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AI是盐     
教办在我校举行优质课大赛,其中有两堂课让我至今难忘。一位老师上课前10分钟在操场上散步,很是悠闲,一位老师上课前10分钟搬这搬那,很是忙碌。前者课堂片断简录:《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谁的诗句? 生:陶渊明。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  相似文献   

2.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纸箱,它里面有很多好玩好看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学生,有的站起来,脖子抻得长长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干脆跑到前面,想看个究竟。)师:我请一位同学过来看一看里面到底有什么?(走上来一位很清秀的小女孩儿,老师让这位女生坐下,又在她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最近,聆听了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孙老师的教学魅力。课堂上,孙老师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不时引来阵阵听课教师的掌声和由衷的笑声。整整两堂课,师生情感投入,合作探究,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孙老师恰当的评价激励是分不开的。片段一: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以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生:天游峰的景色怎样?它有什么特点?师:你可真会思考。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你真是个小小思想家。生:作者为什么不写天游峰的好山好水,而要写天游峰的扫…  相似文献   

5.
由此及彼理解课文师 :老师看到几位同学知错后 ,说话语气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个词语说明。生 :“和颜悦色”。师 :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生 :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人说话时很高兴 ,态度比较和蔼。师 :老师的态度开始是认真的 ,后来“神情变得严肃” ,这时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了呢?生 :因为同学们弄清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老师很高兴 ,所以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师 :由此 ,大家想想 ,文中还写了谁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生 :几个同学师 :好!他们的态度又是怎样变化的呢?生 :几个同学一开始是“哈哈大笑” ,后来是“…  相似文献   

6.
片断一:创设情境促参与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那好,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许多小动物的卡片,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就向小组长申请,把小动物的卡片挂在胸前,扮作这种小动物,好吗﹖生纷纷把小动物卡片挂在胸前师: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有没有进入情境,能不能用动作或声音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表现出来。生有的学小动物的叫声,有的做动作师:看来大家都进入角色了,那老师也跟你们一样,进入角色,成为你们的鸽子姐姐好吗﹖这堂课我们就都以小动物的身份来学习,好吗﹖一会儿,鸽子姐姐就带领你们乘坐“森林旅游列车”到森林里游玩,听到铃声响…  相似文献   

7.
1课前要求师:《老王》是初中已经学过的课文,初中老师都给大家上过了,而对我来说,还是一篇新的课文。大家能不能为我上一堂课?生:不能。我们不行的。  相似文献   

8.
(课前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在课上汇报交流)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进一步查找了有关鲁迅的资料.关于鲁迅,你们还知道哪些?生:鲁迅是一位作家.生: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写了很多书.生:鲁迅青年时到日本学过医.他很尊重他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CAI是盐     
教办在我校举行优质课大赛,其中有两堂课让我至今难忘. 一位老师上课前10分钟在操场上散步,很是悠闲,一位老师上课前10分钟搬这搬那,很是忙碌.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一堂课,教材是七年级下语文课本中普希金的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文很短,只有10行。这位老师的教学能力是强的,口头表达和板书都很清楚,工作很投入,准备得也很充分,但感觉这一堂课内容太杂太满,时间很紧。课后反思,他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 ,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短短不足二百字 ,逼真传神地把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展现出来。语言朴素洗练 ,平淡而寓意深刻 ,最大的特点是用了带“不”字的否定句。钱钟书先生说 :“‘不’字为一篇眼目。”一语道破 ,恰如其分。一个“不”字言浅意深地概括了陶渊明的为人、志趣、生活、人格 ,不愧为本文的一个传神之笔。其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第一句即把陶渊明排除在名门贵族、显赫家门之外 ,不仅不知出身 ,又不知籍贯。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 ,魏晋时期崇尚玄学 ,清淡是…  相似文献   

12.
张营 《山东教育》2002,(16):37-37,38
一、情境导入电话铃响。师:对不起。电话铃响了,我去接一下电话,请稍等。师:喂。您好。请问找哪位?啊。是李老师呀,我就是。您找我有什么事吗?今天下午到教委参加班主任培训,是这样吗?好的,我知道啦,谢谢您。再见。师:同学们,刚才老师接了个电话,你听到老师说什么了吗?生:我听到老师说今天下午要到教委参加班主任培训。师:你听得真仔细。那在老师打电话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老师很有礼貌。师:那我说了什么,你觉得很有礼貌?生1:开头说了“您好”,最后还说“再见”。师:你听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明白。…  相似文献   

13.
刘红 《广东教育》2003,(11):42-42
教师节那天正好上阅读课《程门立雪》,说的是宋朝一个叫扬时的人很有学问,却仍然尊敬老师。一天正下着鹅毛大雪,扬时有个问题想问老师,到老师家不巧遇上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他竟然一声不响地在门外等候,直到老师醒来,而这时门外积雪已达一尺多厚了。课文的本意是教育学生向扬时学习,尊敬老师。没想到教学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师:看得出,同学们认真阅读了本篇故事。扬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生:因为他尊敬老师,不想打扰老师。师:哦,是吗?这样做有必要吗?生:没必要!(本想引出正确答案:有必要!没想到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答案竟出乎预料…  相似文献   

14.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也来到了黄河边,想去坐一坐羊皮筏子。可是,老师看到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听到万马奔腾的响声,心里很害怕。你能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来作一位说客,说服老师去安心乘坐吗?(学生顿时兴趣倍增,纷纷围坐一起边看书边热烈地讨论)  相似文献   

15.
植树的季节     
何晶 《青年教师》2005,(7):31-32
师生问好 师: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学生木然,师提示)生:初次见面,请老师多多关照。(气氛融洽了许多)师:同学们可真精神!生:老师更精神!师:我相信这堂课,同学们能表现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16.
王天兰 《考试周刊》2014,(72):50-50
<正>"视野决定高度"。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往往决定一节课可以达到的状态。记得一次听课中,两位老师面对《小石潭记》一文,在拓展提升部分不约而同地链接了柳宗元的《江雪》,先摘录其中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生1: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钓鱼?师:是啊,为什么呢?哪个同学能帮帮他?生2:我知道,他家穷,不钓没得吃。生3:雅兴。生4:老师,现在江面结冰,不可能钓鱼。  相似文献   

17.
北辛村小学一年级教师韩钰 ,在曲沃实验区小有名气 ,我们教研员约定3月7日去听她一节课 ,不巧下起了小雨。我们依然按时到课。真巧 ,是天意的安排 ,还是韩老师随机应变?她讲的课文是《雨点》。上课了 ,我们和老师、学生同时进入了角色。师 :同学们 ,你们看看外面的天气 ,再看看课本 ,今天我们学哪一篇课文好呢?学生纷纷向外张望 ,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大多数学生说 :老师 ,学《雨点》吧!师巧妙地利用难得的天时 ,把学生引入学习课文的最佳情景之中 ,学生也很机灵 ,他们也知道老师今天可能要讲《雨点》。韩老师不死扣教材顺序 ,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8.
师:小朋友,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蔡老师! 师:亲切地称呼一声,行吗? 生:(亲热地)蔡老师好! 师:(亲切地)小朋友们好!小朋友,你能告诉我,你是谁呀? 生1:我是李冰清。 生2:我是陆萧丰。师:多好听的名字呀!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名字端  相似文献   

19.
师:能成为我们四年级(1)班的班主任,我感到很荣幸,为什么呢?因为郭老师觉得咱们班37位同学,每一位同学都是那么可爱。王雨晴是我们的小班长,学习刻苦,乐于助人,特别是从她的言谈中流露出来的那份率真,值得我学习。刘文博是语文课代表,做事认真负责,收发作业从没出过差错,是老师的小助手。还有陈高云、凌智、李梦雅等,要不是时间关系,我真想挨个说下去。同们,我刚才说的这番话是在——  相似文献   

20.
朱艳 《考试周刊》2011,(47):58-59
近日,听一老师的作文课,上课的内容是《自画像》。在课终的评议环节,老师发问最多的是:这自画像是你吗?面对老师的发问,学生一脸的茫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试图还原本堂课,以求正解。师:今天我们上一堂作文课,题目是《我的自画像》。一、欣赏杜小虎自画像,学习画法师:你看杜小虎的自画像,哪些地方比较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