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的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提高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使舆论引导更加可信、可亲、有力,这是新闻舆论传播工作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
高春艳 《今传媒》2005,(6):25-25
《今传媒》是2004年初由《报刊之友》易名改版,由省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定位于“报道传媒、服务传媒、研究传媒,评论传媒”,以“用真诚和真情展示真实的传媒”为办刊理念,致力于“为传媒人、准传媒人,传媒教育者、关注传媒的社会群体做一本传媒领域好看实用的通俗读物”。2005新年伊始,《今传媒》再度改版,逢单月出市场版,以关注传媒,  相似文献   

3.
王成波 《今传媒》2006,(4X):45-47
随着传媒竞争的日益激烈化,有人形容时下的传媒市场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在传媒市场竞争平台上,传媒集团纷纷使出撒手锏,争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决胜而出,占据有利地位,进而取得“霸权”。有人认为现在的传媒竞争已经到了战略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建立在品牌基础之上的传媒影响力是战无不胜的……”传媒品牌无疑成为各家传媒追逐的重点,俨然成为立足传媒市场的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4.
王声平 《新闻界》2006,(2):47-48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说,目前,我国传媒改革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念,二是机制。在理念上,要认识到传媒经营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管理,而最为重要的是认识到传媒人力资本和传媒人力资本产权的存在;在机制上,必须建立尊重人力资本产权的传媒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知识林     
传媒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传媒经济是以传播媒介为中心或为主导而形成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传媒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式,是由以下条件决定的:一、商品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形成的前提。二、信息经济的形成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产生的基础。传媒经济属于信息经济范畴,信息经济是信息社会的主体经济。因此,人们又将传媒经济称为一种功能经济。它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产生的,属于信息经济的一种同族经济,是以传媒产业为主导的一种经济形式。传媒经济的特点有三:1、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  相似文献   

6.
刘建明 《传媒观察》2005,(12):27-28
当人们谈到媒介经营和管理时,首先需要了解传媒生产力的含义和构成,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内媒体经济学的一个空白。传媒生产力是传媒工作者在思想产品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包括加工对象的客观世界表象、传媒工作者及从事传媒生产的各种资源与设备。在传媒生产力中,记者、编辑、导演和其他产品作者处于核心地位,社会科学观作为传媒生产力的导向,决定传媒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和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把握传媒生产力的概念与构成,对打造传媒生产力,增强媒介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活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金文 《新闻窗》2005,(1):63-63
西方的传媒素养教育主要是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分辩、选择和利用传媒的能力。我国既要学习西方在这方面的经验,又要结合我国情况,注意解决传媒本身的问题。因此既要对普通受众进行传媒素养教育,又要着力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和“媒介公民”——传媒机构和传媒人的传媒素养,解决传媒体制、媒介质量的问题,以及媒介公民的权力、责任和职业精神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媒生态,是传播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传媒生态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前沿学科,它诞生于2JD世纪中期,至今只有50余年的历史。传媒生态研究在我国起步更晚,如果从2001年邵培仁发表《传媒生态规律与传媒生存策略》一文算起,传媒生态研究在我国不足10年历史。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传媒对电视传媒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机遇,因为互联网为电视等传统传媒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因子,为电视传媒输入了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力;说它是挑战,因为电视传媒有许多技术上的局限。这些局限是致命的,如果它不能接受互联网的技术优势,被一网打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本文探讨的不是电视传媒与互连网谁胜谁  相似文献   

10.
在如今的大众传媒从业人员中,“舆论监督”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实行舆论监督不是我国的独有产物,而是中外传媒的共性。社会主义新闻传媒和资产阶级新闻传媒有许多不同,但在坚持真实报道、坚持批评揭露的传媒品质和传媒功能方面,却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主要是因为,真实报道是传媒的立身之本,批语揭露是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的主要功能之一。当然,两种传媒由于所有制不同,其价值观念和运行机制不同,仍有许多重要的区别,就舆论监督功能而言,资产阶级新闻传媒以“社会第四权”自居,声称同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分立,以站在纳税人一边,揭露权力的黑暗为其最大功能。而社会主义新闻传媒则把自己的职能建构在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一致的理念上,  相似文献   

11.
肖凭  李松龄 《声屏世界》2006,1(11):46-47
传媒收入合理分配的意义 传媒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传媒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正常运行。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传媒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如果传媒收入的分配出了问题,传媒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没有得到他们认为合理的收入份额,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影响传媒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传媒收入是一个定量,传媒劳动者的收入过高,就会影响传媒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前者的劳动积极性虽然能够提高,但会影响后者提供资本的积极性。如果这样,传媒劳动力和传媒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就不可能得到合理配置,传媒产品的生产也就不可能有效率。如果传媒资本所有者的收入过高,也会影响传媒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传媒经济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中,各家新闻传媒纷纷把组建新闻传媒集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然而,如果从传媒核心竞争力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目前我国新闻传媒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新闻媒体的内在机制、新闻作品内容、媒介品牌和人力资源等四个方面。机制创新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品牌战略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独特的新闻内容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基础,雄厚的人力资源是打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陈共德 《视听界》2005,(4):17-20
传媒产品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特殊产品,我国传媒进行产业化改制,必须采取国有控股公司的经济组织形式,这也是化体制改革的需要。要比较效率与风险,选择既符合市场机制、又适应我国传媒特殊要求的公司发展模式。根据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要设置“防火墙”,加强对传媒集团公司的监管,以保证传媒公司化改革不偏离正确路线。  相似文献   

14.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之道,万事如此,传媒亦然。由报纸而广播、而电视,是分;到了网络时代,印刷与电子传媒又出现合流趋势;由字而摄影是分,倡导“图并茂,两翼齐飞”的本意就在强调摄影,到了网络时代,图同样出现某种合流迹象。网络作为现代传媒的集大成,作为20世纪的传媒终结,正给新世纪的世界传媒带来革命性变革,带来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也对传媒人提出全新要求,这就是:时代呼唤现代传媒人!  相似文献   

15.
吕鹏 《新闻传播》2006,(8):16-18
媒体被称为“智慧产业”,人才则当仁不让地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随着传媒转型期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作为“21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的传媒”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传媒大战,人才大战的导火索在传媒大战中不可阻挡地被点燃。当传媒发展壮大,或因传媒人才流失产生空缺职位时,需要招聘人才,对此传媒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内部自生有利还是外部引进更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媒介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定。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2005,(9S):1-1
制造优质的传媒产品,是传媒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首要工作,而以市场化运作,最终完成产业布局,制定市场规则,掌控市场主导权,则是传媒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7.
王桂君 《记者摇篮》2004,(3):37-37,35
毫无疑问,很多传媒人在如何进行媒体运营方面还存在着多年遗留下来的固有的老想法,这些想法严重制约着传媒的创新和发展。传媒要创新,必须以更新观念为突破口。传媒是个学习型的行业,更是个创新型的行业。报社、电台或电视台,都是学习型的机构和单位,传媒人必须不断学习,思想、观念才可以跟得上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产业化的法律前提——重塑传媒市场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爱珺  童兵 《新闻界》2005,(3):20-22
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要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传媒体制改革的呼声不断。“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传媒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客观上弥补了国家对传媒财政拨款的不足,改善了传媒的自身条件,但如今已经成为制约传媒产业化发展的障碍,传媒的集团化只是“物理整合”,而没有“化学反应”,跨行业、跨地区经营陷入重重困境,更没有力量参与国际竞争。传媒市场中的不规范经营行为,也影响了传媒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  相似文献   

19.
传媒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传媒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传媒所提供的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传媒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健康的传媒批评能力,使受教育能够充分利用传媒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传媒技术和内容需求是推动新闻事业及传媒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缺一不可。传媒技术是发展的外在动力,它推动传媒形态和传播方式的进步。内容需求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促进传媒体制、机制和功能的调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等的出现,是新闻传媒业对传媒新技术的成功开发利用的结果。而《京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的出版,则是满足新形势下读者阅读新需求的有益尝试。由于传媒新技术在新世纪的突飞猛进,它所具有的神奇魅力及其开发利用中不大的政治风险,使人们近年来在这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财力。相比之下,人们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受众及社会对内容的需求方面下的力气太少,个别传媒甚至出现了新技术崇拜、技术主义抬头的倾向。因此,笔者认为当下有认真讨论传媒技术与内容需求互动关系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