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城三月》是萧红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具有特殊意蕴的作品,“翠姨”则是作品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悲剧人物形象。翠姨悲剧的诞生是因为她自身有一种弱质性格,更在于她所处的是一个足以造成这种弱质性格的男权社会。本文认为,《小城三月》充分体现了萧红生命最后时刻的孤独和悲切,是她凄婉缠绵心境中的一支悲歌。  相似文献   

2.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小说,它展示的是一幕幕零零琐琐、细腻婉转的小儿女情态,整部作品弥漫在淡淡的忧伤和清渺的愁怨中。小说的主人公翠姨的悲剧源于她犹疑而矛盾的性格,这种性格也正是萧红自我的一个折射  相似文献   

3.
徐鲲 《淄博师专学报》2007,(3):70-72,80
萧红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一个少女翠姨的爱情悲剧,寓言式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启蒙的社会现实。作品通过双向视角展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翠姨性格的弱点,以及启蒙者“我”和“我哥哥”的软弱无力,最终造成被启蒙者翠姨的悲剧。这是一个关于启蒙的寓言,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爱情悲剧,翠姨身上烙有作者爱情悲剧的印记。  相似文献   

4.
翠姨是萧红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中的主人公。她悲剧性的命运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自身性格的含蓄矜持和封建婚俗制度的摧残。翠姨自戕式的毁灭之路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意义。《小城三月》叙事方式独特,以一个15岁的女中学生"我"的口吻讲述翠姨的故事,同时,又间或跳入翠姨的内心世界,实现叙述人称的"跳角"。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对翠姨启蒙者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补求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一篇作品完成于香港,是研究萧红香港书写的一篇重要作品。在《小城三月》中难得地出现了萧红对家庭生活题材刻画的美化和诗化,这与萧红在港时期孤寂苦闷的心境和在异乡颠沛大半生后对故乡的无限深情是紧密相关的。而"翠姨"的爱情观某种程度也是萧红爱情观以及在港时期与端木蕻良情感生活的映射。《小城三月》中萧红罕见的明亮轻快的笔调,某种程度也是其香港时期乐观心境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小城三月》凝聚了萧红对女性、自我、爱情的多重思索和追问.作家关注女性个体命运,表现出女性个体的独立和觉醒;借助翠姨这一形象,体现出作家对本真、健康生存方式的追求,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赞叹和眷恋;以翠姨的爱情故事来悲悼自己的爱情,是萧红自我的一次心灵对话;翠姨对爱的执着正是萧红对爱的哲学思考,作品中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情描写,正是她对家的渴望,这些都体现了萧红对爱与温暖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萧红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其短暂的生命和同样短暂的文学生涯充满坎坷和不被理解(且常常是被误解)的孤独。但可贵的是,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过思考和写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写下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悲剧主人公翠姨短暂而无望的一生,以其深刻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并揭示出中国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生成的原因在于她自身"林黛玉"式的弱质性格,而深层原因在于她周遭风刀霜剑般的世俗严威和群体愚昧.论文还进一步阐释了翠姨悲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小说《小城三月》主要以孩童"我"的视角来叙述翠姨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小说并未出现较多悲剧色彩的词语,但是通读全文后我们会发现作品无处不在的悲剧色彩。本文将从人物悲剧、启蒙与被启蒙的失败以及乐景和哀景的描写三个方面,对作品中弥漫的悲剧色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小城三月》是三十年代文坛著名女作家——萧红留给后人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饱蘸同情、怜悯之墨,怀着一腔真挚的情感,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温柔、聪明、深沉,内向而又薄命的少女——翠姨。  相似文献   

11.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作品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东方女性的悲剧命运。主人公翠姨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既沐浴着“五四”新文化的春光,又忍受着传统封建文化的禁锢,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消极的选择死来作为她追求自由的爱的表现。在这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令人柔肠寸断,使我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于人间爱的憧憬和向往,对于人生的追求与思索。  相似文献   

12.
《小城三月》叙述的是新旧文化交替背景下的爱情悲剧,这是一个只关乎翠姨一个人的另类爱情叙事.在看似老套的故事背后,潜隐着新文化霸权意识对翠姨式自由爱情的排斥与扼杀,隐含着对现代文化的质疑;堂哥在这场爱情中表现的怯懦、自私更是现代文化病症的隐喻.这是小说独特的文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站在女性关注的立场,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这三部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连续性。一方面,顺着作品本身的思路,这三部小说表达着萧红对于女性由受压迫到觉醒再到幻灭的命运的思考,另一方面,联系萧红的亲身经历,这三部小说又埋藏着她自身理想一步步破灭的悲剧。文本内的被思考者和文本外的思考者的双重悲剧呼吁着整个社会和女性自身对女性独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小城三月》是唯一的一篇美化萧红的家及其亲人的作品,在这里,她不再像以往那样寂寞与孤独,家充满着“爱”与“温暖”。这与她生命记忆中的“家”形成极大的反差,所以小说里的怀乡情结是非常态的。“非常态”意味着不同寻常。本文试图探寻的是这种“非常态”的本源,以及把握由此带来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小城三月》是战争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在矛盾冲突中突现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其景物描写极具象征意味,散化的语言赋有抒情性.  相似文献   

16.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正>萧红的一生,好似陈酿,过得无比浓烈,把别人三生三世经历的事,都融入了她短暂的一生。她的经历充满戏剧性,她就是在这样的凄风苦雨里,轰轰烈烈登场,匆匆忙忙离场。她的人生永远地停留在31岁这年。去世前,萧红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她重病时,丈夫端木蕻良不知所踪,骆宾基陪在她身边。她对骆宾基说:"也许,每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人,他们的真面目都不知道。我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  相似文献   

18.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代表作品,文章试从人物的命运和作者的抒情风格方面来探讨小说的悲剧性.作者认为,小说的悲剧主要是人物命运的悲剧;而贯穿于小说首尾的抒情描写,又为小说的悲剧性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小说在现代小说史上自成一家,往往从普通的日常生活方式去挖掘人生的悲剧,去探求人的价值与意义。《小城三月》采用儿童视角的叙事方法和以乐景写哀景的写作方法,表层上淡化了悲剧色彩而深层上却强化了悲剧效应,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