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儿童习作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情感浅白,是长期困扰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受制因素大约包括:传统文化、应试教学和规则化生活状态的交互影响,儿童生活体验的率性与基本分析判断能力的缺失,传统的平面式作文教学流弊作祟。儿童作文题材生成的策略至少有:小学作文儿童化、儿童作文交际化、作文教学生活化、习作选题情境化。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和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并从美文积淀、内容生成、评价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总结,有效地引导儿童提升习作能力,提升习作的快乐指数。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和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并从美文积淀、内容生成、评价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总结,有效地引导儿童提升习作能力,提升习作的快乐指数.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跳出就作文而作文的传统教学模式,注意作文过程如何满足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儿童个性发展的规律,让每个儿童都享受到习作的快乐、习作的成功、习作的幸福,从而提高习作的积极性、习作能力和习作的自我感受,并达到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努力追寻的目  相似文献   

5.
小学习作教学应该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关注儿童精神生活:真实作文,开启心灵之窗;快乐作文,体验成功喜悦;自由作文,放飞孩子的灵性。  相似文献   

6.
成建萍 《成才之路》2011,(22):81-81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广大教师对儿童作文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童在习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综观当下的儿童化作文教学,令我们忧思的地方还真不少。在“儿童化”的滚滚洪流中,我们看到了更多是唯儿童是瞻的极端化倾向:抛弃传统的作文教学经验,夸大儿童的自然天性;弱化知识技能的传授,强化儿童的作文兴趣;淡定教师的指导作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背景: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害怕作文,视作文为畏途,在作文课上被动习作,机械操作,费时多而收效微.那都是被所谓"主题、选材"等术语吓坏的.多少小学生搜肠刮肚而终无所成,写不出好作文.即使写出来的也是思想的图解,概念的演绎,作文里缺少了儿童的灵气,看不出儿童对生活独特的感悟,自然看不到富有儿童情趣的鲜活的"童言稚语",从"抽象到具体"的运作方式,根本上违背了儿童习作的认知心理规律.反思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些积弊,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活动化、儿童化、交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由于身心变化和外部影响,小学中期儿童创造力发展会出现低潮。作为与创造力息息相关的活动,习作教学理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基于儿童自身的需求和教育的内在本质,习作教学要在快乐、宽容、关爱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并在作文命题、习作课堂、习作活动、作文评改中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走出创造力低潮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作文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其提出过高、过难、过急的要求,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小学生作文教学应该回归儿童生活。一、小学生作文的儿童化习作应该给儿童们一个真诚的空间,儿童的习作应该充  相似文献   

10.
习作,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二、三学段作文教学的提法,它准确表述了第二、三学段作文教学的特点与性质,是第一学段写话向第四学段写作的过渡环节,它肩负着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的基础性职责,一旦把握不好会影响整个义务教育作文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找准软肋,研究对策,狠抓落实。习作教学存在的软肋:生活走向题材,盘活表达对象,提升有效评价。采取的有效策略:学生生活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习作练习与交际活动相结合,习作评改与作品发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中,教学价值缺失和意义贫困的种种表现,根源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上对主体需要的漠视和遗忘以及对主体需要满足和引导上的不足。基于教育具有个体需要满足的功能的命题,教学方法可以认为是尊重、引导、促进和增强教师和学生主体需要满意度的教与学的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选用应从师生主体需要的维度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舞蹈在编创中对现实题材的提炼,并以具体实例剖析了现实题材的提炼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题材的激发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世间万物千象中蕴含着无数的暗示和信息。我们在体验生活时要注重对观察力和知觉性的培养,这也是创编中提炼现实题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Known learning principles cannot be efficiently applied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environment. To achieve efficient learning it is necessary to remold the teaching-learning configuration to one in which the state of the art can be applied. Teaching machines provide such a configuration, and have proved to be dramatically effective in teaching a wide variety of subject matters. 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sophisticated machines with which to research possibilities of autom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maintenance of complex electronic systems. Engineers can contribute to teaching machine technology through programming of technical content, through design of appropriate hardware, and through support of teaching-automa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初中作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作文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以学生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作文活动中,促进学生主体的人格形成。学生生活作文导写是运用作文表达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作文教学法。学生作文导写包括:引导学生写好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写好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生活作文导写是基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的作文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15.
规范教学论的局限性来自两个失误:一是方法上的失误,二是主题的失误。存在于现实中并关怀存在的未来性,这就是教学论的意义所在。因此只有放弃知识论态度代之以另一种目的论态度去对待教学事实这一特殊的存在论事实,才能发现其中那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存在论问题。教学论在根本上是为了教与学双方生活的,凡是与“教育”观点缺乏距离感的“教学论”都是反对生活的理论,它们总是劝导每一个学生去过“标准”的生活,即他人的生活,这正是使教学变得没有意义的最主要原因。教学论以教学生活的根本问题为主题;教学生活的根本问题是生活本意或者说生活本身的目的;教学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学习的目的与价值正在发生根本变化,这一变化在我国课程改革深化阶段提出的学科素养发展目标中清晰可见,学科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科理解。学习价值诉求的改变对高质量课程评价提出了强烈需求。课程评价不仅需证明并促进深度学习,而且其自身就是一种深度学习活动,其基本价值诉求是学科理解,核心观测点是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此相伴的路径可概为:与真实生活建立关联,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以学科实践为取向,设计复杂课堂评价任务;将评价转化为“教师研究”,提高教师课堂评价素养。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真情实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作文教学理论。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论和传统语言观入手考察其理论基础,可以洞悉我国作文教学重视真情实感的深层根源。然而,真情实感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写出好文章,也不能充分展示写作的功能和价值。基于这种理性反思,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亟待转型。  相似文献   

18.
陈玉珍 《成才之路》2021,(14):80-8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作文教学存在学生写作缺乏真实情感、作文内容与生活脱节、教师对作文的点评反馈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以趣味性内容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适当融入口头作文的训练内容,同时充分发挥评价和批改的作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和工程实践的结合点.搞好毕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毕业设计的选题、资料收集、说明书撰写等主要环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色彩构成》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现行职业院校的应用中存在诸多弊端,极大地限制了色彩构成教育的发展与应用。文章立足于色彩构成教育的本质——色彩审美规律的把握和创造性运用,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建立适合高等职业院校《色彩构成》课程特点和实用需求的“一课三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灵活互动的教学活动,探索具有中国职业院校特色的《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对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