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第一类杂项一、红木笔筒(明、清、民国)笔筒为文人文房用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为不少藏家所喜爱,所谓“红木”是对红木紫檀、楠木、黄花梨等高档木料的泛称。真品:木质细密,手感沉重而润泽,老器物一般有包浆,与原木质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6,(11)
正文房用具兴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北宋苏易简以笔、墨、纸、砚为主题,撰写了《文房四谱》一书,是首倡"文房四宝"的典籍。明代文人阶层迅速扩大,追求文房用具的品位成为时尚,明屠隆《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笺》共列举了45种文具,可谓集当时文房清玩之大全了。至清代,文房用具发展至鼎盛期,艺人们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和摆设,将原本的文房实用器演变为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成为书房里、书案上的一道雅致风景。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些除文房四宝之外的文房雅具珍品,现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3.
郭旭东 《收藏界》2010,(10):70-70
在“以文为业砚为田”的传统社会里,笔筒一直是翰墨飘香的书斋中,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之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相似文献   

4.
刘江峰 《收藏界》2015,(1):121-128
沧州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专门收藏浅绛彩瓷器的公立博物馆。在这个名为“浅绛瓷韵”的专馆中,分十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浅绛彩瓷器超逸、典雅的艺术风采。其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收藏专题叫“瓷绘文心”,集中展示了一批大口径浅绛彩文房笔筒,其藏品之精,数量之众,品位之高,令人过目难忘。笔者近期有幸多次欣赏这批精彩的浅绛文房重器,反复想象这批文雅之作,曾经  相似文献   

5.
语蓁  许初鸣 《收藏》2009,(9):66-69
台湾十大雅石品种 “雅石”之称是由台湾赏石家林岳宗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赏石不仅是观赏其外形和色彩,更应该赏其意境,体会其诗情画意。雅石的收藏与研究在台湾起步较早,台湾出产的颇具特色的雅石成为藏石爱好者竞相收藏的雅玩,赏石、觅行之风十分普及。  相似文献   

6.
《收藏界》2007,(10)
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器型繁多、种类复杂、用途广泛,仅明代屠隆所著的关于文具的书籍《文具雅编》就记载了古代文人雅士所常用的除"文房四宝"以外的43种文房用具。在所有文房用具中,除了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说外,还有"书案三珍"的说法。这些既体现了古代文人"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的心境,也折射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朱有仪 《收藏》2014,(21):144-147
在收藏界,素有“南蔡(国声)北马(未都)”一说,来自上海的蔡国声,正是以鉴定杂项而享誉业界的。甲午年仲夏时节,陕西博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邀请蔡国声做客古都西安进行鉴宝等活动,本刊遂对他进行了采访,倾听蔡国声讲述他与文物的一生情缘。如今,杂项是指主流门类——书画、陶瓷、玉器、钱币、家具、金银铜器、珠宝、邮品等大项之外的类别,主要包括竹木牙角雕件、文房用具、漆器、绣品,以及一些无法准确归类的物品如文玩等,其最大的特点是易于把玩。杂项收藏品基数大、门槛低、趣味性强,在收藏爱好者中广受欢迎。但也因其包含的种类多、涉及面广,鉴定难度也很大。  相似文献   

8.
姚悦 《收藏》2014,(3):93-93
文房中的竹雕笔筒一直是文人雅玩的文案宝器,尤其是上了年头有名家刻制款的竹雕笔筒,更是价值不菲。从近几年各大拍卖行成交的竹雕文房雅器拍卖纪录来看,落有名家刻款的明清竹雕作品都相继以高价位成交。  相似文献   

9.
赏石的品观是每个时代文人的格调、品位之所在,是一种古意的追溯。及至今日,雅意的供石收藏、欣赏也一直是文人生活品位的一种象征。这一"观"石的文化渊源仍然心印于有品位的高人雅士。  相似文献   

10.
孟滢 《收藏》2001,(7):57-59
不少人对“文房四宝”中的砚、墨、笔、纸比较看重,其实印色池(印泥盒)在文房器具中也是个望族。明代屠隆早在((文房器具笺》中将印泥盒列为专项,他说:“印色池:官、哥窑方者,尚有八角,委角者最难得;定窑方池外有印花纹,佳甚,此亦少者。诸玩器,玉当胜于瓷,惟印色池以瓷为佳,而玉亦未能胜也,故今官、哥、定多贵甚。”印色池今人多称印泥盒,文人用其蓄藏印泥。此前多为妇女存放白粉、胭脂。清代乾、嘉之后,盒盖上出现青花书写的“双喜”字。  相似文献   

11.
王照宇 《收藏》2009,(9):96-98
在中国的书画收藏史上,有明一代私家收藏之风极为炽盛,藏家众多,收藏阶层多元,鉴赏水平高超,成为中国书画收藏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时期。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在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太湖为中心,北起长江,南至钱塘江,西达皖南的徽州,东到东海地区的书画创作和收藏群体。浙江嘉兴的项元汴就是众多藏家中的一位,他本人不仅收藏极富,而且鉴定水平极精,堪称明代书画鉴藏巨擘。  相似文献   

12.
正文房用具除了实用功能,更投注了文人的情感、情怀,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对于心爱的文房器物,文人追根溯源、著书立说,品评鉴赏的谱录类作品应运而生,例如南宋赵希鹄《洞天清録》、林洪《文房职方图赞》,明屠隆《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笺》、高濂《遵生八笺》、文震亨《长物志》等,不胜枚举,记载文房用具最多的有40余种(图1)。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文房四宝"处于绝对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07,(5):183-183
位于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四楼的“闲庭”,是中国顶级文房雅玩情景店,主要以“名材”、“限量”和“唯一”、“唯美”的标准与理念,力推顶级文房雅玩。“闲庭”积藏者十年心血,收世间珍稀于庭中。方寸之间,鼓掌之中,案台之上,把玩摩挲,闲中得乐。  相似文献   

14.
水洗是文房清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之一,浣笔之器皿,故也称笔洗。水洗的使用早在宋代就极为流行,汝窑、官窑、龙泉窑、耀州窑均有烧制。与宋代名窑瓷质水洗相比,紫砂水洗的起步较晚,是一枝晚开的奇葩,产生于明代晚期。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紫砂洗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宜均灰蓝海螺洗,其次是收藏在上博的陈鸣远款紫砂栗子形水洗。  相似文献   

15.
吴保华 《收藏界》2016,(4):127-130
中国古代文房用具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文房用具大都小巧玲珑,大不盈尺,小不足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是古代文人雅士们桌案必备之物。其中材质、造型十分繁丰,题材更为广泛,制艺功力深厚,诸多文房精品更是炉火纯青,可谓材精工绝,是工艺与文化的结合。这些案头小品,在文人的使用和欣赏过程中,被演变得各具特色,历来深受人们的青睐。现借《收藏界》择优精选几件文房雅器珍品与同好品赏:  相似文献   

16.
王琪森 《收藏》2006,(11):65-67
上海,素有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之称,由此而形成了富有历史气脉、地域强势、艺术档次的“海派收藏”特征。特别是在书画收藏方面,更是历代大师佳作荟萃,各朝名家精品汇集,有不少是国宝级的珍品。并形成了一批鉴赏功力深厚、甄别眼光犀利、收藏成就卓然、历史影响深远的海派收藏大家,显示了海派文博事业的雄厚实力。  相似文献   

17.
季永 《收藏界》2014,(12):59-62
清代晚期,文人艺术生活化的风气使得文人们对自置文房愈加挑剔和美化。印泥盒向来为文房之必备,晚清景德镇画师们在素白如玉的白胎印泥盒上绘以清雅的浅绛彩画面,再书写诗句题跋,或赠友人,或为自用,实在是风雅之极的事情。收藏不能束之高阁,能收而玩之则为得个中趣味者。近期有缘,收藏到三件浅绛彩印泥盒(图1),虽非名家巨制,案头把玩也觉可爱。  相似文献   

18.
闲云 《收藏》2001,(11):34-36
砚,曾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若从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那方砚算起,已有五千多年。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李贺、刘禹锡便对端砚称颂不已,南唐后主李煜盛赞龙尾砚为天下之冠,宋代苏易简著《文房四谱》,砚即列为四宝之一。书画家们与它的关系更是密切,明代书画家陈继儒讲:“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由于文明的进步,文具的改进,特别是当前电脑逐渐普及,人们对砚,特别是古砚,相离渐远了。  相似文献   

19.
李楠 《收藏》2007,(10):152-153
在山西朔州有一位佛像收藏家张庆,他与其他收藏家有一个区别,就是至今未转让过一尊佛像,对佛像“只进不出”。目前他的佛像收藏已有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三晋藏佛第一人”。他收藏的佛像中,最小的2厘米,是明代的青铜如来佛像;最高的1米左右,如高73厘米的明代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年代最早的有北魏熙平年(516~518年)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最晚的有民国青铜观世音菩萨像。  相似文献   

20.
宗鸣安 《收藏》2007,(8):126-126
丁亥春节刚过,长安瓦当收藏大家任虎城兄即来电邀去其处,他兴奋地说:“有好东西可看!”虎城兄收藏瓦当品种、数量之多,足称大观,其中不乏稀世之品,此次又得何种珍品,让人心中期待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