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欢 《教育》2014,(9):74-74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这是北京第一所近代学校一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教士丁韪良对同文馆的总结.京师同文馆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说是北京第一所近代学校?  相似文献   

2.
北京近代学校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缩影。追溯到最早的近代学校萌芽,是1862年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虽然只是一所培养外交人才的外语学校,但它却开启了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制和年度考核升级制为标志的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因此,严格地讲,从中国近代教育萌芽至今已整整发展150年了。1902年制订的壬寅学制,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形成系统发展的标  相似文献   

3.
1862年,为适应当时对翻译人才、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的需求,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从组织分析角度看,京师同文馆属于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范畴。作为一个组织,京师同文馆具有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既有纵向的层次结构,又有横向的部门结构,还包括职位或角色结构。具体而言,京师同文馆组织层次结构分为管理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教学层等;组织部门结构包括各外文馆、各科学馆以及各教辅机构等;组织职位或角色结构包括总管大臣、专管大臣、监察官、提调、总教习、教习、帮提调、助教、副教习、翻译官和纂修官等。它们构成了京师同文馆整体的组织结构。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组织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晚清教育组织或学校组织变迁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科技教育源于京师同文馆,它由一个翻译学校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经历了顽固派与保守派的激烈论战。同文馆最早传授实用科学课程的是其中的算学馆,算学馆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科技教育迈出的关键的第一步。此后,同文馆不断输入新课程,制定了“八年课程表”,并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同文馆科技课程的输入和设置,以及对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文馆的科技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期间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成为中国近代官办的第一所近代学校,开中国近代“西文”教育之先河;1866年12月11日,奕沂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1867年6月21日正式招生考试。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奏请创建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1月6日正式开学。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比京师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要早五个多月。福建船政学堂公开标榜“西艺”教育,开中国“西艺”教育之先河,西艺教育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从1861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到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和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的设立,前后只相距五年,从一定意义上讲,却标志中国近代课程发展的两个阶段——从“西文”教育跨人了“西艺”教育。  相似文献   

6.
京师同文馆教学模式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官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它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 ,它初步动摇了中国古典人文教育传统 ,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对同文馆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蹒跚脚步 ,对我国当代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近代教育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此后直到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36年间,北京基本没有出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属于近代教育性质的学校。能够承接京师同文馆的,只有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们所办的学校。在近代教育意义上,外国人所办的学校大都按当时西方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开设课程,其中掺杂有中国以《四书》等为主的教育内容和兼采以背诵为主的教学形式。本文描述了清末北京的外国人所办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并对其在北京近代教育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冬凌 《教育科学》2003,19(5):61-64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是中国官办学校最早实施科学教育的学校。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但却不是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是福州船政学堂。  相似文献   

9.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第一所西式外语学堂。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长期担任总教习期间,同文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文馆的创立可谓中国近代教育的肇端。  相似文献   

10.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启动,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英语教学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和翻译活动对我国近代外语外交人才培养和翻译事业贡献甚大,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懂得西文、西艺的人才,开创了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但是,由于英美侵略势力的控制以及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办学宗旨,京师同文馆的教育受到时代历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局限,英语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丁韪良任总教习期间,为培养语言人才而成立的京师同文馆逐渐变为一所综合性的教育机构。它不仅开设天文、化学、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历史、法学等学科也有一席之地。其中,法学教学以及相关书籍的翻译,成为近代西方法学输入中国之开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清朝重臣奕訢、文祥以及西方传教士丁韪良、毕利干等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女塾,为近代史上外人在华最早设立的教会女学校。 1861年清政府创设的京师同文馆为我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1866年左宗棠于马尾设水师学堂,为海军教育之始。 1868年李善兰任京师同文馆算学总教习,为当时任自然科学教授的第一个中国人。 1872年曾国藩奏派幼童赴美留学,为中国派遣留学生之始。 1877年在华基督教徒于上海举行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成立基督教学校教科书编委会,中国教科书一名称自此始。 1885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为一般军事教育之始。  相似文献   

13.
成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术界从语言、历史、文化、教育等角度对京师同文馆展开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如京师同文馆成立的原因、课程设置、人物评价、社会影响等,学术界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京师同文馆中外教学人员共同翻译的各类书籍,尤其是法学书籍以及法学术语,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其“馆政”制度即行政管理制度;“掌教”制度即学校教学制度。这种行政与教学的严格分开制度,随着京师同文馆各项制度的确立亦日渐完善。“馆政”、“掌教”人员各司其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根据他们各自的职责,制定不同的任用原则,并给予一定的侍遇。  相似文献   

15.
一建立新式学堂,是洋务派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期间最先设立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1858年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将来给中国的外交文书以英文、法文书写,而当时清朝没有合格的翻译人员,因此,培养翻译外国的外交文书的翻译人员便是京师同文馆创设的直接原因。洋务派企图通过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一批外语人才,以适应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日益增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徐瑾 《现代语文》2008,(6):14-15
一、京师同文馆的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西方的科技比枪炮厉害,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试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京师同文馆登上了近代历史的舞台。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  相似文献   

17.
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官办的新学堂。1886年在福州建立的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实业学校。洋务派开设的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校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技术学校。  相似文献   

18.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科技水平最高的学府。其中于1867年成立的天文算学馆成为当时中国新型的专业系科,也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诞生。1872年出现的京师同文馆壬申岁考算学试题,是目前我们见到的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教育数学试题。说明中国现代数学教学的开端要早于1872年,应在1868年左右。也说明中国学校教育课程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入了中国的课堂。试题与答案用的是汉语,涉及代数、几何、三角等数学知识,与现在教学层次比较,其中高中部分试题比例为55%,初中部分试题比例占45%。它折射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起点和科学技术兴起的足迹;标志着近代新式数学教学的开始,现代数学知识的传播;同时反映了当时中国数学教学水平的低下。  相似文献   

19.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外语人才培训机构,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当下外语教育界借鉴与反思。本文以具体史料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估、教学主体四个方面剖析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特色。史实表明,京师同文馆通过广博的知识训练,多元化的课内外实践,以翻译实践为导向的语言测试,并由具备充分实践经验的洋教习主导,处处凸显教学的实践性本质,对当今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知识建构、教师角色及语言实践等方面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冯琳娜 《考试周刊》2011,(47):88-89
1862年创建的京师同文馆不仅是中国近代官学体系的第一所新式学堂,而且是第一所外国语学堂。本文旨在研究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并探讨其对当代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