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存在。在语文教学中,人与文化通过互动实现双向的意义建构。“文化互动”是语文教学顺应课改要求,体现文化哲学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完成文化自觉,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前沿探索——曹明海访谈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者:尊敬的曹老师,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多年来,您主要致力于语文教育文化学与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研究,创立了以文化来整合工具与人文、以人的发展与完整性建构为主体等语文教育理论新体系,提出了语文教学智慧论、语文教学解释学等语文教育理论新概念,开辟了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阅读体验论等语文教育理论新领域,在国内外语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血肉相连。语文教学并非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与创新,人们不断追求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地方文化,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回归生活实践,进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对文化性的强调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本文在对语文教育文化本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传承不只是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承,还有文化认识论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文化发展,应是一种建构性的发展.语文教育文化性的建构对当今语文教育有着鲜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关注语文生成活动与学习过程。语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以“语言和意义”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认知语言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试图对“语言和意义”给予新的解读,探讨在该理论框架下语言使用中意义建构的特征和过程。  相似文献   

6.
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唤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促使人全面觉醒进而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具有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紧密相连。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唤醒树人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意识和课堂情绪,构建全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文化观、生态观和学习观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以学为主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作为专门的母语教育在帮助人获得语言工具,发展人的高级心理机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促进入的文化创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在语文教育作为一个与文化对话和交流活动.在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方面.主要有以下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血肉相连。语文教学并非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索与创新,人们不断追求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地方文化,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回归生活实践,进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它既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注意了鉴赏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文新课程已不是作为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而是作为文化主体而存在,它承担的是文化建构的使命。这就要求语文新课程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建构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性的、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运行模式,树立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建构观,即建构语文新课程的生命形态--一种价值取向观;建构语文新课程的过程模式--一种文化过程观;建构语文新课程的超越品质--一种文化反思观。  相似文献   

10.
李改举 《新疆教育》2012,(9):119-120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而能否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关键是看在教师的调控下,课堂教学中能否形成一种多维互动的交往关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民主化教学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师生情感,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开放、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在语文新课程中实现师生较好的互动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既有文化基础上的传承、建构、变革与创新中完成的。没有文化的再生产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人的发展依靠的是教育的完备,教育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一种知识建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体现人的价值生成,要为具备高素质的人的再生产服务,从而为文化再生产开辟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文教育与人类文化血肉同构,融会成回旋激荡、奔腾不息的急流。毋庸置疑,语文教育并非只是“知识获得和能力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浸染着文化的精髓。饱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跳动着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功能,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程应不仅传承文化,还能进行文化创新与建构,实现课程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统一,使课程由文化的工具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存在.因此,我们应吸收后现代课程观的精华,构建具有生命性、生活性、生态性的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品质,使语文新课程成为自在、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从而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这是由语文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语文教育的参与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作为教育媒介的汉语言文字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是人的一种生命体。语文的形象性、情感性、文化构成、生命感、人情味,都是其进行人性塑造与建构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语文教育应把培养、塑造、建构人性作为自己的职责,这也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但遗憾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忘记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人的因素被淹没,人的灵性被禁锢,这也正是语文教育所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1.人本化的语文教育。 关注人的成长、生成人的智慧应当成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作为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不伴随着人的生命体验与发展。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进入一个最优美、最典范、充满营养、使之高度吸收的语文环境中,让他们在浓厚的文艺作品中含英咀华,给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有追求、有活力、有韧性,在文艺作品中寻找榜样,寻找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来熏陶自己;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必须依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寻找最佳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精神家园。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师生双边互动,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锻造其民族精神,构建其精神家园之魂。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个体精神成长的需要。现行基础教育语文教科书未能在乡土文化与青少年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乡土文化内容不足、内容结构失衡、相关选文数量不足、文体体裁单调,编制选文的方式单一、传承路径窄小。建构选文观,剥离乡土文化单独呈现,合理分布乡土文化并作分段要求,拓展路径深化生成,将有利于教科书乡土文化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智慧的建构,是教师在语文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把教育价值意向变为行为化、目标化、形式化的动态生成过程,是通过理性思辨、实践反思、批判选择、发现创造而生成积淀创造能力和新型教学规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教师自我认知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建构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人文共生教育理念重视文化的传承和生成,重视教育者的教书育人和开拓创新,重视文化与人的和谐共存与发展。教师在拓展自我认知视域和持续"文化化"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塑造成完整的文化体,从而实现个体与文化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政教育的使命。人的道德修养是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既要发挥文化对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同时,应重视道德的实践生成机制,在知行合一中促进人的道德养成。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面临文化自信与文化碰撞并存的境遇,以及引导中职学生从“坐而论道”走向“起而行之”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育应树立文化向度、发展向度、实践向度,建构“三维一体”的育人模式,从而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