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气声"的运用是通俗唱法中呼吸运用的一大特点,从"气声"训练前的准备、"气声"训练过程中的要求这两个方面,对如何进行"气声"训练的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形声字"形"的表义特点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而往往忽视了其"声"的辨义作用.本文引证了古代学者对"声"的辨义作用的论述及"声"的辨义作用的实例,论述了形声字的"声"有表义的作用.掌握了形声字的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不至于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相似文献   

3.
建构成一个完美的民族声乐表演体系,以情带声,以声表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有机地结合,"情"终需"声"来体现,任何只重"声"而轻"情",只追求"情"而忽视"声"的倾向都有失偏颇。唯有"声"与"情"的结合和统一,相辅相成,才可能实现相得益彰的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4.
"声"、"音"都可以表示声音,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二者组合成词表示声音。但是"声"、"音"并非完全相同。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声""音"的不同之处,"声"多指器物之声,"音"则多指人之声音。由于词义的扩展,某些情况出现混用。  相似文献   

5.
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涠洲岛旅行.我们先到了北海,再坐船到岛上.坐上船,船开始发动,发出了"嘟嘟"声,随着船的速度越来越快,"嘟嘟"声也渐渐地小了,只听得见船头破浪前行的"哗哗"声.  相似文献   

6.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是魏末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是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音乐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中。声无哀乐而有"和"是嵇康音乐思想的核心。在《声无哀乐论》中,他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他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声乐训练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中"字"与"声"的关系作了初步探索分析,对声乐学习中出现的"字包声"和"声包字"两种不良发声提出了纠正办法,指出了在不同风格的歌曲体中"字"与"声"在运用上应有所调整变化.  相似文献   

8.
刘媛 《铜仁学院学报》2007,1(3):73-74,83,114
人类的歌唱艺术中,"换声"是歌唱者演唱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换声"对任何一个声部又是一个难点,但又往往不会引起人们十分重视,导致很多演唱者在"换声"环节上出问题,达不到自己满意的演唱效果。本文就换声问题中"换声点"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换声"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一些见解,力求引起同行专家的重视,以期达到歌唱艺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音"和"声"通常被认为是同义语素,关于"音"和"声"的关系,目前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音"和"声"在现代汉语中有所区分,但在古代汉语中并无区别;二、"声"是自然的声音,"音"是人为加工后的声音;三、"声"是主观感知的声音,"音"是客观存在的声音。本文认为"声"和"音"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交叉关系,既有重合部分,也有只属于自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声与情在声乐演唱中是一致的、统一的。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与"情"只有达到完美的艺术结合,才能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无声则无情,无情难称歌。""情"与"声"相辅相成,如果没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内生情感驱动,就不能形成"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最佳境界,让我们通过渐进式体验、多元化演绎、对比中感知、形象化表现等方式,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最终达成"声""情"合一的完美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1父亲的葬礼之后,我留在家里收拾行装——送走父亲,我的返程日期也到了。门铃响。母亲开门后"呀"了一声,轻轻说:"是你呀!"接着我听到一个男人的声音。我走出卧室,看见门口站着一个人。他的目光转向我,叫了一声:"小雪。"我在心里"啊"了一声,可是嘴里说不出  相似文献   

13.
同源词是指一组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同或相通,且具有相同来源的词。今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之字的音义关系进行疏证,在疏证的过程中对从"局"得声,从"匊"得声和从"巨"得声的字进行推论系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音义关系,且核义素同为"曲",可系联为一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4.
<正>精彩点播:别看我的耳朵小,我可以听到许多声音呢。和妈妈去逛街,一路上听到了汽车喇叭的"叭叭"声、时髦女士穿着高跟鞋走过发出的"哒哒"声;在家里做作业,突然听见了妹妹敲门的"咚咚"声;同学演小品,观众们"哈哈哈哈"的欢快笑声中也有我的;过年了,鞭炮"劈  相似文献   

15.
精彩点播: 别看我的耳朵小,我可以听到许多声音呢. 和妈妈去逛街,一路上听到了汽车喇叭的"叭叭"声、时髦女士穿着高跟鞋走过发出的"哒哒"声;在家里做作业,突然听见了妹妹敲门的"咚咚"声;同学演小品,观众们"哈哈哈哈"的欢快笑声中也有我的;过年了,鞭炮"劈里啪啦"地响,好不热闹;在妈妈炒菜时,锅里会不时地发出"呲呲"声;爸爸的鼾声更是震耳欲聋,"呼噜……呼噜".  相似文献   

16.
歌唱吐字要以日常吐字为基础,字头、字腹、字尾没有什么区别.歌唱时要把这些字放在"声"上,并融为一体,做到"字"与"声"的高度统一,体现出比日常口语更优美、幅度更大、更具有穿透力,即夸张."字"和"声"是不可割裂的."字"要靠"声"来表达,而"声"又不可能无"字",在设计"声"的同时,"字"也要予以同样的重视,二者要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7.
拟声     
辞格之一。利用象声词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如:"她扑哧笑了一声。""扑哧"拟人的笑声。"我听见滴滴答答的号声。""滴滴答答"拟军号声。"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呼啦啦"拟风吹毛竹发出的声响。可见,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用上拟声词,对于表情达意能  相似文献   

18.
夜深人静,我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惊醒.不好,家里进贼了吗?"吱吱,吱吱."哪有贼发出这种声音的?贼的智商也忒高了吧,竟然以声试探?我蒙住被子装睡,可"吱吱"声偶尔夹杂着"乒乓"声直撞耳膜.  相似文献   

19.
《说文·用部》云:"甫,男子美称也。"但从"甫"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分析及相关文献例证来看,"男子美称"并非"甫"的本义,而是借"夫"之引申义。"甫"是"圃"的初文,"圃"则是"甫"后起本字,即"甫"的本义就是种菜果的园子。同时,依据"形声字声中有义"说与"形声字借声"说的理论,对"甫"声(含"尃"声)字义作了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甫"为声符的字实借"旁"字之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声"是演唱的基础,"情"是增强声乐作品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两方面对声乐演唱中"声"与"情"融合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