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追忆似水年华》是对过去生命的梳理和总结,但是作者力图带给我们的却是那种体验生命的奇妙而又美好的感觉。这是一部永远都值得怀念的伟大作品,因为作品本身就是在追寻那些永远的怀念。为此本文对作品的文学价值、生命价值、内心体验等做了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发展了第一人称写法:叙述者不等于作者,他的经历与作者的生平不同:叙述者不仅叙述自己的经历,还转述听到的早于自己出生的事和将来得知的事。用事件见证人的视角代替叙述者的视角,或插入括号来表达他人的心理活动。有时作家也插入进来,以自己的观察代替人物的观察。以自己的感情表达人物的感情,或让叙述者不断变换地点来叙述。整部小说是一个连续的多声部演奏的长篇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3.
据《中华读书报》消息,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马赛尔&;#183;普鲁斯特的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成为法国当代作家最喜欢的作品。该国文艺网站向100位法国作家发放问卷,请求开列最喜欢的10本书。《追忆似水年华》以高票夺冠。法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奥利维耶&;#183;德克鲁瓦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你能在不同的年龄段多次阅读的书。  相似文献   

4.
费香娟 《江苏教育》2012,(Z1):15-16
那些书,静立于书架中,因为工作和生活,被挤出主人的视线,寂寞地站立在那里,一站竟是多年。那些书,曾经是学生时代省吃俭用从大小城市的书店、地摊精挑细选来的,也曾是爱不释手、秉烛夜读的,或者是辗转索求、失而复得的,现在虽说没有被抛弃,却被遗忘在角落里,像昔日的那些朋友,只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再也没去联系过。某天下午打扫书房,随意从书架抽出一本:《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斯万家那边》,1989年6月第1版,马塞尔·普鲁斯特著。翻开书,扉页上是大学密友的临别赠言。这个当年长发飘飘、能纤手  相似文献   

5.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它通过在意识中重建记忆中的美好时光,向世人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呼吁人们用记忆对抗时间,用孤独来对抗狂欢等等,对人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追忆似水年华》文学作品里,作者将这种"无意识的回忆"确认为追回真实时光的唯一方法,而这一确认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作者探索和追寻艺术的真实过程,因为"无意识的回忆"方式较比于刻意的回忆方式更具真实性,是以某种突如其来的真实的具体印象作为回忆的切入点,反应一种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本文以分析艺术的真实性与"无意识回忆"之间的关系入手,着重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延伸的必然性联系,并最终将其定格为时间流逝之中永恒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7.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方式重现了往日时光,但在回忆的形式上,作者由刻意的回忆过度到"无意识回忆",由此确认了"无意识回忆"是追回真实时光的唯一方法。这一确认的过程也是作者认识艺术真实的过程,"无意识回忆"正是以其突如其来的具体印象作为艺术真实性的保证。文章"无意识回忆"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延伸,最终得以在时间中升华为永恒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阵夏季似有若无的微风,卷着微热的夏意,氤氲着一缕难得的清凉擦过耳畔,留下一声玄妙悦耳的绝响,流连反复。这,便是《追忆似水年华》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各种随意而不显凌乱的思绪的穿插,时间可以做无限的铺陈,自然也可以随意压缩,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在意识流中颠倒、交叠、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布鲁斯特的长篇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对世界文坛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普鲁斯特使用普通的笔记本,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并在笔记本手稿上不断进行添加和修改。作家在笔记本右面断断续续地写着原稿,之后又在笔记本左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是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所刻意追寻的独特生命形式,追忆使他们自己的生命得以拯救、延续乃至永恒;两部作品都善于通过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以混沌、感性的复杂笔触穿行于过去与现在、童年与成年之间,营造出开放的网状式结构;并用充满儿童情趣与个体生命体验的语言表现了本真、美好、自然的童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地区的学校得到了升级改造,尤其一些具有多年文化传统的老校,正在面临着原地或易地新建的重要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新建过程能否将原有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这是关系到学校下一步如何发展的核心关键命题。《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普鲁斯特曾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通过不同维度的立体考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文化理解,促进老校实现新建过程中文化脉络的明晰、充盈与彰显。  相似文献   

12.
彭慧(1907-1968)是我国老一代著名的女作家、翻译家、教授。她的小说在1930—40年代颇有影响,直至1950年代初,彭慧在俄苏文学方面的译著和论述,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1957年以后人们就再也见不到彭慧的名字了。文革后,于1981年出版的她的长篇遗作《不尽长江滚滚来》,虽然在当时被认为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为数不多的反映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优秀长篇之一,但那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  相似文献   

13.
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记忆形象来思考多余人,无疑会加深对俄罗斯文学长廊中多余人形象的认识。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总是与俄罗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预兆紧密相关。俄罗斯知识分子中大批对暗潮涌动的时代风云先知先觉而又无能力成为弄潮儿之人,使奥涅金和利扎文等成为一代代多余人,而且一代比一代更具悲剧性和荒诞性。  相似文献   

14.
记忆工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对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的文化工程.数字化和网络化是记忆工程的重要内容.加拿大记忆没有直接冠以记忆的字眼,但是水平很高;美国记忆注重知识的教育和学习的推动;中国的记忆工程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和我国文明古国的地位还有差距,但是北京记忆、台湾记忆和民间记忆工程都非常有特色.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记忆工程的多语言采编和跨语言检索成为了难点.为此,作者研发了动态的多语言解决方案:将页面上输出的语言文字设为语言变量,再根据用户不同的语言环境给语言变量赋予不同的值,从而实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即时输出不同的语言信息.在跨语言信息检索方面,作者采用提问式和受控词表相结合的方案,既可以迅速地完成用户响应,又能够使用受控词表准确地查找信息.这些方案在澳门记忆研究中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台湾文讯杂志社编辑制作的《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的文化创意为分析对象,将之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行为,说明对文学生产处所的考察探寻和意义阐发的行为大有助于人们对文学发生、作家成长、文学场域形成的深层理解;同时这一行为也拓展和丰富了文学现象研究的视野和表现方式。文学现场的踏查也是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之一,其存储和累积的方式具有"多媒体性"和流动性,表现出代际差异和意义增补的特征。它与文学地形变迁联系在一起,可能形成一种特别的文学叙事形态,丰富和补充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论述。  相似文献   

16.
马德清的长篇小说《厚墙裂痕》从族群世系及其变迁、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制度及习惯法的运行情况等方面追述了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变迁,具有民族志的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20世纪90年代上海都市文学中的怀旧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海文学怀旧的基本面貌、主要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以及产生原因,藉此揭示这种选择性的、重塑记忆的文学怀旧现象与当代文化需求、价值需求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客家文学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同时也是客家人对现实的思考。客家身份的认同是客家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种主题不仅成为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客家身份认同是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汉学界,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愈来愈成为一个热门学科,许多大学里都开设这门课,而哈佛大学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镇。身处哈佛的王德威教授,无疑是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界中的领军人物,他是继夏志清、李欧梵之后的著名学者,是夏志清先生选定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宗璞《野葫芦引》为探讨作家在文学记忆与历史细节的缝隙间如何经个人文学小传统而浸润出深厚而别致的审美底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个例。从文学传统的内在融合来看,《南渡记》《东藏记》在女性视角与知识分子心态的描摹上显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作家对于战争的书写与关于历史的看法也将《西征记》里对世态人情的表现作了更为细致的审视。而已经完成的三卷本小说文本中对“野”这一小说诗学的建构方式.则从文学范本选择与长篇小说文体自律性的关联中为趋向世情/虚构流向的史传诗学提出了切实的当下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