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对这句话,课本这样注释“[冠盖相属(zhǔ]使者相连接。冠盖,指使者。”揣摩教材编写者将“冠盖”注为“使者”的依据是“冠盖”指使者的穿戴和乘坐的车子,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部分代整体。这样似乎也言之有理。但联系语境看,就有问题了。因为“冠盖相属”前面有“平原君的使者”作全句的主语,再将“冠盖”译成“使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一句,课本是这样注释的:“冠盖相属——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盖,装在车上遮日挡雨像伞一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句话:“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对“冠盖相属”课文作了注释:“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盖,装在车上遮日挡雨的像伞一样的东西……”在《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2期上,江苏的宓励平老师发表了《对高中语文课本几个注释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信陵君窃符救起》中有这样一句话:“平原君使老冠盖相属于魏。”课本对“冠盖相属”的解释是:“使者相连续。冠盖,指使者。”《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6期钱智跃老师的《怎样解释“冠盖相属”则以下简称“钱文”)一文,认为“冠盖”之前有“使者”,两个“使者”连在一起就“重复”了。为了解决“重复”的问题,钱文把“平原君使者”作全句的主语部分,把“冠盖”作谓语“相属”的状语。我认为这样理解也是不妥的。尽管‘孜今’作“相属”的主语是通顺的,但“冠盖”作主语更安当、从语法角度来看,是主谓结构的,语义的重点落在谓语…  相似文献   

5.
一、胁服夺其官原句:“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胁服,课本注作“受威胁而屈服”,这就把主语看成了“守(太守)”。其实,它和“逮”、“夺”的主语都是“使者”。胁服,乃  相似文献   

6.
说“让”     
《信陵君窃符救赵》里有这样一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用这个“让”,是当时的口语,应读rang,《说文》里还没有收“嚷”字,司马迁当时用“让”是不错的。豫北方言里有这个常用词嚷rang,“责备”的意思,例如:“我怕他嚷,没敢去”。  相似文献   

7.
攻城之法,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谋攻》) 课本注:“橹,大盾。”按:课本及不少选本把“橹”注为“大盾”是有据可稽的。《说文》及《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等人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来考察,却使人产生怀疑。《谋攻》说的是“攻城之法”,先要修治攻城用的“橹轒辒”,再“具器械”,下文还  相似文献   

8.
中学课本《冯婉贞》一文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婉贞大呼曰:‘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于是众人竭力挠之,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课本上注“急逐弗失”为“赶快追击,不要(让他们)跑掉了!逐,追赶。”在此,课本虽未明注“失”,但从译意中不难辨出,其义为“跑掉”无疑,事实上此注不妥。质疑二是“于是众人竭力挠之”的“挠”,课本注为“阻挡”。疑三是“纷纭拿斗”的“拿斗”,课本注者把它视为一个词即注为“搏斗”,这些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五人墓碑记》“钩党之捕”,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注:“搜求逮捕党人。指魏忠贤大捕东林党人。钩,牵引,有搜求之意。”按:课本注把“钩”释为“牵引”是准确的。《后汉书》卷八《孝灵本纪》:“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皆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李贤注:“钩谓相牵引也。”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天祥的卒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以下简称“课本”注作一二八三年,中南五省共同使用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教参”)则作一二八二年,十三院校中文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其他一些资料也都说是一二八二年。查“宋史”卷四百十八文天祥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被杀害,又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即一二八二年。则今年恰好是文天祥就义七百周年,课本作一二八三不知有何依据。 [抗辞] 有的选注本把“抗辞”解释为“坚强不屈地陈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隋树森等编注的“古代散文选”和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宋文选”均主此说)我觉得没有把“抗”解释清楚,据“说文解字”和“辞海”“抗”,扦也,即卫御。因此我以为解作“辩驳”较为贴切。 [不在使者之目] “课本”仅注释了“目”。于在春本译作“却不当作一员使节”,“教参”译为“但不把我放在使者的行列”,按照这种译法,似乎文天祥因为元人没有把他当成使者而感到羞辱,希望能充当一名使者,这显然与实际情况相悖。贾余庆等到元大都去“祈  相似文献   

11.
辨疑二则     
一、胁服夺其官(高中语文第四册《书博鸡者事》)课本注“胁服”:“受威胁而屈服”,我以为不妥.文中说:“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从整个句子看,这是一个主动句,全句主语“使者”统摄“逮守”、“胁服”、“夺其官”三个谓语,连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末两句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历代注家都是这样理解,各种资料中也都是这样注释的。前些时候,有一家语文列物撰文,说“争渡”应为“怎渡”,很有新意。因无显据不敢盲从”,依旧从众解释过去了。近月拜读了武汉大学刘永济先生选释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79  相似文献   

13.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句中的“克终者盖寡”一语,课本及诸多资料中均作如此注释:“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盖,表示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此注似欠妥,值得商榷。“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为对文,句式相对,句意相反,形成鲜明对照。“善始者实繁”,意  相似文献   

14.
《芙蕖》中“群葩当令时”一语,是句子“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的主语部分。课本对它这样加注:“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把“当令”注为“正当时令”没有什么不妥,“当”是“适合”的意思,动词。但是,把“群葩当令时”译为“正当  相似文献   

15.
高一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一句中的“间”,文下注:③[间(jiàn)]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课本258面)。“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中的“为好”,文下注:④[为好]联欢。(课本259面)这两个注释都不确切。(一) “间”注为“间道”,不仅有增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公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相似文献   

17.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其中的“怒发上冲冠”,中学语文课本注为:“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安徽大学等十三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内心  相似文献   

18.
一、枹止响腾、余韵徐歇。(高二册《石钟山记》)其中“枹止响腾”,一句,课本注释为:“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枹,这里用作动词,敲击的意思。”注释中关于“用作动词”的说法有误。《说文解字》:“枹,击鼓柄也。”可见是名词。课本注为“鼓槌”是对的。“止”是动词,“枹止”是主谓词组,“响腾”也是主谓词组。一般说来,联合词组中对应位置上的词,其词性是相同的。课本注“枹”为“鼓槌”,注“响”为“声音”,正是名词相对应。如果说“枹”用作动词了,那么它和动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3 4页 :“贞观年间 ,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玄奘“取经”怎么会是“使者”呢 ?玄奘是“使者”$河南省郑州市育德中学@张福华  相似文献   

20.
一、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新编高一册《苦斋记》)其中“疏粝”,课本注释为:“粗劣的饭食。疏,粗。”此注欠妥。课本注释把“疏粝”视为偏正词组,在现代汉语里,“粗”是形容词,用“粗”释“疏”,似乎把“疏”亦视为形容词,认为它是“粝”的定语。实际上这样理解是不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