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图像时代的德育根据不同功能体现出三种不同价值倾向的话语修辞观念,即"劝服性"观念、"认同性"观念和"生存性"观念。"劝服性"观念聚焦劝服性话语的生产,旨在通过劝服性策略的探索,实现图像化德育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表现为时间策略、空间策略和交互策略;"认同性"观念聚焦教师与学生之间公共性话语的生产,旨在通过释义规则的运用,保证教学双方的平等对话,有效发挥引导学生舆论、达成价值共识的功能,表现为故事建构策略、互文语境策略、情景释义策略;"生存性"观念是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聚焦文化性话语的生产,从而指明如何重塑学生的精神家园,构建学生的精神生存方式,表现为文化意象策略、文化记忆策略和文化消费策略。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从"我"到"我们"的共属一体的心理想象,是对"我们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归属认同.政治仪式作为国家观念的仪式化表达,通过观念赋予→再造→共享→延展的完整流程,实现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政治仪式的观念再生产直接联结个体的价值定位与文化归属,是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考察东西方历程,政治仪式的观念再生产历经了专制型文化预设下观念再生产、消费型文化预设下观念再生产、民主型文化预设下观念再生产的变化历程,国家认同相应呈现虚妄与假象、萌发与隐忧、生长与勃兴的不同表征.从价值形态变迁的理论立基审视,绝对价值极致化、价值多元主义、价值共识融通是政治仪式观念再生产呈现相应样态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49):171-173
父亲角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同角色扮演对儿童、家庭及社会会产生不同影响。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存在"缺席"与"在位"、"集体"与"个人"、"陪伴"与"管教"的差异,"父权"观念、父亲自身角色意识、母亲态度及他人看法、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不同是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扮演各有优势所在,要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4.
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瑰,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学,发展于中国的道学、儒学文化,并且涵盖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太极文化以太极图形、色彩的相互矛盾关系,表达了"全息一元"和"一分为二"的宇宙观,说明了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太极图包含了关天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规律的哲学理念:在相互矛盾的对立体中追求平衡与统一,实现矛盾各方的相互包容、化解,最终使矛盾的对立各方趋向多元的和谐统一;以太极图为标示的太极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等,为太极拳运动实践提供了思想依据。太极拳作为表述中华太极文化的生命形态或典形载体,太极图示所表达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应是其核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李森祥的《台阶》中运用了众多意象刻画出一个父亲的形象,其中"青石板"是贯穿全文的意象。"青石板"陪伴了父亲一生,它的变化象征着父亲的变化,它见证了父亲一生的追求。"青石板"这一意象展现了乐观积极的父亲形象,也暴露了父亲身上的种种弱点。论文从"青石板"这一意象出发,品读李森祥笔下父亲的三个矛盾形象,分别是事实变老与不愿承认自己变老的矛盾形象、自强但又自卑的矛盾形象、拥有新生活却无法驾驭新生活的矛盾形象。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定位、认知及价值判断的演变,折射出国人经由认知"他者",进而"观照自我"的曲折观念嬗变历程.西方他者形象的不断重新建构表现出传统社会文化心态的急剧变化和生存演化中的无可回避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是文化的载体。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古代文论是"深情"的,与之相比,主客二分、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论则显得较为客观,较为"无情"。这种"深情"和"无情"对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善与真的不同,二是情与理的差异,三是文学与哲学的区别。中西文论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旨在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求同存异,促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从而使中国文论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8.
文化价值系统是评估文化所碰到的问题与如何做决策的依据。每一个文化都有不同的价值系统,中西文化价值系统的差异性直接影响人们对面子的看法不同,忽视这两种文化"面子"观的内涵意义可以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从文化价值取向模式的角度对比研究中西"面子"观,旨在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公私观念源于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各种公私观念的核心是为了解决公与私利益之间的矛盾。中国早期公私观念中推崇"大公无私",贬斥"以私害公"是一个基本取向,并由此衍生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公私观念模式的基础就是实现和完善"公",以公为中心,以公为主体。尚公意识被后人不断地优化,成为人们的政治信念、道德理念和价值目标。公与私在现实中往往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公私合一、公私兼顾是难以实现的,公与私始终处于背反的境地。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利益的冲突上,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准则是以"公"为先,只有一切为了公利,维护公利,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天下为公"成为社会行为的根本准则,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安电影蕴涵着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他将这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隐身放置于电影中"父亲"这一角色之中,使观者透过"父亲"形象来完成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体认。同时,李安借由"父亲"的象征意蕴把代表民族、文化、宗法制度的情感表达出来,让父亲这一形象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想表达的文化原型。具体结合李安导演的影视作品浅析其电影中的"父亲"形象,透过对"父亲"形象的剖析来解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论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剧作中的男性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懦弱型”的儿子,一类则是“权威型”的父亲.作为对立面的父与子,强与弱的反差造成了父子之间的冲突缺少一种斗争的张力,因而曹禺剧作中的“父子冲突”始终未能真正形成.而曹禺的这种创作倾向是与他的个性气质、家庭环境、童年生活及民族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相关的.对曹禺而言,他的创作可能无法超越自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在整合的政治化和学社群的理念支配下,20世纪20年代新学社团流派的生成,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化场效应。比如,学研究会:社与会组织形态的政治理念;创造社与派的人心态的政治态度;新月社:自由与独立兼容并包的政治立场。重新清理和缕析他们在政治化心理影响下聚散组合的化内涵、政治化的学群体意识、独特视域里的生命群体形态,指在还原一种“场的互动结构”里,他们作为学社群个案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帝王观念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它可以分解为君权观念、设君之道、为君之道、道高于君等四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尊君——罪君"的文化范式。这个文化体系的基本导向是尊君,同时又包含着丰富的规范、制约君权的思想。这表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有其精致、周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心理健康观念的研究:分析的框架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观念有不少争议,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差异的影响。笔者通过跨文化的安全分析,说明心理健康观念进行文化对借鉴欧美心理健康理论、建设我国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促进少数民族心理健康专门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三个维度-文化区域群体、文化族群和文化个体间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新发展观语境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主流话语,学者们对此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新农村建设到底该如何展开,学术界的认识却存在很大分歧,这些分歧又导致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理解的差异。我们在探讨如何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之前,首先应树立关于农村社会的新发展观。在新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目标和载体将会有更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共同的实践旨趣、不同的实践意向、可以展开的对话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的生活哲学与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的关系。认为经济生活的自由与化生活的自由是两种哲学派别的首要理念,这两种自由观存在着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空间。  相似文献   

17.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既要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又要关注国家需求及其发展,应致力于二者之间的平衡,而不可顾此失彼。同时,中国教育研究应从中国现实及其传统出发,为培养"中国人"服务,而不可从某种抽象观念出发,为培养一般意义上的"人"服务。为此,中国教育研究应走出对"现代性想象"的迷恋,重构"中国式愿景",应强调"文明自觉"而非现今颇为流行的"文化自觉",应重返"古今之争"而不是简单的"中西之争"。  相似文献   

19.
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把“汉语文”更名为“汉语”反映出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由“文”到“语”,从分析、理解、感悟到汉语的实际应用,打开了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大门,明确了第二语言教学与母语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性质、教学对象所处的环境,以及教学对象已有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发展:现状、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全国社会经济、教育、科学技术和化卫生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来说,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非国有经济、特色经济及优势产业;加快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政府管理体制;加速对外开放步伐;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和化卫生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