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8年,美国波士顿。一名青年在街头发现一个旧书摊,一套题为《电学实验研究》的书引起他的注意。因为这个年轻人对电学十分感兴趣,于是把它们买下了。这名青年后来才知道,这几本不贵的旧书,竟成为他一生中收益最大的投资。此后他借助这些书里的理论,发明了电灯、电话等一系列电器产品,拥有了无数发明专利,成为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发明家,他就是爱迪生。  相似文献   

2.
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启示 2009年2月23日,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横空出世,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项大奖。故事的主角名叫贾马尔·马里克,一个自小失去双亲在孟买贫民窟长大的青年,18岁的他将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经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晚。他参加了一档名为《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该节目将举国上下的热情都激发到了最高点,  相似文献   

3.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教育工作者往往会追问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教育人生,从而感受到教育的情趣和幸福;二是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的人生,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坐标,确立人生的信仰。阅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答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先生上世纪20年代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信件,发表在《一般》杂志,1929年开明书店汇集出版,成为他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篇幅短小,但影响广泛。在  相似文献   

4.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著名作家,自1934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问世以来,他就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为许多青年的楷模。  相似文献   

5.
<正>杨贤江(1895-1931)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他在二十年代撰写了教育论著《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并且经常在当时的《教育杂志》、《学生杂志》、《中国青年》上发表论文,其中大量是针对青年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的,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对今天的青年和青年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贤江论青年自学徐书业杨贤江是中国现化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十分关心青年问题。杨贤江最早对青年自学问题给予关注是在1920年,这年12月,他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了《自学的成功卜一文,到1923年,又陆续发表了《勖自学者》、《再勖自...  相似文献   

7.
1923年8月,恽代英来到南京,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施存统当时因病辞去委员职务后,恽代英立刻递补为正式委员,担任宣传部长。团的“二大”闭幕不久,团中央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青年》。28岁的恽代英成了《中国青年》的创办人和主编,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10月20日,《中国青年》第一期出版了,他为《中国青年》写了《发刊辞》中第一句话就是“政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然而他对青年抱着极大的希望,他说:“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中国的唯一…  相似文献   

8.
《红领巾》2008,(1)
作者介绍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苏联著名作家,自1934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问世以来,他就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道,成为许多青年的楷模。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以1915年《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的创刊为发端,以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事件为中心,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而且也成为中国青年登上反帝反封建斗争历  相似文献   

10.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发展的各种因素最终成为一名青年艺术家的故事。通过对斯蒂芬宗教态度的转变进行分析,来揭示其走向艺术与美这条道路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李燕杰教授撰写的《成功与智慧》一书出版了。它一经问世,就成为一本畅销书,是继李燕杰教授的力作《塑造美的心灵》、《爱心慧语》之后,又一本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的好书。 李燕杰教授现已73岁高龄,但他仍每天读书、讲话、演讲、与青年促膝谈  相似文献   

12.
从1960年以来,我校青年教工团支部热烈响应团中央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培养青年成为革命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号召,在青年教工中开展了大学毛主席著作的活动。到目前为止,許多教师已讀完了《毛澤东选集》一至四卷,其中有些篇章如《矛盾論》、《实踐論》、《中国社会各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自刘书环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一书。王洛宾(1913~1996),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1937年,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谱写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等大量抗日歌曲,传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的爱国情愫,更表现在他以毕生精力挖掘、传播、发展西部民歌,使之经久不衰地流传开来,让中华文化的这一瑰宝远播世界。他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等歌曲,已流传几十年,成为西部民歌的经典,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人们给了他许多桂冠,但他最钟情于“传歌者”这一称谓,这不仅因为他淡泊名利,更因为“传歌者”是他为西部民歌献身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14.
一从维熙是五十年代“荷花淀派”的几个知名青年作家之一。五十年代初,他还是个青年学生,便伫立于故乡的南淮滩头,双手紧握艺术之笛,吹奏出了一支支悠扬婉转,优美悦耳的田园牧歌,相继发表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南河春晓》。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的抒情格调,馥郁芬芳的泥土气息,洗炼圆熟的语言技巧,为百花文坛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正当作家振翅欲飞的时候,骤然而至的一九五七年的政治风暴,折断了他的翅膀,把他抛到了生活的最底层,使他成为“贱民”、“囚徒”。他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开始了在坎坷泥泞道路上的跋涉。在西山脚  相似文献   

15.
孙双金老师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才华于1988年因成功执教《小溪流的歌》,而取得江苏省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一等奖后,又在1989年全国中青年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以《白杨》一节出类拔萃的语文课荣获一等奖。1999年,他荣获“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是十位青年中惟一一名普教界的代表。如今孙老师已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在几十座大中城市留下了他上课、讲学的足迹。听过孙老师课的人,都说他的课上得好,好在哪里呢?细腻、生动、娓娓道来。有老师说,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也有同感。记得那次听他上《小溪流的歌》,孙老…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日报》1992年10月1日载桑逢康《郁达夫和沈从文的第一次见面》(《新华文摘》1992年第12期摘)说:“1924年11月13日,当时在北京大学任统计学讲师的郁达夫,忽然收到了一封陌生青年的来信。这位青年在信中诉说了自己飘泊异乡、孤苦无助的苦况,郁达夫心里顿时产生了同情之心。他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冒着风沙跑到了湖南会馆。……这位青年就是沈从文。”  相似文献   

17.
《跋<国体与青年>》一文,写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是李大钊同志继《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后又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发表在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六日出版的《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第一种《国体与青年》上。这篇文章长期以来没有被提及和重视,不见著录于国内外各种有关大钊同志著作的目录。笔者是在二十年前购得《国体与青年》一书时,读到这篇文章的。《国体与青年》这本书的作者是曾琦。他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其中的右翼分子,后来堕落为国家主义派和反动青年党的头目之一。当时,由于这个学会本身具有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性质,因而,它所出版的《丛书》中自不免包括曾琦的作品。曾琦在书中极力鼓吹什么“共和为世界最良之国体”,号召青年为建设一个旧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他说:青年如“益究共和之原理,而坚其信仰,悬一定之目标,而务求必达”,那么,“他日……必有真实完美之国体,涌现于吾人之眼前”。  相似文献   

18.
张达明的《“没大没小”的家风》,先后被《劳动午报》(2019年12月3日)、《山东青年》(2020年第5期)、《杂文选刊》(2020年第7期)刊载了。该文开头一段是: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佳作连连。《受戒》《异秉》《大淖记事》大受读皆青睐,虽如此,他的作品却始终游离于主流文学思潮之外,和孩子们聊天时,他老是被“挤兑”。  相似文献   

19.
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十月革命的人:李大钊。李大钊于1918~1919年先后发表了《法俄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至1920年9月,即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  相似文献   

20.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