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的"味道"     
下午,主任让我代课.课还没备好,我便打算让孩子们先感性认识一下毛泽东的诗词,这也是为即将要上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酝酿情感.我拿出一本<毛泽东诗词选注>,亮开嗓子朗诵了开篇的一首<沁园春·长沙>.  相似文献   

2.
先看两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 1.我到了自家的屋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相似文献   

3.
读了贵刊第1·2期<教学不应唯教材>一文后,我想与作者黄志辉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4.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5.
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人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净.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真实地记录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征途中走过的蹒跚步履.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收录了两篇<庄子·秋水>中的故事:<惠子相梁>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与惠子就"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进行辩论.  相似文献   

7.
小引:1983年7月,我曾撰<文心雕龙·纪评琐议>一文,刊于<文心雕龙学刊>第二辑,指出<纪评>对"校字"、"成书年代考证"、"道、圣、经三者关系说"、<辨骚>的分辨"要领"、"复古而名以通变"说问题,都有论述,对后世学者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集·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此之后,经过后人的不断阐释,"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被当作两种不同的治学方式的象征,逐渐成了名言.  相似文献   

9.
快乐"六一"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全校师生去电影院看文艺演出.大家可高兴了. 表演的节目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二年级同学表演的相声<吹牛>.他们说的这几句话可好笑了.  相似文献   

10.
<诗经·十月之交>写了昏君暴政殃民等人祸,抒发了"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的忧国忧民之情.传统说法通常把"羡"训为"镎",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旧说似无破绽,但从对文的角度就不免有点勉强.本文认为"羡"当解为"欣喜",<皇矣>"歆羡"为同义连用,二字皆为"欣喜"之意.  相似文献   

1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语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最初<淮南子·说山训>和<史记·孔子世家>相继引用表达对君子风范的景仰,其后该诗句作为格言更是广为征引.其中,"高山仰止"音、义都非常明确,无可争议;但对于"景行行止"的句义和读音,各家却存在很大分歧.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拟对其音、义作出详细辨析.  相似文献   

12.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孔子及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法的观念和主张的思想家.有关周公思想和言论的文献主要记载在<尚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多士>、<无逸>、<多方>、<立政>和<诗经·大雅·文王>等篇.周公在这些文献中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宗法思想为核心的"礼治"思想,其中"明德慎刑"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史记·刺客列传>和<通志>"刺客传"为我们塑造了天地间具有曩激烈性情的人--刺客的形象.<通志>"刺客传"绝大部分袭用了<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材料,仅有三十二处文字出入;但却完整保留了"太史公日"这一直接评议、任情褒贬的精华部分.这也反映出郑樵写作<通志>列传部分时对材料进行裁剪去取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4.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15.
心灯     
无论是当教师,还是当校长,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捧读<湖北教育·时政新闻>.与<湖北教育·时政新闻>为伴,我的思想得到了改造,情操得到了陶冶,感情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净化,工作起来更加耳聪目明.<湖北教育·时政新闻>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路,照亮了我的前程.  相似文献   

16.
析"布"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对诗句之中的"布"字,自汉代至今,始终存在着两种解释. 一解:"布匹".汉桓宽<盐铁论·错币>:"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第五专题"学问之道"选有这样一则语录: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语录出自<论语·子罕第九>.选编者将这则语录编入"学问之道",大概是想借孔子所具有的学风和品格来激励后学.  相似文献   

18.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19.
<史记·管晏列传>有一段话:"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其中"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一句,一些白话译文大抵大同而小异.  相似文献   

20.
每次拿起<文苑·经典美文>我都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一般吮吸着上面的文字.从<最美好的时刻>开启<灵性之思>,然后<沿着我的母亲河>回忆<那些事,那些人>,当我把<幸福放在手上>的时候,心中溢满了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