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2月,我寻思着在图书馆找了两本书,一本是《鲁迅精品集》,另一本是《胡适传》(白吉庵著),细细品味,思绪悠长。有关这两位精神导师和文学巨擘的故事有很多,世人的评论也不少。我一直想对两位大家作一番感想,想想他们给予了我们什么。静下心来,我回想、梳理了一些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思虑,渐渐有了一些头绪。在2011年,我曾看过一期《锵锵三人  相似文献   

2.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中国自由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胡适,历来是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每年出版有关他的论著颇丰,“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就是近年所推出的一部著作。本文作者就是阅读此书后所谈的一些人士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因教时的限制,需抓要义,才有收效。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教学鲁迅的《鲁迅自传》,本人从“转折”入手,展开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鲁迅自传》,呈现了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个伟大的作家,一个新文化运动以来用笔来反封建的斗士,一个毫无争议的反对一切黑暗统治的领袖。正因为如此,我们谈及鲁迅,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我想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谈到鲁迅作品时,首先就会提到他旗帜鲜明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6.
乔根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5-108
20世纪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都不约而同地对《儒林外史》展开了批评。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从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小说审美境界上的高下。  相似文献   

7.
龙静 《新读写》2008,(6):23-23
最初知晓“巴金”二字,是小时候从电视新闻里。那时每年的固定时间,新闻中都会播政府领导到医院探望他的新闻画面。  相似文献   

8.
《胡适口述自传》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文体——复调传记。其复调特征主要表现在胡适自述与唐氏注释的关系方面和唐氏注释里,前者属于宏观性的结构关系,而唐氏注释的对话性和开放性则在微观层面上充分表现了复调传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瓦冈寨 《新读写》2009,(11):13-13
闲暇时分,泡一壶淡淡的香片茶,旭日初升,独坐桌边,品读先生的杂文集,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每当困惑迷茫的时候,我都会抽出时间,让心静静地沉浸在《鲁迅九讲》中,期盼从钱理群和鲁迅两位先生的教诲中获得启发,拨开迷雾,找到前行的方向。虽然前行的路漫漫,但有了方向之后,我们就会坚定地走下去。本文就是把我用心聆听到的两位先生的教诲运用到对新课改的探索中,期待与老师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鲁迅与胡适比较研究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孙郁先生的新著——《鲁迅与胡适: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两位智者》(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智者》),不但为学术界注入了活力,而且显示了鲁迅横向研究向纵深发展突破的趋势,给同仁带来紧迫感。《智者》的内涵、结构及作者的治学方式所显示的原创性和特色,极为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2.
由倪墨炎、陈九英合著的《鲁迅与许广平》一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虽然当下研究鲁迅的文章及专著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但这本《鲁迅与许广平》却颇有新意,不可取代。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还给我们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乃至可触可摸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药》塑造了两个悲剧人物、三个封建社会的爪牙和一群愚昧无知的民众,作者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冷眼旁观,见证了发生在这群人中的一个悲剧故事。然而,作者又不能只是冷眼旁观,身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他也是民众中的一员,只是不再是愚昧无知的民众之一,而是先觉醒的少数几个人之一。觉醒的作者睿智地洞悉了国民的愚昧、封建统治者的残酷以及革命烈士的不被了解,他针砭时弊,在沉痛中哀思,在思索中呐喊,企图以笔代枪,唤醒民众的无知,革封建统治的命,从而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14.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曾在《新青年》和《甲寅》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译作。胡适早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体现了借助翻译来改进中国文学的设想。民国初年黄远庸、陈独秀等人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文学翻译在当时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当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在《新青年》上引发了白话文学运动之后,外国文学的翻译才真正地被转化为创造新文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胡适为首的一派自由主义学人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发起了一场著名的人权运动。在此过程中,胡适可以说是起到了领军人物作用。所谓“心喷涌,笔手扰”,胡适在人权运动前后所发的言论也正是他要匡正当时中国社会的问题之所在。本文拟从对胡适在这一时期政论文章的分析入手,进一步讨论胡适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关怀,以及面对政治现实的转变与选择。  相似文献   

16.
马涛 《新读写》2009,(5):61-61
蝉儿在树上无力地轻声哼着熟悉而又陌生的歌谣,仿佛在不舍夏天的离去。 暑假就要结束了,秋的叹息声已经缓缓地送到了我的耳际,无聊的暑假中,我只能靠读些书来驱赶让人难耐的孤寂。  相似文献   

17.
王昌花 《江苏教育》2012,(Z1):34-35
作家是生活的发现者,他们以文学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生活之窗。正是作家独到的发现,使读者知道了许多习焉不察的人与故事。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物,那些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到了作家的笔下都变得让人难忘,令人深思。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便有被叩心扉的颤动与感触。纵观胡适先生一生,无论政治地位还是文学影响力,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坛上都可算举足轻重。能取得如此卓越辉煌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一部学术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面世之前,"现代文学"的载体是什么?研究者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晨报副刊>、<申报·自由谈>、<时事新报·学灯>、<大公报·文艺>以及<小说月报>、<语丝>、<新月>、<文学季刊>等报刊,去探询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一道道矿脉.其中,<语丝>周刊,无论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是在鲁迅研究领域,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代史学巨擘、硕学通儒的钱穆先生,在84岁高龄之际,仍对所经历的前尘往事不能忘怀,并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9月第1版,2008年10月重印)。书中对双亲的挚爱与追念,对师友的感佩与怀想,可谓一往情深,亲切而动人,体现了一位儒者的生命观照。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榘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