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兰性德是清初文坛上闪耀着异彩的明星,所作诗词感情饱满,自然流畅,朴实无华而又意趣无穷,读后令人难以忘怀。可是对这位满族奇才俊彦、满汉文化融合的杰出代表的生平业绩,尚多歧解异说,有的甚至“东西对立”,“觇梭龙”就是突出的一例。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纳兰君墓志铭》中说:“容若尝奉使觇梭龙诸羌,其殁后旬日,适诸羌输款。”性德的好友韩菼在《纳兰君神道碑铭》中说的更详细:“康熙二十一年秋,奉使觇唆龙羌。道险远,君间行,疾抵其界,劳苦万状,卒得其要领还报。后唆龙输款而君已殁。”可见“觇梭龙诸羌”或“觇唆龙羌”对我们了解和评价纳兰性德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篇所谓“边塞诗词中的用典和借境”,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清准战争前夕)表现特定心态(战争的隐忧与和平的愿望)的“用典”和“借境”.某些研究者从性德作品中发现的“西北地名”,不过是这样的“用典”和“借境”的一部分.下面分四个层次对于这种“用典”和“借境”的来历作出概括说明:1.历史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平定之后,清廷的主要劲敌就是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了.准部首领噶尔丹妄想兼并蒙古各部,起兵抗清;康熙皇帝对准部一面“宣抚”,一面备战.这样,在清廷与准噶尔部之间,在准噶尔部与蒙古其他各部之间,都有着日益尖锐的矛盾.从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性德去世之年),战争并未发生,但已是阴云密布了2.性德个人的行踪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夏之际,皇帝出塞北巡,到达了内蒙古牧  相似文献   

3.
从1985年到1988年,《承德师专学报》发表了一些文章,继续探讨纳兰性德“觇梭龙”的任务和方位问题。有的文章为“西北说”提供了新证,有的文章试图把旧有的“东北说”和“西北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两次出使说”(第一次是“梭龙之行”,第二次是“西域之行”)。这些文章所作的各种新的探索对我很有启发,但我对于它们的结论却不能同意。我仍然认为性德既没有参加过抗俄斗争(不同意旧有的“东北说”),也没有去过西北(不同意“西北说”)。我仍然坚持我在几年前提出的“新东北说”:性德“觇梭龙”只是到东北去处理国内的一些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学者、词人,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他的关注和研究时冷时热。近年来纳兰性德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评价了近年来一些研究专著,并着重从纳兰的思想、创作、爱情、婚姻子嗣、觇梭龙之行以及与《红楼梦》的关系诸方面,对历年来纳兰性德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陈桂英1984年在《纳兰性德祖籍及两次东北之行》中提出:纳兰"觇唆龙”是去东北索伦,是康熙二十一年秋八月随郎谈一行觇打虎儿、索伦的.这一说法乃本之於张任政1930年所撰之《纳兰年谱》,陈氏所多的只是“唆龙”与索伦音近及“老羌即罗刹”的考证,并无更新的东西.1985年7月在承德召开的“纪念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马乃骝、寇宗基在《纳兰“觇唆龙”新探》中提出一个新看法:纳兰不是去东北而是赴西域:不是郎谈的随行者而是亲率大军独自奉使的;出发时间在九月以后而不是在八月;是二十二年春夏之交归京的,而不是二十一年十二月;是“觇”与“抚”双重使命,对象是觇以准噶尔为首的尚未臣服之部,抚已经臣服之部.结论是:纳兰为清初收复大西北立下首功,从而说明纳兰不只是个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政治活动家,是位对民族团结有重大贡献的志士仁人.初步推测“唆龙”是准部的代称,因为纳兰西行到了啐叶及丁零一带,是当时准部牧区,而准部的噶  相似文献   

6.
自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蒙古诸部作为重要的第三方势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论皇太极与明廷都是竭力拉拢。最终,蒙古诸部舍明就清,这不但巩固了满蒙联盟,而且还在与明廷的角逐中逐渐占据了主动。总体来说,皇太极实施的“恩养”政策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德”之内涵极为丰富,大体有三种含义:其一,“德”是得之于“道”之德;其二,与“形”相对而言,“德”是内在充实之德,表明其在现实生活中、在生命自觉走向“逍遥”过程中作为人的精神性根源和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三,“德”是一种虚静空灵的心灵境界。基于以上理解,“道”与“德”、“德”与“性”之间的关系更为明确。“性”作为生命的本质是本然的、天然的现实性,而“德”则是一种内蕴在万物“性”之中的“潜质”。“道”则是“德”与“性”的终极性根据。同时,“德”的葆有需警惕名利、知见、形体等诱使“德”形于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高亢 《承德师专学报》1993,13(4):49-55,6
对清初满族最大词人纳兰成德的研究,现正逐步深入。他的诗词作品及理论、经史方面的成就以及生平事迹,已都有人作过较深入的研究。他的“觇梭龙”问题,自马乃骝同志提出西北说之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的说梭龙即内蒙古科尔沁,最近又有人提出梭龙在今内蒙古额尔济纳旗旗政府附近的索陇呼都克。可以说百家争鸣,蔚为大观。每个观点虽都有其独到的一面,但仍觉得不够尽善,有待更加完善。当然纳兰是个词人,研究纳兰,应当主要研究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但觇梭龙是他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这个问题不搞清,影响对他的诗词的理解。比如说,在纳兰的诗词里,除《唆龙与经岩叔夜话》一篇外,还有哪些篇是他觇梭龙时写的?觇梭龙对他的诗词都有哪些影响?所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对理解纳兰诗词是大有裨益的。我愿对这个问题,再贡献一点浅见,以供纳兰成德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们讨论。  相似文献   

9.
古帝颛顼为楚族的远祖.故楚王族的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代表作《离骚》内,首句即言:“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即颛顼,《史记·五帝本纪》即称“高阳氏颛顼”,虽然太史公的说法是据汉儒整理的《大戴礼记·五帝德》诸篇而来,但高阳与颛顼关系十分密切,则是自古而然的.早年,徐旭生先生尝论及“帝颛顼之为高阳氏,毫无疑问”.可是,颛顼其人,乃是一个女性.则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神抵与人王(酋长)应该是很多的.但古藉记载却恰好相反,我国远古诸神祗中,显赫者特少女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纳兰成德觇梭龙之行,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为东北说,谓梭龙即索伦,索伦族聚居于黑龙江上游地区,纳兰是和郎谈一起去的。一为西北说,认为梭龙即绰罗斯的异译,是准噶尔部的姓,纳兰此去到了碎叶,今巴尔喀什东南。另一为新东北说,认为梭龙指科尔沁,梭龙即索伦,科尔沁北界索伦,所以觇梭龙即宣抚科尔沁,此去的任务是处置两个犯错误的权贵。  相似文献   

11.
参观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 导游一边走一边介绍成吉思汗.他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  相似文献   

12.
也先,又译额森、厄僧等,是明代蒙古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曾经联结东西蒙古诸部,巩固两翼,拆除明廷的“西域屏障”和“辽海藩篱”,并挥戈南下,大败明军,俘获英宗,威震中原。对于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数百年来,在双重正统观念(黄金氏族正统观念及汉族等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下,其形象往往是被歪曲的。在具有浓厚的成吉思汗系黄金氏族正统观念之封建史学家看来,他是“叛逆”、“篡位者”,在汉族等统治者的眼里,他是“诡诈百端的虏首”、“杀掠犯境的逆贼”。因此,到底如何评价也先,成为五个多世纪以来的  相似文献   

13.
清初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虽然不幸早逝,享年仅三十一岁(1655—1685),但他在学问上有很大的成就。他不但是杰出的词人、诗人,而且也是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政治上,“觇梭龙”一事,贡献也大。他的词作,“跌宕流连,写其所难言”,风格是多方面的。有的“婉约”,有的“豪放”;既有”周柳香柔”,也有“辛苏激亢”,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和后主李煜不同。李煜是“生於深宫之中,长於妇人之手”,其词作只能是“衷感顽艳”。而纳兰虽然只活了三十一岁,但他给康熙皇帝做了十年侍卫,经常随侍  相似文献   

14.
“沙阴池”、“盐泽”、“穷水塞”考述徐万和王国华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西汉名将赵充国回答汉宣帝“先零羌与诸羌种豪二百人解仇、交质、诅盟”的情由时说:“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也先解仇合约,与汉相拒五、六年定。至征和五年(当为四年,即前89年),先零羌...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面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青海省因此而得名。青海湖是历史名湖,蒙古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民间多称“西海”。早在汉代以前,羌人就在此游牧,汉末设西海郡,筑城戍守;唐代,唐与吐蕃在此征战;明代,蒙古诸部相互争夺此地;清朝修筑察汉城,每年召集蒙藏王公祭海会盟。青海湖的湖面非常辽阔,绕湖一周约360公里,湖面最长处106公里,最宽处63公里。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9米,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0.6%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  相似文献   

16.
《藩部要略》是一部有关清朝外藩诸部,主要是蒙古部落的编年史。本文通过对该书“序文”的分析研究,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藩部要略》成书过程及其改定稿本的概况;二、介绍为本书写序的李兆洛的学术活动及其为写序文所做的准备工作;三、概述了序文的中心内容,即清朝统一蒙古各部落及对蒙古地区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四、文章对不同版本的《藩部要略》序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藩部要略》这个书名是张穆亲笔改定的;同时列举了张穆在改定“序文”时所作的增删情况。  相似文献   

17.
萨冈彻辰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于“17世纪末蒙古史学史上一部最伟大史籍”《蒙古源流》中。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宇宙生成、对蒙古政权兴亡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中。萨冈彻辰关于宇宙生成的三坛说、蒙古政权兴衰和主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的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是《蒙古源流》的哲学价值所在。萨冈彻辰的三坛说具有原始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成分,他的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总之,萨氏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兼而有之的双重体系.同时包含着宗教和哲学、信仰和理性等因素。萨氏把蒙古哲学推进到佛教化哲学阶段.由此决定了他在蒙古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209页写道:清朝把全国分为18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域和内蒙古等盟旗”。按文中“内蒙古等盟旗”字面意思理解,应是有若干非省级行政区域“盟旗”,而内蒙古是其中之一。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蒙古在明末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支,其中漠南蒙古即为内蒙古。内蒙古为元朝皇室宗族后裔居住之地,其内部又分为若干部,如察哈尔部、科尔沁部、鄂尔多斯部等。各部互不统属,矛盾重重,征战不休。明代后期,满洲崛起于东北,建立后金政权,为展开对明朝的进攻,采取东联朝鲜,西结蒙古的方针,对蒙古各部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就清代前期统治西、北地区的政策和措施,做初步探讨。 一 在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着藏、维吾尔、蒙古等少数民族。清代前期,清王朝为加强对这些民族的统治,在中央政府中特设了理藩院机构。 理藩院,初名“蒙古衙门”,一六三八年(崇德三年)更名理藩院。最初只管理内蒙古诸部事务,一六四四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关后,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稳定,其  相似文献   

20.
一个对外输血的民族 羌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干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说文·羊部》称之为“西戎牧羊人”。羌族也由此成为我国唯一在甲骨文中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夏代始祖大禹都是羌人,今天的羌人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