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去年高考结束,笔把16套高考卷的诗词鉴赏试题印发给高二理科实验班学生练习,并要求他们评选出一道最有创意的试题。揭晓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山东卷诗歌鉴赏题独占鳌头。该题如下:  相似文献   

4.
朱文成 《学语文》2005,(4):30-31
相较而言,2005年高考全国卷诗歌的题目能有效地考查并评价学生e9鉴赏能力。三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依次如下: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了王维的一首诗,考查内容是诗歌的炼字,题目是这样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古人写诗讲求炼字,亦即诗眼。你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的诗眼各是什么?为什么?这是一道开放式的试题,看似见仁见智,但要答好它,也不太容易,首先得搞清什么是“诗眼”。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句,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那么,《过香积寺》的诗眼又在哪里呢?这首诗采用由…  相似文献   

6.
7.
今年高考语全国卷Ⅰ落点准、难度适中、选拔性强等特点已成人们的共识,但诗歌鉴赏题从设问角度和答案设置上均有值得商榷之处,现谈一下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诗歌鉴赏题进入高考始于1994年,至今已有八个年头。现在,这种试题的比重日渐增大(2001年已占了9分),形式日趋稳定,命题技巧也日臻成熟。怎么做这类试题?一些同学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本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相似文献   

9.
10.
高考中,诗歌鉴赏题所涉及的一般是中国古典诗词:虽说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层次中最高的一个,但试题所涉及的只是“初步的”鉴赏评价:只要学生研读一定量的作品,积累一定的知识和做题技巧,是可以突破的。古诗词从表现风格看,可分为婉曲与真率,即常说的曲与直:本文拟从这两点入手,对鉴赏题中经常涉及的表达技巧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古诗文阅读在高考中有几个“最”:第一,与总分相关系数最大。第二,最能表现文学素养。第三,最能表现个性特征。还有,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语文学习中文学色彩最为浓郁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能力要求最为高难、选拔区分最为明显的一类命题。题量虽然不大,分值虽然不多,但“含金量”很高。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①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②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诗的语言精炼、含蓄而跳跃性强,是理解的难点,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角度。下面笔者结合近三年高考试题,对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予以分析,并指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仁龙 《考试》2004,(3):21-21
从2002年开始,高考古代诗歌的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对大部分考生而言,难度似乎有所加大。因为主观题不是简单地判断对与错,而是要对诗歌进行多角度的理性的分析。那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象去品读诗歌,“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2002年高考中语文的诗歌鉴赏题进行研究,并对此类题型在今后高考中的前途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周建成 《语文知识》2004,(11):37-39
2004年有三个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完成了由客观选择到主观表述的题型转变,由一元答案转向多元阐释.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诗无达诂”的传统理念上。命题倡导开放性思维,允许答题“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对在本来可以见仁见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诗歌鉴赏是近两年中考出现的新题型,日益受到师生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学生受到阅读面和理解力的限制,文学鉴赏能力普遍较弱,中考时鉴赏题得分率较低,如何能更好地寻求方法,尽可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容易取得最好的成绩?笔者归纳出语文诗歌鉴赏题所要考查的内容,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把握其要点,加以训练。  相似文献   

20.
一、切实把握鉴赏点的内在关系 古诗鉴赏的高考要求几年来基本保持一致,仔细分析考核要求.实际上可将其归纳为四个考核点,而且考核点之间有其内在联系,即“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技巧”。遵循这一鉴赏规律.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为正确地全面地鉴赏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