:说说“濯缨桥”“独醒亭”这两处风景得名的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人格精神。《教参》作如下分析:濯缨桥,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得名……表现了诗人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课《汨罗行》课后思考和练习二第1题:“说说‘濯缨桥’‘独醒亭’这两处风景得名的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人格精神。”《教参》作如下分析:濯缨桥,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得名……表现了诗人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人生悲剧既是他个人性格气质与文化传承的矛盾冲突所致,又离不开他个人所处环境的影响,其中更重要的是前者。他受儒家文化影响,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游移,不能果断抉择;他性格中激昂热忱与内敛隐忍兼具,两方面激烈的冲突伴其一生;他具有政治家的清醒执着、文人的清高孤傲,在现实中二者不可调和,使屈原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失败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1.
追求崇高 完善人格——解读精神教育的两个基本信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追求崇高和完善人格这两个精神教育的基本信念 ,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作者认为 :应更多地坚持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 ,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去平衡和消解由于物质主义肆虐所带来的人的发展的缺失和遗憾 ,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态势去改变人的生存境遇的困惑和窘迫 ,将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政治人格与心态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屈原的政治人格,认为屈原具有个性倾向;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结着根深蒂固的“恋君情结”。这一心态特征是决定屈原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的深层支点,导致屈原最终作了忠君爱国的祭品。当屈原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格典型展示给后人时,他对后世士人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文章指出:屈原及其后继者们被忠君的梦魔拖住了手脚,他们总也走不出“反贪官不反皇帝”和希冀“好皇帝”的“鬼打墙”。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3.
《马丁·伊登》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的两部巨作,本文就作品中两位主人公形象的相似和相异处进行比较,揭示出美国二十世纪人们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失败这一主题以及它所表达的更深的涵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试从屈原的宗教信仰入手,结合他的生平和作品《离骚》来探讨屈原性格的成因.由于信仰追求,屈原有着与众不同的高寒的理想和激越的感情,尽管他在现实中追求受挫,但他依凭信仰对理想锲而不舍.正是这种宗教信仰的原动力使屈原一生孜孜不倦的追寻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国家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学校教育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是我国各行各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祖国未来社会的引领者,他们的素质如何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然而,近年来学生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却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忧虑,甚至令人震惊。这说明学生人格和谐问题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彭红卫目前工作的所在地是三峡大学,地处宜昌,那里正是屈原的故乡。据我所知,他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以研究屈原和楚辞为职志,其硕士毕业论文《屈原的悲剧人格研究》以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并获得校内外评审专家佘斯大、何新文等教授的一致好评,如佘斯大先生认为:“作者大胆的提出了前人似乎没有或很少提出过的观点,言之颇能成理,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他继续专注于屈原和楚辞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而《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这部专著可以说是他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彭红卫目前工作的所在地是三峡大学,地处宜昌,那里正是屈原的故乡。据我所知,他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以研究屈原和楚辞为职志,其硕士毕业论文《屈原的悲剧人格研究》以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并获得校内外评审专家佘斯大、何新文等教授的一致好评,如佘斯大先生认为:“作者大胆的提出了前人似乎没有或很少提出过的观点,言之颇能成理,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他继续专注于屈原和楚辞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而《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这部专著可以说是他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体人格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和谐人格是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现实层面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国民人格的基本范式;和谐文化是塑造和谐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揭示了美国20世纪人们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失败.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于上流社会,但进入上流社会后,他反而更加痛苦、精神更空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这是杰克·伦敦思想的真实写照,他以同样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见,马丁的人生悲剧也是杰克·伦敦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人们赋予它的多重的文化意义,经过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淘汰与选择,最终以纪念屈原作为其文化意义的体现,并为人民所接受,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无论端午节的纪念形式如何变化,屈原所工表的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