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嘉祐二年省试,苏轼因赋试不中格,被考官落下,省试时参加说书举考试的成绩就成了他的唯一希望。景祐制书规定:进士、诸科举人通三经以上,亦即试通经义前提下,若省试或殿试被黜,都有一次陈牒再试经义的机会,合格者则进入殿试或授官。作为嘉祐二年的说书举人,苏轼省试被落之后,利用说书举通三经、过落外再试之制,别试《春秋》义十道,遂取得殿试资格。苏轼殿试仅列第五甲,但说书《春秋》第一使他获升甲待遇,升入第四甲乙科,跳过守选,释褐授福昌县主簿。总之,苏轼的科考并不顺利,成绩也不理想,决定其命运的考试决非诗赋或策论,而是省试期间先后两次考通说书经义的经历,尤其后一次考试直接决定了他的殿试资格与授官。  相似文献   

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江湖夜雨十年灯,为的就是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能高中状元那是何等的荣誉!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鼎之首,亦别称鼎元。  相似文献   

3.
三元之谓,文献可考的时间可上推至武则天首创三级考试(发解试、礼部试、殿试)之时。元,即考试成绩头名者。三级考试均为头名者,即谓连中三元。宋承此制,只是把发解试、礼部试改称乡试、省试而已。明清两代虽增至五级考试(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但因考试成绩第一而称元的则多见于后三者,即解元、会元、状元。历史上有据可查的连中三元者至少有以下二十一人。唐代四人: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白敏中;宋代七人:陈尧叟、孙何、王曾、王岩叟、杨宾、冯京、彭汝  相似文献   

4.
五代科举承唐制,原则上年年开考,不举行殿试.由于国家分裂,政局不稳,每次各科参试者少则百余人,最多3000人.进士科每次一般录取几人至十几人不等,最多的一次为25人.宋中期以后一般都有殿试,各科参加省试(即会试)者最多时达到44,562人.进士科录取每次一般在100-400人之间,最多一次达998人.因此,在五代时夺个状元所须战胜的对手比宋中期以后少得多.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苏湛火了,起因是他用文言文写了一封成绩公告:"凡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而他"黜落"的方式是,给22名期末作品涉嫌抄袭的学生直接打了0分。苏湛教授的严格在网上引发了讨论。不少网友都对苏湛教授坚持原则的态度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一门选修课而已,直接给0分是否太认真?对此,苏湛教授回应说:"我判分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科举略说(二)唐代以后各朝的科举,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与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为解试,礼部试也称为省试。殿试制度,是宋太祖时正式建立的。殿试是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宫廷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  相似文献   

7.
清前期殿试策问与时政关系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殿试策问"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具有衡才选士的价值,更具有很强的时政性.清代顺康雍三朝科举曾行之以策论,皇帝往往以制试诏阐述问策宗旨,问答之间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如吏治、民生民食、风俗教化、河患与漕运等.殿试策问的流程反映了清代殿试策问制度的日臻完善,策问较之其他科考形式,更有利选拔真才实学与贴近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8.
策问是清代殿试的主要形式,涉及治国方针、吏治、漕运、儒学、军事等诸多内容。由于清代军事活动不断,军事类策问备受统治者重视。清代殿试中有36科出现军事类策问,涉及开设殿试的顺治至光绪九个朝代,与清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探究清代不同时期殿试军事类策问题目,管窥清代殿试演变和军事形势变化的全貌,并从中归纳出几个显著特点:选题涵盖面广,考试内容丰富;结合军事活动,问题时效性强;注重历史借鉴,忽视当代分析。  相似文献   

9.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  相似文献   

10.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  相似文献   

11.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12.
周慧梅 《教育学报》2005,1(4):15-20
科举制度特有的内涵规范和涵养了中国文人的思维模式和人文性格,即便终生徘徊在科举边缘的读书人亦不例外。他们怀着极度失落愤慨及向往的复杂心情,利用他们手中为“及第”而积聚的知识和屡次“不第”的辛酸,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世人展示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众生像,“儒生不幸文坛幸”,繁荣和拓展了文学的领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被科举所遗弃的文人,通过鞭挞科举而成为科举制度虔诚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3.
明清以来,由于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腐朽而一直遭到抨击,指斥,至清末新政时终于被废止了,然而,科举废除后却给晚清社会和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有鉴于此,朝野内外不断有人提议恢复科举,连一度坚决主张废除科举的梁启超也公然发表这种看法,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本认为科举制度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官考试制度,实际它又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上下沟通、互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新的替代体制尚未确立,就贸然弃用它,势必产生一连串问题,如今科举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以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仍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5.
清代科举制度沿袭明代传统,自顺治三年乙酉科始,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有清一代共开科112科,衡水地区共考中109名文进士.清代衡水地区109名文进士作为一个群体,分属11个州县,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平均性,其次是中试人数和中额的正相关性,再次是进士出身的家族性,最后是衡水地区进士的仕进特点.这些特点使清代衡水地区进士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有别于其他地域、省份进士.有清一代,衡水地区涌现出了如魏廷珍、郑端、贾臻等著名进士,是衡水地区文进士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占居中心地位,它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层次的互动。科举社会学是以"科举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它着重探讨科举制的社会建构过程、科举制内部的社会系统、科举制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其研究价值在于其对科举学学科的价值和对现代考试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 ,具有相对公正性、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和较强的凝聚力等显著优点。同时也有考试内容僵化、学风浮薄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等消极影响。但两相比较 ,科举利大于弊。清废科举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深刻的教训。其仓促废除科举而无相应的替代制度 ,对准备科举者的出路没有做出妥善的安排 ,导致人心的急速流失、政局的更加混乱和政权顷刻间的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8.
在科举建制前,中国的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求索和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考察前科举时期考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这一时期考试的贡献及对后世科举的影响。先秦考试在开辟考试新观念和在奠定公平理念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汉代开始采行的笔试,成为考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汉代形成和完善的察举制更可直接视为科举之前身。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有序与公平,考试将具有长久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知今通古看科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往科拳评价中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情况,将清末人士举出的极端个别例子当作一般情形,进而否定整个科举制度的选拔效能。关注现实考试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争论和问题,能使我们对科举制的了解更为客观而深入。科举制并不是像许多人印象中的那么恶劣,即“非恶制也”,应该把“科举”当作一个中性词来看待。  相似文献   

20.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