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品德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它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它“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由此,思想品德课应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体。根据思品课的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常采用“启思入题——主题教育——深化认识——归纳总结”的四环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先”。班级管理无疑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准方向是教育的中心问题。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德育教育应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塑造其创造性人格,引导他们追求美好的未来,从而使他们为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信心,大胆开拓进取。用美好未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使他们在不断追求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一、“爱”的教育,才是最成功、最具魅力的教育为师者应“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  相似文献   

3.
当前,各地正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在制定规划中,必须强化整体意识,职教意识和效益意识,以加强规划的科学性。 一、整体意识 整体意识即全局观念,是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强化的一种意识。就中等职业教育讲,当前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的统筹。四者均培养中等人才,前三者招收初中毕业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强化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因为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是使大学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澄清几个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厘清生动性与理论性、“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以及批判性与辩护性的关系。强化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把历史和逻辑统一起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活力;把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正确的价值导向结合起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人格魅力;处理好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及具体政策的关系,善于从问题导入,“浅入深出”,抓住重点,“详略得当”,把握政策,注重阐述政策背后的实践依据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学养思想是冯友兰新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原人》的“学养”章中,冯友兰围绕学问和修养的功夫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这为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于冯友兰学养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养,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带动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完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许浩 《教育探索》2006,25(10):114-116
情感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手段,而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应坚持“以情育人”。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从教育理念、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环境教育上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从而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情感”的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性、应用性的人才,但其最终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人、教育人上。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是既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把“学语言”与“学做人”结合起来,从关注人成长的视角,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学会审美欣赏,强化思维感悟,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性、应用性的人才,但其最终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人、教育人上。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是既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大学语文教学应把“学语言”与“学做人”结合起来,从关注人成长的视角,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学会审美欣赏,强化思维感悟,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的涵义、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研究“行业”的“道德”,是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应自觉遵循的学术道德准则 ;它具有裁定、导善和整合三种主要功能 ;它有利于协调研究群体的人际关系、净化教育研究的学术环境 ,可对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其研究过程起定向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育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以及控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研究“行为”的“道德”,是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应自觉遵循的学术道德准则;它具有裁定、导善和整合三种主要功能;它有利于协调研究群体的人际关系、净化教育研究的学术环境,可对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其研究过程起定向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育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及控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的涵义、功能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研究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研究“行业”的“道德”,是研究在研究活动中应自觉遵循的学术道德准则;它具有裁定、导善和整合三种主要功能;它有利于协调研究群体的人际关系、净化教育研究的学术环境,可对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其研究过程起定向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各证教育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及控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开展了十多年的诚信教育,实效不大。因为个体的道德人格是一个整体,把它机械分割为诚信、勇敢、廉洁、感恩等,然后分别实施教育,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开展诚信教育,起因是社会上成人世界的“诚信缺失”,而非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这就找错了方向,转移了注意力,把社会问题转嫁到学校里的学生身上。“诚信”在道德体系中只是一个普通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不具有自足性,它由道德原则、道德标准乃至道德理想与目标决定。因此,缺乏了“道”的“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在不放松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义”“仁”等道德标准;人道理想的教育,更应重视“道”这一道德根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也是培养公民的教育。公民性是人性的合理延伸,都具有“独立性”(私人性)与“完整性”(公共性)两大特征。实质上,培养人就是培养公民。通过对人及公民特性的分析,我们认为作为道德认同感的友爱观念与作为公共认同感的正义观念应作为学校公民教育的两个核心。同时,学校要把“重构”学生社团与学生会作为友爱与正义观念的有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专业与党和国家的宣传工作关系密切,应把学生的政治意识、价值观念的培养放在首位。“四史”教育与新闻传播类课程的融合,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施方面,应加强任课教师的“四史”修养,强化集体备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四史”资源;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深入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结合专业课实际展开教学实践;在教学策略方面,应多维并进,强化学生专业课“四史”学习成效;在教学追踪方面,要线上线下联动,以“双创”实践辅助“四史”教育与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我在从事理论教育工作近十年的实践中,认真探索强化教育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体会到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应做到“七个”结合和“七个”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一、创业意识培养   1.创业道德意识。“学做事 ,要先学会做人” ,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落脚点。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中 ,应把培养学生的创业道德意识放在首位。使学生懂得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敬业负责、诚信助人、遵纪守法是人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创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要立足于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 ,成为学生成功创业的基石。2 .创业目标意识。由于成功创业者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 ,他们的许多行动都受成就动机的驱使 ,先前的成就能驱使他们继续进行新的更好的探索。因此 ,在创业教育中要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  相似文献   

17.
张艳 《成才之路》2010,(22):81-81
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服务专业教学,培养学生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被确立为中职文化基础课的重要内涵。为此,“强化能力,学以致用”应成为中职语文尤其是写作教学的重点。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笔者尝试把写作教学与“专业学习”接轨,把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与写作密切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杨敬 《学苑教育》2023,(26):28-30
伴随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学习长远发展。因此,“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优化阅读输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在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强化学生辩证思维,最终使初中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从而将思想意识引导到生活实践当中。基于此,本文对“读思达”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青岛市宁夏路小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结合学校生活教育特色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特点,积极开展生活教育视域下“同伴互动”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性的专题研究。通过健全组织、强化培训,探究规律、构建模型,学科融合、家校联合等方面的深入探索,以及展现“从儿童出发”的基本主旨,同伴教育的影响与价值,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道德生长等方面的重点内容,推动“同伴互动”专题研究,形成“同伴互动”学习策略,实现“同伴互动”协同发展,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学习有效性,以及形塑道德与法治学习新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