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素享盛誉,固然可以从‘个性’、‘美文’等角度溯源,但作一‘年龄心理学’的透视,便不难发现它抒发的实质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情感。”这里,“年龄心理学”的确可以给朱自清散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从“年龄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抒发了“一颗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回顾反思之心”,说《背影》则似不准确,因为《背影》是朱  相似文献   

2.
林秀丽 《课外阅读》2010,(12):181-181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中的“背影”和“泪”既是文章内容的重点,又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背影”凝聚着父亲和儿子一片挚爱的理解、憧憬与怀念。“背影”和“泪”把父子之间那种真挚、亲切、朴实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含蓄美是中国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人们常说的画外之画,弦外之音就是指艺术作品中蕴藏的这种含蓄美。朱自清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正是努力追求这种含蓄美。《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作者却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文中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通过送行,买桔子等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的。而“我”对父亲的爱却是通过父亲“背影”的重复出现而不断升华的,写得曲折顿挫,十分含蓄。本来《背影》的创作冲动来源于父亲对“我”  相似文献   

4.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谈到朱自清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这篇文章发表后,一直为青年读者所喜爱,历届中学也都把它选为教材;当作者逝世时,有些中学生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背影》作于一九二五年,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一九一七年冬,因为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到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毕,又和父亲乘车北上,  相似文献   

5.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正>散文《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朱自清在文中以真挚质朴的情感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之情,这种情感在娓娓的叙事中流露出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抒情风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教育思想。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朱自清散文注意缜密的构思,并且让全文的布局显得很精巧。课文《背影》开头就点明了题旨:开笔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紧紧地围绕"背影"组织材料进行合理的布局。先从回  相似文献   

7.
<正>朱自清最为人熟知的散文当属《春》《荷塘月色》《背影》《匆匆》,这几篇或明艳喜人,或清新可人,或哀婉动人,尊其一声“抒情界”的扛把子,“美文圈”的大当家不为过。不过,你可能不知道,以“抒情人设”行走江湖的朱自清,还写了不少幽默、轻快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这位文学大家多样的艺术风格,还给了我们十分有益的写作借鉴。  相似文献   

8.
亲子之爱、夫妇之情,一向被认作人间的至情。朱自清是擅长表达这种至情的散文名家。他的《背影》、《给亡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背影》早已誉满文坛,长期传诵不衰。《给亡妇》虽赶不上《背影》的影响,未被列入现代散文的名篇佳作之林,但认真研读,细加体味,便可知它同样鲜明体现出朱自清为人  相似文献   

9.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论及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时曾说过:“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谈“五四”以来的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而要谈朱自清,又不能不提到他的散文《背影》。为什么?因为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相似文献   

11.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蜚声文坛的力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抒情的名篇;文章“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231页)字里行间闪烁着人性的精光,激荡着感情的回流;五十多年来,凡是读过《背影》的读者,都被文中宣露出来的脉脉温情所打动。产生这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三个“四”,一个“四”是“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一个“四”是父亲在送别儿子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还有一个“四”是作者流了四次泪。下面就这三个“四”试析之。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以家事为题材的散文大多平淡朴素、含蓄哀婉,绝无写景散文中的那种摇曳多姿。《背影》就是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它抒写人伦之常,表现父子深情,语言素洁无华,叙事如话家常。那么它何以能在众多讴歌父爱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之作,以致“背影”一词也成为父爱的代名词呢?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 ,多少年来被选作语文教材 ,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 ,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另处 ,这篇散文构思的确不同一般 ,语言文字平平实实 ,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 ,因而十分感人。这篇散文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 ,组织材料 ,在叙事中抒发了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 ,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但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描写背影是在文章的开头 ,开篇点题 ,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我与父亲不…  相似文献   

15.
《威尼斯》是朱自清《欧游杂记》第一篇游记散文。一九三一年八月,朱自清取道苏联到欧州游学;次年七月,从威尼斯回国,途中将“目游”记下,遂成这本著名的五国游记。朱自清的游记,无论叙事、写景还是状物、抒情,皆自然清新,娓娓动人,具有娴熟的艺术技巧,是我国现代游记中的瑰宝,是中国散文艺术中的明珠。特别是《威尼斯》,它看似平淡,诵之有味;仔细推敲,才能领略文章所孕涵着的“美”。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本文试从“五四”精神的发生和落潮来解读朱自清写作《背影》的动机。“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鼓舞着朱自清走出封建家庭,成为“弑父”者之一。但是“五四”一代固有的精神焦虑,即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形成激烈矛盾。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社会风气向传统回归,在朱自清的思想中,传统的“孝道”取代激进的个性追求,于是产生了《背影》这篇“忏悔”文。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同志的《背影》最突出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情。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奇。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八问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相似文献   

19.
《春》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在杭州任教时写给学生读的一篇范文。它在作者的散文创作中虽不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没有他的代表作《背影》尤荷塘月色》的影响大,但是它却能体现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很多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以抒情见长,其中作于二三十年代的《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美文.四十年代后期,他的创作由抒情转向了议论,写了大量说理性的文章,自己称为杂文。朱自清在思想历程上经过了从爱国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当他年轻时,即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与对平民生活的深切同情,但毕竟只是一个有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