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常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朋友说,要找时间进修进修了,老是付出,老本快用完了。他们将编辑工作,将看稿子“为人作嫁”当作是一种“付出”。确实,编辑审稿是工作,是职业,与读书深造不同,不是学习和吸收,而是使用和付出,审稿审久了,就会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或曰“知识老化”,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老本用完需要进修的道理。那么如何进修呢?进各种研修班短期学习是一种途径,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更是人们普遍愿意采用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最近又听几位朋友说,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很少读书,有的人还自诩从来不读书;更有甚者,有一位在报社编副刊,自己也能写点文章的朋友,居然说他从来不看  相似文献   

2.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 ,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 ,启迪智慧。书籍好比食品 ,有些只须浅尝 ,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 ,慢慢品味。所以 ,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 ,则要通读 ,细读 ,反复读。”“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机敏 ,写作则能使人精确。因此 ,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 ,他就必须很狡黠 ,才能掩饰无知。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 ,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 ,他的头脑…  相似文献   

3.
读书三题     
关键不在时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一半以上20多岁年轻人认为自己“没时间”读书,比例高达54.2%;50.70而立的人和49.2%年过不惑者也“没时间”读书。(北京青年报4月23日)现代人也确实忙。睡懒觉、打麻将,无事发呆者当然不算,单说信息这么多,媒体形态、娱乐方式及休闲消费这么丰富,能安下心来去读书,实在是难。不过,也正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的:一个人如若不愿意读书,则一年四季之中也自有不能读书的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去冬来真迅速,…  相似文献   

4.
曹林 《青年记者》2020,(1):96-96
碎片化的知识带来的只会是肤浅、同质化和情绪化的思考,既无法给读者带来附加值,也无法在写作中提升自己。一个优秀的评论员,靠的不是拍脑袋,而是读书形成的学养积累。写评论不是靠自己胡思乱想的点子,也不是靠一个个火花,靠的是有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一个好点子,无法让你持续写出高出普通人"观念水位"的评论。读书是为了积累自己的问题意识。写作的过程就把你的知识积累释放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编稿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记者发回的稿子不是数字有错,就是地点有误,有的连事件的来龙去脉也没交代清楚。有些专业术语,记者自己没弄懂就写进稿子,一问他也说不清道不明。编辑只好打电话找人去核查清楚。上述这些现象,说到底是记者采访作风不扎实,工作浮躁引起的。当前,新闻界一些人存在浮躁之风,有的采访作风飘浮,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拿上人家给的几份材料,回到家里修修改改就发到编辑部。久而久之,养成了写稿马虎,工作浮躁的不良习惯缺乏敬业精神。众所周知,凡是有成就的记者究其原因,固然与他们良好的政治业务…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编辑部队来稿和与基层报道员交流时。发现一个不太好的倾向:不少报道员只重视稿子发没发,发在什么位置.而不重视自己稿子的质量。有的同志甚至都不愿意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仅仅满足于稿子发表了.领导交给的报道任务完成了.而不太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更不重视新闻业务的研究。究其原因.是一些报道员把我们从事的新闻工作看轻了。没有看到做好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01,(7):47-47
常接到一些学员来信。不少学员感到:教材也认真学了,知识和道理也好像懂,就是用不上──写作水平不见提高,这是为什么? 其一: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有个过程,尤其是从新闻知识掌握到新闻写作能力提高的转化,更需要有一个反复实践、不断升华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学了就能迅速用上。 其二:不少学员在参加函授学习之前,并没有搞过报道;有的虽有了一点初步的写作实践,却也是浅尝辄止。根据我的体验.没有或少有写作实践的同志单凭看书本、啃教材,很难对教材达到真懂。因为新闻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带着切身体验和在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我为报纸写稿是从到宣传部工作以后开始的.两年来,我出不了解给报刊写稿是怎么回事,到现在已有十几篇稿件被报纸和电台采用,并且逐渐爱上了新闻写作,把它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写作并不难,也并非象有的人所说要依靠“后门”登稿.只要勤于动笔,从短从小从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写起,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9.
想好了再写     
我经常和通讯员打交道,发现有的通讯员采访回来,也不好好想一想,稿纸一铺就写将起来。写了上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写完了第一段,不知下一段要说什么,半天也没把文章写成。这是一些通讯员的通病。那么,采访之后,什么时候动笔合适呢? 首先要把主题确定下来,写个什么意思要弄清楚。用什么形式写也要弄清楚,写消息,写通讯,还是写故事,要选定一种。文章用个什么标题;写几层意思,每层意思写几段,每段都需要那些材料;文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些都想清楚了。才可以动笔。总之,动笔前,  相似文献   

10.
新闻视角是一种客观存在 大凡写文章,动笔之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文章视角。如果没有找到合适角度,写作就会失去方向感。新闻写作也是如此。事实说明,新闻视角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新闻写作的规律所在。在这个世界上,由于每个人的工作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差异,生活经历和背景不一样,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因此对同样一个问题,同样一个事物,观察事物的出发点不一样,所形成结论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人和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这种多面体,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就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意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有所体会。十年前,看到一位朋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也。我决心读书。十多年来,我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等。愈是读  相似文献   

12.
记者自己没有胆子吗?答曰:“有的。”但对于不少记者来说,把自已刚走进新闻圈时的胆子和现在的胆子比较一番,也许就会生出“今不如昔”的感慨。现在想出个新闻点子、想在稿子上出点彩,没动笔就得想编辑能不能给发;至于路见不平、仗义直言的职业道德感还是有的,但也得考虑一下,会不会惹麻烦,会不会让领导、同事感到老大的年纪不成熟,处理事情不周到。想当年——大概不是这样吧。想到了一个什么点子,就找领导说,若不同意就争,为一篇稿子争得面红耳赤,你说我这非驴非马,我就认定了这头骡子好…… 新闻记者应该总是为时代而冲动,为新生事物而冲动,如果都“成熟”为老于世故的“走社会的”或者官僚型人物,简直就是悲剧。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一生与图书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从1947年当义务小馆员算起,至今已有50年的图书馆工作历程。回首往事,百感交加,有成功之喜悦,也有失败、挫折的痛苦。但我对自己选择的专业,走过的人生道路不痛悔、不羞愧。可以说,我已把全部力量贡献给图书馆事业。1业余小馆员我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是广东省西北部山区勤奋、纯朴的客家农民。父亲从20年代开始在外打工与经商。我出生在连州市连州镇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满脑子木工工艺技术与生意经,不希望我多读书,只盼望识几个字,帮他经商,养家糊口。我家不是书香门第,没有什么书,更没…  相似文献   

14.
论文小语     
因为务弄文学,就常常谈论文学.朋友晤对,用口谈;千里驰书,用笔谈;读书写作中,有了点滴体会,随即记下,则是自己向自己谈.我缺乏理论修养,只能是小言詹詹,片片断断,零零碎碎,卑之无甚高沦.也只能谈论文学.谈生意经,论登龙术,没那兴趣,也没那知识,硬谈也谈不出意思.谈论文学可是很有意味的,或者说,是一种享受,如古人嗜好谈禅谈鬼一样.无怪乎杜甫思念李白,盼望再度聚首,就慨叹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相似文献   

15.
审读不可懒动笔●路景云【夏县】审读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做好审读笔记则是搞好审读的一个重要条件。徐特立老人曾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作为编辑人员在审稿时则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稿”的习惯。但据我所知,在审读过程中,坚持做审读笔记者人数并不多,因...  相似文献   

16.
不论你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公司做事,不论你是手握大权的领导还是普通的百姓。甚至不论你是大款还是打工仔。如果你不打算把读书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对待,本文无话可说;但是,如果你真的愿意读书的话,我认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认真读一本难书。首先,我们要说说“认真”二字。在这日益繁忙的社会里,认真读书是一件很难的事。谁愿意“认真”呢?学  相似文献   

17.
建设“农家书屋”是共同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可是,目前农村人口每人每年人均图书拥有量仅为0.1册,平均每10个人1年才有1本书可读。是农民不愿意读书、不愿意买书吗?回答是否定的。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崇尚知识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基层通讯员写稿,贵在持之以恒。然而,一些基层通讯员身上存在三种思想,影响采访和写作。因此,要克服三种思想,多动脑、动步、动手,勤奋耕耘。 一、克服领导推一下转一圈的思想,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有的通讯员初写稿时积极性很高,时间长了就偃旗息鼓。有时领导说,某件事你要及时采访报道出去,于是就动一下;有时领导没逼,没说,他就不写了。这样,势必导致手脚生,思想陈、脑子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一是敬业的作风;二是实事求是的作风;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四是清正廉洁的作风;五是严谨细致的作风;六是勇于创新的作风。 发扬“六种作风”,是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呼唤。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新闻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我们的新闻队伍是一支很好的队伍,是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队伍。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的队伍中有的人缺乏敬业的作风,身在新闻岗位,却不热爱新闻工作,心猿意马,无所事事;有的人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遇事不认真调查研究,满足于一知半解,行动上跟“风”随“流”,偏听偏信;有的人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采访“沉”不到基层,报道看不见群众,追求安逸,贪图享受;有的人缺乏清正廉洁的作风,耐不得清贫和寂寞,热衷于傍权势、傍大款,把圣洁的笔和版面当作捞取个人好处的工具;有的人缺乏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粗心大意,马马虎虎,以致造成漏洞和谬误;有的人缺乏创新的精神,照抄照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这些虽然存在于少数人身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却不容忽视。如不下一  相似文献   

20.
一、决策与信息决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信息反馈不断对其进行增补、修正、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在现代管理中,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决策。万里同志说:“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因此说,决策必须科学化。情报信息就是各种情况、事实和知识。如果没有及时、准确、足够的情报信息,领导者就不可能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提出方案,进行科学化的决策。可以说,领导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报佶息运动过程,管理(决策)的过程,亦称信息不断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