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斌 《华章》2013,(25)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讨论的最重要的主题。前七章论述了善、德性等,而在第八章和第九章重点论述了友爱。友爱是与他人、社会相关的一种德性,并且是人们一直所期求的德性。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主要观点是至善和幸福,友爱不像其它外在善一样是达到至善和幸福的手段,它与其它外在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自身就是目的。同时,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点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占据上风的价值观及一些道德弊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中,"友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把友爱分为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以彼时代的视角来体悟友爱,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友爱以及对友爱的运用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有两卷文字以"友爱"为主题,其中这样描述"友爱":"它是一种德性或是包含一种德性,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友爱是人性中的善,人与人相互间与人为善即为友爱,它属于德性的一种,它是与身俱来的人性在后天教育和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品质,人与人交往间的友爱不仅是人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也能提高幸福感,本文从友爱的定义开篇,围绕友爱能提高幸福感为主题展开,最后阐述如何通过友爱来提高幸福感,对友爱这个德性的理解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与友爱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德性。正义分为一般正义和特殊正义,友爱则主要体现为基于善德的友爱,它们不仅仅是好人的德性,也是好公民的德性。古典公民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正义感和彼此友爱的好公民。现代的公民教育则只注意培养去德性的好公民,忽视了对好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好人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在其"友爱理论"中,同时肯定了"自爱"和"他爱"的两种的友爱观念。通过灵魂的美德观念,"自爱"向"他爱"的过渡成为可能;对比霍布斯的人性观念理论,由于缺乏善和美德的宇宙目的论框架的支撑,从"自爱"向"他爱"的过渡不再可能。现代世界徘徊在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之间,亟需重新发现善的宇宙目的论来为友爱理论提供最终的支撑基础。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认为亚里士多德友爱观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广泛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其中关于人的幸福、和谐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公正的思想,对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友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要通过加强个人品德教育、建立"真实"的团体、重视友爱行动教育等来提高我国友爱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中,友爱常被理解为私人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公共友爱易被遗忘。公共友爱是民众间的友爱,它在民众致力于公共之善的共同生活中形成;虽然它在对象范围上不同于私人友爱,但它也包含着彼此间的善意;在性质上,公共友爱兼具用益友爱和德性友爱的特点。公共友爱具有超越私利、促进团结和实现卓越的作用。培育公共友爱具有时代意义,但也面临时代挑战:私人生活的膨胀挤压了公共友爱培育的土壤;价值多元威胁了公共友爱基于价值共识的前提;民族国家的性质难以承担起公共友爱中德性成分的实现。面对挑战,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友爱共同体的建构,引导学生超越私化友爱;通过忧惧启示法,培育学生远距离的友爱意愿;通过超越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建构公共友爱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友爱是一种德性,具有独特的伦理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友爱的支撑。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友爱危机并寻求其化解路径。当前,传统纯私德领域的友爱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功利性突显使友爱表现出不稳定,社会阶层的分化影响了友爱的维系。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友爱危机,伦理共同体的建立则是一条化解危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德性友爱是一种有别于亲缘友爱、情感友爱的以"善"为基石、以"德"为媒介的高尚友爱,它源于人类互助合作的德性本能。友爱是一个德性的过程,也是对德性的评价。友爱成为和谐社会的德性诉求,是基于友爱本身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性德性,它所体现的正是和谐社会以协调友爱、完善有序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0.
友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对友爱的渴望与追求,一直是人类长期以来的努力目标。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友爱论”的主张,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品质,它是幸福之基础、自然之本性、高尚之善意。德性友爱根源于每一个个体的理性自爱。  相似文献   

11.
友爱     
爱是各种各样的,有母爱、父爱,还有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友爱平常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件东西、一些帮助和一顿批评,下面请看我亲身经历的友爱吧!3年前,我和光阳还有我的家人在北京玩。那天,我和光阳告诉我爸爸光阳要去一下他叔叔家,我们便一块走了。  相似文献   

12.
友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对友爱的渴望与追求,一直是人类长期以来的努力目标.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友爱论"的主张,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品质,它是幸福之基础、自然之本性、高尚之善意.德性友爱根源于每一个个体的理性自爱.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论关注个人的幸福和至善,他认为幸福和至善主要不是作为善待自己或朋友 的美德,而是作为治理国家的关键。而最好的国家总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紧密结合的,因而美德意味着不仅要善待自己和朋友,而且必须善待所有的公民。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讨论的美德主要不是一意义上个人的美德,更突出的是作为统治的美德。  相似文献   

14.
友爱既是一种个人德性,也是一种关系状态,还是一种公共精神,是教育场景中非常强调的一种价值。但当前友爱关系存在非公共化、被动化、功利化、形式化等问题,亟待重建。友爱的公共性要求教育者主动用平等、非压制的方式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认识人的共同本质和平等性,并平等地尊重他人;倡导主动地爱与回报,追求德性之交是解决友爱被动化、功利化的良方;做好自爱者而非自私者,能够推己及人又不强加于与我们不同的人,让友爱由心而生从而避免形式化。  相似文献   

15.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存在者,但是成为朋友需要三个最基本的条件:相互抱有善意、相互了解善意以及基于快乐、有用或德性的相似,而且它还受到空间距离、差距和数量的限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由不是任性,自由人和自由人之间也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是被领导者不是完全丧失自由的,主人需要运用智慧去驾驭。  相似文献   

16.
友爱知礼教育的重要意义友爱知礼,是我们学会做人的必修课。礼貌是文明行为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尊敬。而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情感,是由礼貌而衍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孩子友爱知礼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关心和尊敬他人,文明、谦逊地说话和处事。  相似文献   

17.
友爱作为广泛存在并对人类具有深刻影响的一种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然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的异化,导致了友爱的蜕变——友爱逐渐被冷漠所替代。因此对于友爱的研究和思索显得尤其必要。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害友事件、道德异乡人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社会事实也分别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角度反映了当今社会友爱的缺失。通过对中西方友爱观的研究对比可以看出,友爱的落脚点在于人自身。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着眼于教育事业,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达到友爱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政治哲学家把友爱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基础,而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却不关心友爱在政治共同体的作用。德里达把现代西方政治已经丢失的友爱问题重新带回到政治哲学的领域中,重构了友爱在政治哲学中的作用。同时德里达笔下的友爱突破了古典政治哲学中对友爱的定义,他所描述的友爱不再局限于血缘、种族和地域,而是一个不断包含“他者”和“差异性”的友爱。通过阅读德里达对友爱在政治共同体中的解构,探讨友爱对现代政治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让班里充满友爱,这是建设优秀班集体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只有在班级成员互相尊重、理解、帮助、和睦相处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强的班集体。而要让班里充满友爱,班主任就要在培养班级成员的爱心上下功夫。晓之以理启迪爱心列宁说:“我们要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灌输到群众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遵循列宁这一教导,我组织学生召开了“让班里充满友爱”的主题班会。学生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方面积极发表意见。他们的意见大多是正确的,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让班里充满友爱,会否定人的个性,是在主张‘吃大锅饭’。”针对这些模糊认识,我作了重点发言,指出,人有个性,也有共性。每个学生有了爱心,并不等于就没有了个性,相反,它会促使个性健康发展。只强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9,(4):59-65
亚里士多德将荣誉界定为最大的外在善,但他的界定会导致两个问题,即荣誉的价值依据问题和作为最大的外在善的荣誉与朋友的关系问题。因此在理解亚里士多德对荣誉概念的界定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荣誉的价值根据不是外在的授予者,而是与其匹配的德性,尽管亚里士多德将朋友和荣誉都界定为最大外在善,但却是在不同层面上所说的。厘清荣誉与德性和幸福的关系问题,我们或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荣誉的内涵及其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