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底层民众是杨逵小说叙述的重点,以1942年杨逵复出后发表小说为界,他小说中的底层民众形象出现了嬗变,1942年之前是被苦难残噬,被同情与待拯救的无知、无助者,此后则变为被仰赞的勤劳、勇毅者。1942年之前的底层民众形象是杨逵表达人道情感和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折射出他早期作为左翼知识分子的政治精英意识;1942年以后理想化的底层民众形象则是他表达庶民价值认同的载体,体现了他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寄寓他的劳动美学想象。  相似文献   

2.
作家在"底层文学"中塑造"底层形象"时,常以代言人的身份自居,表述底层时往往有很强的主观性,将底层人物想象为具有极大苦难而必然走向堕落或者为了道德的完善而带有悲剧色彩的形象.这却掩盖了底层的真实情形,与底层文学的初衷相背,成为"底层形象"抒写的一个怪圈.  相似文献   

3.
阎连科的苦难小说中,有一类牺牲者形象,这类形象在中西方的文学中都可以找到范例,它们相似主要表现为抗争的原动力出于一种责任感,付出超乎常人的代价中显现出悲剧性,牺牲自我、为民受难的行为中展现了一种崇高感。  相似文献   

4.
"母亲"一直是慈爱和温柔的象征,是为了子女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形象。然而,我们从张爱玲笔下看到的却是有悖常理的母亲形象,令人噩梦连连的母爱充斥在她的小说中,成为女性扭曲人性的进一步表现,丧失了美好的灵魂。本文以《传奇》为例,通过剖析张爱玲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进一步发掘其背后的社会根源性。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学习小说就要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是小说学习的重头戏,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习惯于用阶级的观点来评判一个人物,使人物形象标签化,使人物形象单调和缺乏生活感,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单一化,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独特的感受。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对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从生活的角度去看文学作品中的人,才能体现作品的育人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公正地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呢?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需要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具体来说,应从人物的社会身份、性格品质来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从人物形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来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要探究八十年代小说中的青年形象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只有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赏析一篇优秀的作品。《本次列车终点》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它是王安忆写作风格转型的重要表现,这篇作品充分表明了王安忆今后创作的方向和写作特点,小说中对文革时期的青年才俊接受社会改造后的各自命运发展的不同遭遇,展现了在当时历史时期下社会青年的形象。下面本文将以《本次列车终点》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该著作中对青年形象的塑造特点,归纳总结八十年代小说中的青年形象。  相似文献   

7.
反恐小说《爱别离》塑造了西部反恐缉毒前线的警察群体形象,彰显了西部警察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张扬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极端残酷危险的斗争形势奠定了人物塑造的悲壮基调;自然风景的描写和佛学意味的渗入丰富了警察形象的文化内涵;对人性的剖析消除了警察形象的"神性",增添了烟火气息,极具美学张力。这些艺术手段突破了公安题材小说中警察形象模式化、单一化的拘囿,提升了警察形象的艺术魅力,符合时代新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8.
在打工文化下产生的打工文学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学话题,这种新的文学样态具有独特的异质性艺术元素。王十月的两篇小说《纹身》与《白斑马》在打工文学中极具代表性,本文从原生态、底层自我意识、独特的生活意象三方面来挖掘并分析打工文学。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生俱来就与“苦难”主题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当代社会文学审美感知方式渐自转型的背景下,文学又以何种方式对苦难这一主题进行适当的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苦难主题的分析,来探究当代文学更好构建“苦难”现实审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美言的很多小说都围绕着女性形象展开,透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他对女性的崇拜、对母亲的依恋及对男权制度的否定.本文主要对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比较,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他的作品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我国同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坠入苦难的深渊.巴金的小说《寒夜》即以战时陪都重庆为背景,为大后方人民的苦难生涯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作家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中,以冷峻忧郁的深情描写了普通小人物的苦难.从这些小人物的看似司空见惯的悲苦中,映现了国家民族的苦难.因为有这样的史诗,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的民族曾经遭遇的不幸是如此的深重和普遍,我们得以认识和平与自由是如此的珍贵.  相似文献   

12.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试图运用形象思维询问程式来研究新奇隐喻。  相似文献   

14.
公安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构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遵循教育规律,总结目前公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同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二月河在“落霞”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于伍次友、邬思道、方苞等人的“帝师”形象,这些帝师形象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军师”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才子”形象的结合体。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正是通过伍次友等人的“帝师”形象,重塑了儒家思想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举办近代意义上的警政已逾百年,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近代警政建设的研究渐趋活跃,争论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90年代以来,涉及近代警政领城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警察制度的创立、警察教育的发展、社会贤达与警政、警政的现代化、经费问题等方面。总体看来,成就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妓女是常见的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形象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真实地再现了她们置身其中的时代特征以及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通过王韬文言小说中的异国妓女形象,可以看到她们在中西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的继承与交融。  相似文献   

18.
公安机关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可以从正当性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由于其具有客观上的合理性,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与认同。派出所参与民事纠纷调解备受争议,但其在实现纠纷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其合法性与相关主体的认同出发,寻找公安派出所民事纠纷调解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警务微博的开设是我国公安工作的一次思想解放,是对警察形象的有效维护。从总体上看,警务微博消解了警方和群众的信息不对称,畅通了警民对话渠道,回应了关于警察的不实言论。凸显警务微博对警察形象的维护,规范运行机制、提高传播效果、做好危机公关是警务微博发展的应然之举和实然之策。  相似文献   

20.
涉外警务人员,既要熟悉公安业务又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外事问题处理不慎重,可能引起外交纠纷。掌握外语是涉外警务的基础,如何在民警公安英语培训中提高涉外警务人员对外交往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警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基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几个方面:词汇研究、语用研究、非语言交际研究、交往习俗研究、价值观念研究和社会心理研究,并以此作为教学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