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位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他的早期诗歌大多带有自传性质,而到了中期,劳伦斯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界,他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对鸟兽花草的热爱。在劳伦斯的晚期诗歌中,他主要表达了对死亡和重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D.H.劳伦斯:20世纪英国杰出的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现代英国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是他一生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劳伦斯早期、中期和晚期典型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评介,概括了劳伦斯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和手法,展示了劳伦斯诗歌创作方面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作为20世纪英国出色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传世之诗。诗人一生致力于原始生命之源的觅寻、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非理性的直觉、本能的肯定和对死亡的赞扬,这与深层生态学强调的自然万物有着存在的内在价值的思想不谋而合。与传统诗歌用绿色传达生态思想不同,劳伦斯从独特的视角,运用他钟情的黑色来表征其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深厚的、具有前瞻性的自然生态思想。文章从万物本源、自然生命意识和生态死亡三个方面对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进行分析,以期改变和重塑世人对自然黑色的传统看法,引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4.
廖新丽  陈燕 《海外英语》2011,(12):243-244
具有超前环保意识的劳伦斯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人与非人类生物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其自然诗歌中体现了一切生命皆平等,一切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时低级动物甚至具有比人类更高尚的品质。不管人类的好恶,人类无权剥夺其它物种的生存权利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诗歌中蕴含着深邃睿智的生态哲思。诗歌中的拟人拟物修辞手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劳伦斯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生态主义的解构不谋而合;劳伦斯诗歌体现的生死观也具有生态主义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6.
学界普遍认为D.H.劳伦斯是一位极力否定外部权力而崇尚身体内部力量的作家.然而,在其小说作品中,劳伦斯犹如一位一丝不苟的摄影师,不遗余力地抓拍权力在人的身体上留下的蛛丝马迹,展现了其对身体巨大的规训和铭记力量.在身体对权力的叙述过程中,劳伦斯的悲剧意识显现无遗:身体在世时始终逃脱不了权力编织的牢笼,只有通过死亡,身体才能完成凤凰涅槃式的飞升,最终到达"耶路撒冷"-自由和美的王国.  相似文献   

7.
学界普遍认为D.H.劳伦斯是一位极力否定外部权力而崇尚身体内部力量的作家。然而,在其小说作品中,劳伦斯犹如一位一丝不苟的摄影师,不遗余力地抓拍权力在人的身体上留下的蛛丝马迹,展现了权力对身体巨大的规训和铭记力量。在身体对抗权力的叙述过程中,劳伦斯的悲剧意识显现无遗:身体在世时始终逃脱不了权力编织的牢笼,只有通过死亡,身体才能完成凤凰涅般木式的飞升,最终到达"耶路撒冷"——自由和美的王国。  相似文献   

8.
食指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个人的生命体验,记录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的真实的精神履历.他的诗歌开创了个人情怀真实书写的创作状态,让自我和人性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复苏,为中国当代新诗开辟了一个新的传统.诗人的职责不是粉饰太平,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勇敢的反思现实中的所有黑暗和不幸,用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自觉.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D.H.劳伦斯是英国意象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晚期的诗作《灵船》以其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对死亡之后的合理想象为世人所推崇。诗作在意象选择上颇具特色,并通过由实到虚的结构体现作者的情感流动,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0.
李梅 《钦州学院学报》2009,24(4):102-104
最富热力的情爱和凝固永恒的死亡是劳伦斯最为关注的主题,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死亡背景.作品中关于死亡的描述,劳伦斯表达了他对工业革命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各种悲剧的谴责与否定,也打上个人经历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T.S.艾略特持有强烈的基督教人生观,并对宗教与社会、政治、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精辟的洞见。作为一名杰出的宗教诗人,艾略特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悲观绝望,到危机意识,渴望拯救,最后发展到在宗教中找到庇护与希望。并且,这位了不起的诗歌大师把自己的思想付诸独特而具魅力的诗歌形式,他的作品构成一个连续而完整的有机体,充分展示了作的思想发展过程和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才子诗人,龚鼎孳的诗作深刻反映了贰臣文人具有的独特心态。鼎革之际的进退失据,让其一生都背负着贰臣的尴尬身份。仕清后,龚鼎孳在诗中频频表露归隐之意,字里行间真切地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愧疚和辛酸。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生死更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死是很自然的事,将生与死等量齐观。这种对生死的大彻大悟的背后其实是体现出了庄子的一种悲剧心态。庄子既不满于现实,却又无力改变,最后只能逃回内心深处,企图把自己泯灭在逍遥自由的空间里,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也可以说是庄子对生活采取了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因此庄子的生死观在对于生和死做出了自我的哲学判断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庄子对于自己所期求而不得,退守精神家园的一种悲剧心态。  相似文献   

14.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之人,在诗风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讨陈子昂诗歌,不得不探讨其思想。陈子昂的思想出世和入世兼存,但隋唐以来盛行的道家思想和家族的道教背景,使得他在面临人生痛苦时更多与道家思想相契合。在其所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中,他尽情地抒发个人襟怀,将道家思想纳入其政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中,在此组诗歌中体现为化用道家之语、比兴托物和文论观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叶芝在他早期的四部诗集中大量使用凯尔特和古爱尔兰的神话传说及民间谣曲的题材来象征他的感情、思想和生活经历。正是这些题材的运用使他的早期诗歌飘逸着唯关主义的浪漫奇幻的史诗风貌。他的诗剧和长篇叙事诗有着强烈的史诗性叙事态度,给他抒情诗的总体创作开辟了宏大的象征场域,虽多为短制。仍弥漫着叶芝再创造后独特的史诗气息。因时段不同的各种经历,在四部诗集中叶芝微妙的情感象征略显差异,而整体风貌一致。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小诗创作风格与诗美观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的初中国新诗运动的“殿军”,宗白华的小诗意象新颖,风格独标,其中活跃着自然生命的感悟,宇宙万象的体会,既有理智的清醒与深邃,也有情绪的纯真与感动,传达了诗人的人生立场与生命情怀,而以明激的理性引领创作实践,是宗白华较一般新诗诗人优越的地方,他关于“形”“质”不分的新诗艺术意境创构理论,以及对于诗人人格的修养要求,体现了辩证的艺术精神,对中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得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西诗歌中对死亡这一主题的态度相差甚远,究其原因,除了文化、历史等原因之外,宗教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宗教基本肯定人的价值,人生观基本上是入世的,力求在今世做出一番事业,对死后的情景则不感兴趣,对鬼神也比较惧怕,敬而远之,因而生离死别和慨叹生命的短暂常用来入诗,成为主题。而后者则受基督教的影响,"原罪——赎罪——死亡——永生"等观念深深地渗入人的生命意识中,他们认为能赎去原罪,死后升入天堂,与主在一起才是真正和永久的幸福,因而对死亡怀抱豁达和向往的态度,常有一种"美化死亡"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我们纪念闻一多昆明殉难60周年是因为他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已是一种提升。闻一多对黑暗反动势力最终以死相拼的决绝态度,受着20世纪、特别是这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特定语境的支撑。他的思想中很好地结合了中西宗教哲学的精华,他的殉难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生死观,突出地表现为舍生取义和为理想而生。闻一多诗笔下的死亡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已,写死终究是为了写一份对生的热爱和敬仰,以诗情为哲理,实现对人生的审美超越。从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几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闻一多殉难的意义,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终其一生,闻一多都是个“诗人”,是个用生命来写诗、把生命写成诗的人。  相似文献   

20.
就诗人情怀而言,孟浩然"壮逸"诗的典范不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而是《自洛之越》《寻天台山》。他的《采樵作》《万山潭》《九日于龙沙寄刘大?虚》,表现了淡泊自足而又豪迈潇洒的情怀,既冲淡又壮逸,无论在他自己的诗歌中,还是在盛唐诗坛,亦或是在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史上,都有鲜明的特色和不容忽视的价值。这些诗表现了孟浩然独特的超越体验,在庄玄和佛禅之外别开新境,使山水田园诗人笔下较为暗淡的人生归宿问题具备了敞亮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